孟玲娜(齐齐哈尔市农民科技培训中心,黑龙江齐齐哈尔 161000)
东北春玉米大小斑病的防治技术
孟玲娜
(齐齐哈尔市农民科技培训中心,黑龙江齐齐哈尔 161000)
摘要:玉米大小班病是我国主要产区的常见病害。文章对玉米大小斑病的病原菌、侵染机制、发病症状及发病条件进行了论述,并对防止大小斑病的防治技术进行探讨,以供参考。
关键词:玉米 大小斑病 防治技术
东北春玉米大小斑病近几年呈连年上升趋势,对玉米产量的影响很大,个别地块近收获期时病斑遍布整株叶片,造成减产20%~30%。病害连年发作,病菌累积,造成病害大面积流行,玉米产量和质量都受到影响,玉米的大小斑病已经成为了植保的重中之重。因此,有必要做好近一步的防治工作。
1.1发病症状
玉米生长中后期,特别是抽穗以后,危害加重,主要危害叶片,严重时危害到苞叶和叶鞘。叶片染病先出现水渍状青灰色斑点,然后沿叶脉向两端扩展,形成边缘暗褐色、中央淡褐色或青灰色的大斑。后期病斑常纵裂,严重时病斑融合,叶片变黄枯死。潮湿时病斑上有大量灰黑色霉层,下部叶片先发病。在单基因的抗病品种上表现为褪绿病斑,病斑较小,与叶脉平行,色泽黄绿或淡褐色,周围暗褐色,有些表现为坏死斑。
1.2病原
玉米大斑病是由玉米大斑突脐孢菌侵染引起的。大斑病菌有明显的生理分化现象,但对其寄主范围和专业性报道不尽相同,将大斑病菌划分为2个专化型,即高粱专化型和玉米专化型。高梁专化型除能侵染高梁外,尚能侵染玉米、苏丹草和约翰逊草,而玉米专化型只能侵染单基因玉米品系。
1.3发病条件
品种抗病性是决定大斑病发生程度的重要因素。气候条件是影响病害发生轻重的重要因素。玉米大斑病多发生于温度较低、气候冷凉、湿度较大的地区。不同玉米自交系和品种对大斑病的抗性存在着明显差异,感病自交系的利用和感病品种的大面积种植是大斑病流行的根本原因。在生产上尽量使用抗病性强的品种,不要一味追求产量。
1.4防治方法
(1)选种抗病品种。根据当地优势小种选择抗病品种,注意防止其他小种的变化。
(2)加强农业防治。适期早播,避开病害发生高峰。施足基肥,增施磷钾肥。做好中耕除草培土工作,摘除底部2~3片叶,降低田间相对湿度,使植株健壮,提高抗病力。玉米收获后,清洁田园,将秸秆集中处理,经高温发酵用作堆肥,可减少田间初侵染菌源,减轻病害。
(3)药剂防治。对于价值较高的育种材料及丰产田玉米,可在心叶末期到抽雄期或发病初期喷洒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或50%甲基硫菌灵可湿性粉剂600倍液、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800倍液、25%苯菌灵乳油800倍液、40%克瘟散乳油800~1 000倍液、农抗1∶20水剂200倍液,隔10 d防1次,连续防治2~3次。
2.1发病症状
玉米小斑病在玉米整个生长期皆可发生,主要为害叶片、叶鞘,苞叶和果穗乃至籽粒也可受害。多从植株下部叶片先发病,向上蔓延、扩展。叶片病斑形状因品种抗性不同,有3种类型:
(1)不规则椭圆形病斑,或受叶脉限制表现为近长方形,有较明显的紫褐色或深褐色边缘。这是最常见的一种感病病斑型。
(2)椭圆形或纺锤形病斑,扩展不受叶脉限制,病斑较大,灰褐色或黄褐色,无明显、深色边缘,病斑上有时出现轮纹,也属感病病斑型。
(3)黄褐色坏死小斑点,基本不扩大,周围有明显的黄绿色晕圈,这是一种高度抗病的表现类型。
2.2病原
主要以休眠菌丝体和分生孢子在病残体上越冬,成为翌年发病初侵染源。分生孢子借风雨、气流传播,侵染玉米,在病株上产生分生孢子进行再侵染。发病适宜温度26~29℃。产生孢子最适温度23~25℃。孢子在24℃下1 h即能萌发。遇充足水分或高温条件,病情迅速扩展。玉米孕穗、抽穗期降水多、湿度高,容易造成小斑病的流行。低洼地、过于密植荫蔽地、连作田发病较重。由于玉米种植面积大,而且叶斑病发病范围广,发病期集中,因此,一旦流行,采用局部小的措施防治较为困难。因此,应侧重大范围的预防措施。
2.3发病条件
(1)大面积种植感病杂交种是小斑病流行的重要条件。过去种植农家品种较多,由于品种多样化,遗传基础广泛,适应性较强,病害发生轻;推广杂交种后,种植一些不抗病的杂交种,致使小斑病在不少地区流行。
(2)小斑病菌的致病性容易变异,大面积种植单一品种,就会逐步形成占优势的强致病力菌系,侵染玉米,带来极大为害。
(3)东北春玉米地区病害流行的关键时期是7~8月份,这个时期月平均气温25℃以上,雨日、雨量多,2个月的总雨量在500 mm以上,病害易流行。
(4)玉米连茬种植,施肥不足,特别是抽雄后脱肥,地势低洼,排水不良,土质粘重,播种过迟,秸秆还田使田间遗留大量病株残留体等均利于发病。
2.4防治方法
2.4.1 摘除病叶
发病初期,当下部2叶片发病率在20%左右时,应立即去除病叶,摘除的病叶带出田外深埋或烧毁,隔7~10 d再去除3~5片叶,对控制病害扩展有明显效果。但必须大面积进行,而且在短期内完成效果明显。摘除病叶后立即施肥浇水,促进生长,增强抗病力。
2.4.2 中耕划锄
降低土壤湿度,改善田间环境条件。
2.4.3 合理施肥
增施磷、钾肥,加强田间管理,增强植株抗病力。
2.4.4 药剂防治
在玉米抽穗前后,病情扩展前开始喷药。喷药时先摘除底部病叶,用50%敌菌灵可湿性粉剂或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或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或40%异稻瘟净乳油等,均兑水500倍进行喷雾;或采用70%甲基托布津、65%代森锌可湿性粉剂以500~800倍喷雾;每公顷用药750~1 050 kg。7~10 d喷1次,共喷2~3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