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建平,何晶女,方小友
(浙江省杭州市淳安县茧丝绸总公司,杭州 311700)
培植规模经营大户 助推蚕桑产业稳定发展
钱建平,何晶女,方小友
(浙江省杭州市淳安县茧丝绸总公司,杭州 311700)
文章从加大正面宣传力度、加大产业转型力度、加大政策扶持力度、推行“10天养蚕法”技术、推行多批次连续养蚕、推行机械化培桑、应用省力化养蚕技术、强化养蚕保险8个方面总结分析了淳安县培植规模养蚕大户的方法,以供参考。以期更好地促进植保体系建设的进一步完善。
淳安县 蚕桑产业 规模种植 方法
淳安县是浙江省蚕桑产业的重点县,蚕茧产量占杭州市总量的60%,占浙江省总量的13%,占全国总产量的1%。蚕茧质量位居浙江省首位,是全国最大的优质茧生产基地。蚕桑产业是淳安县农村经济的主导产业,约占全县农业总产值的10%,是农民家庭收入的重要来源。近年来,随着城镇化步伐的加快,新农村建设项目增多,农村劳动力就业门路广,加上茧丝绸市场行情持续低迷,蚕桑比较效益下降,蚕桑产业总量持续下滑,为促进蚕桑产业持续稳定发展,业内人士普遍认为培育规模经营大户,是淳安县蚕桑产业稳定发展的必选之路。根据多年的实践经验,现将如何培植规模养蚕大户的方法总结如下。
蚕茧价格波动是市场经济的普遍规律,规律只能认识、只能利用,但不能改变,当前蚕桑产业虽然处于低谷期,今后肯定会有市场行情较好的高峰期。要稳定蚕桑生产,必须依靠一支配套完善的技术服务队伍,能经常深入蚕桑重点乡村,采取多种宣传工具,广泛深入地向对蚕农正面宣传引导,增强蚕农信心,改变蚕农思想观念,调动种桑养蚕生产积极性,变“要我种桑养蚕”为“我要种桑养蚕”,以促进规模经营发展。
当前千家万户小规模养蚕方式已不能适应新形势发展要求,小规模生产经营已经没有市场竞争力,同时也难以提高蚕茧质量效益。只有加大产业转型升级力度,培植规模大户生产经营,才能提高蚕桑生产质量效益。
2.1 加大规模化经营培植力度
产业转型必须依靠科技进步和养蚕劳动者素质的提高。要以年轻大学生等文化程度较高的人员为培植对象,依托优惠政策扶持,通过专业培训和生产实践,使其尽快成为蚕桑专业大户和蚕桑生产的主力军。
2.2 加大土地流转力度
要培植规模经营大户,必须充分发挥桑园土地流转机制,如反租倒包、转让承包等,使经营大户达到桑园3.3 hm2以上、年饲养蚕种量200张以上、蚕茧产量9 t以上、蚕茧收入40万元以上。
针对淳安县蚕桑产业正处于最困难的时期且培植规模大户又有较大难度的现状,县政府和县茧丝绸总公司要及时出台制定一整套蚕桑发展扶持政策,以更优惠的政策来引导蚕农扩大生产规模。对通过土地流转扩大生产规模,年产茧量达到500 kg以上的每50 kg奖励100元;年产茧达到1 000 kg以上的每50 kg奖励120~150元,以利益驱动大户养蚕,提高户均规模和蚕桑生产效益。
淳安县从2010年就开始创新养蚕模式,大力推广“10天养蚕法”技术模式,2015年全县共建立97个标准示范点,有3 234户蚕农共2.129 2万张蚕种参加“10天养蚕法”示范,生产蚕茧964.5 t,蚕茧产值3 989万元,平均单张产量45.3 kg,比全县平均提高1.6 kg,参与“10天养蚕法”示范的蚕农自身比上年提高3.3 kg,实现蚕农增收节本573万元,达到了公司“突出重点、扶强扶优”的目标。“10天养蚕法”技术模式还为多批次连续养蚕奠定基础,可以促进蚕桑经营规模扩大,促进产业转型升级。
目前培植规模养蚕大户最大的难度是养蚕劳动力和养蚕场所较为紧张,解决问题唯一的办法是推行多批次连续化养蚕技术,通过这一技术,1年饲养批次达到8批(即二春二夏四秋),以实现每期蚕种饲养数量减少但总量不减和质量效益提高的目标,推动蚕桑生产持续稳定发展。
在桑园培育管理方面尽量推广机械化操作,如桑园耕翻、伐条以及防治桑树病害虫等方面应用机械化操作,尽量降低劳动强度。据实践调查,1 hm2桑园手工耕翻需30~45个工(每个工100元),约3 000~4 500元劳动力成本;若用小机具耕翻仅需750元油费、300元劳动力成本及45元钱机具折旧费,可见通过机械化操作,可大大节约劳动力成本和降低劳动强度。
主要推广“小蚕1日2回育技术”、“大蚕1日3回育技术”以及“方格蔟自动化上蔟技术”等。通过“10天养蚕法”技术模式的推广应用,减少大多数农户饲养小蚕的环节,提高劳动力使用、蚕室利用、降低生产成本;在大蚕饲育形式上大力推广“地蚕育”技术,以减少大蚕除沙时间,降低劳动强度,切实有效解决目前养蚕劳动力紧张问题、切实做好五龄大蚕稀放饱食工作的有效实施;在上蔟技术方面应大力推广方格蔟自动化上蔟技术,减少捉熟蚕劳动时间,降低劳动强度,提高劳动效率。
为减少蚕农因蚕病或农药中毒造成损失,提高养殖风险防范能力,应当强化养蚕保险。由省、市、县各级政府分别出资30%,县茧丝绸总公司出资10%的保险制度要持续实行,并在生产实践中不断补充完善,以切实解决蚕农生产中遇到的中毒、发病等突发事件造成的损失问题,提高蚕桑生产抗御自然灾害风险的能力,解除蚕农后顾之忧,提高种桑养蚕生产积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