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黄河流域水土保持生态建设成效及做法

2016-02-06 15:47范彦淳
中国水土保持 2016年10期
关键词:水保示范园黄河流域

范彦淳

(河南省水利厅 水土保持处,河南 郑州 450003)



河南省黄河流域水土保持生态建设成效及做法

范彦淳

(河南省水利厅 水土保持处,河南 郑州 450003)

水土保持;生态建设;黄河流域;河南省

河南省黄河流域地处黄土高原向黄淮海平原过渡地带,地质地貌复杂,气候多变,是全国水土流失较为严重的区域之一。为了改善生态环境、减少入黄泥沙,多年来,河南省在水土保持生态建设方面进行了持续不懈的探索,取得了显著成效。对河南省水土保持生态建设的主要做法进行了归纳总结,并根据当前水土保持生态建设的进展情况提出了今后一段时期的工作重点和发展思路。

1 历史上的黄河流域

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黄河流域自古以来被称为中华文明的摇篮。黄河发源于青藏高原巴颜喀拉山北麓海拔4 500 m的约古宗列盆地,流经青海、四川、甘肃、宁夏、内蒙古、山西、陕西,从陕西潼关流入河南, 横贯三门峡、洛阳、济源、焦作、郑州、新乡、开封、濮阳8市26县(市、区),在台前县出境进入山东入海,河南境内流长711 km。黄河在河南省境内的主要支流有伊河、洛河、沁河、弘农涧、漭河、金堤河、天然文岩渠等,流域面积约3.62万km2。

河南省黄河流域位于黄河中下游地区,远古时期,这里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土地肥沃,植被茂盛,适宜于原始人类生存,为我国古代文明的发育提供了较好的条件。早在110万年前,就有远古人类在黄河流域生活。被后人奉为中华民族祖先的黄帝就出生在河南省新郑市。世界各地的炎黄子孙,都把黄河流域认作中华民族的摇篮,称黄河为“母亲河”,为“四渎之宗”,视黄土地为自己的“根”。 从夏朝开始,迄今4 000多年的历史时期中,历代王朝在黄河流域建都的时间延绵3 000多年。中国历史上的“七大古都”,在黄河流域的有安阳、西安、洛阳、开封等四座,其中安阳、洛阳、开封都在河南省境内。黄河流域悠久的历史,为中华民族留下了十分珍贵的遗产,奠定了黄河流域及黄河下游平原地区在中国政治、经济、文化发展进程中的重要地位。

受长期战乱、大兴土木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宋朝以后,黄河流域生态环境持续恶化,从有历史资料记载至1945年,有大旱成灾记载的年份达1 070余次。1920年,晋、陕、冀、鲁、豫大旱,受灾人口多达2 000万人,河南就饿死了几百万人。九曲黄河万里沙,黄河为害,根在泥沙。黄土高原严重的水土流失导致黄河年输沙量高达16亿t,黄河下游成为“地上悬河”。上游下雨,下游洪水成灾。从公元前602年至1949年的2 550年间,黄河决口1 500多次,较大的改道26次,每次都有几十万至几百万人丧生。黄土高原生态环境被破坏,农业减产,经济衰退,支撑不了国家庞大的上层建筑,南宋以后国家政治中心离开了黄河流域。

2 生态建设成效及做法

2.1 建设成效

河南省黄河流域包括豫西山区和花园口以下的平原沙土区,地处黄土高原向黄淮海平原过渡地带,特别是豫西山区地质地貌复杂,气候多变,沿黄的沟壑和河汊大部分是直接入黄的一级沟道,特殊的地理位置和气候条件,加上人口密度大等原因,使得豫西山区成为全国水土流失较为严重的区域之一。豫西山区包括三门峡、洛阳、郑州、焦作、济源等5市25个县(市)区,总土地面积2.73万km2,原有水土流失面积1.68万km2,水土流失面积占总土地面积的60%以上。

为了改善生态环境、减少入黄泥沙,全面推进黄河流域水土保持生态建设事业,河南省进行了持续不懈的探索。截至2011年第一次全国水利普查,豫西山区累计初步治理水土流失面积7 724 km2,建设淤地坝1 640座,创建了1个国家级水土保持生态文明城市(洛阳市)、2个国家级水土保持生态文明县(济源市、义马市)、5个国家级水土保持科技示范园(孟津县水土保持科技示范园、郑州市邙山水土保持科技示范园、洛阳市龙门西山春华秋实水土保持科技示范园、三门峡市二仙坡水土保持科技示范园、洛阳市银杏仙庄嘉年华水土保持科技示范园)、2个全国水土保持中小学社会教育基地(孟津县水土保持科技示范园、郑州市邙山水土保持科技示范园),同时还创建了3个省级水土保持科技示范园和5条生态清洁小流域,不但极大地改善了黄河流域的生态环境,也为河南省生态环境建设积累了宝贵经验。目前,河南省黄河流域已有46%的水土流失面积得到治理,土壤侵蚀强度有较大程度的下降,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显著增强。

2.2 主要做法

2.2.1 以国家重点工程建设为契机,大力推进水土保持生态建设

在水利部和黄河水利委员会的大力支持下,河南省先后实施了伊洛河重点支流治理工程、小流域坝系工程、坡耕地综合治理工程等一批水土保持重点工程。在国家重点工程的带动下,河南的水土保持工程无论在质量上还是成效上都上了一个新的台阶。

(1)伊洛河重点支流治理工程涉及郑州、洛阳、三门峡3个项目区,总面积630 km2,治理水土流失面积280 km2(其中:坡改梯6 239 hm2,栽植水保林11 878 hm2、经济林4 883 hm2,封育治理5 000 hm2,建设淤地坝189座,修建谷坊、水窖、蓄水池等小型蓄水保土工程3 680座)。项目区治理程度由治理前的27.7%提高到70.1%,水资源利用率由治理前的32.2%提高到62.8%,林草覆盖率由6.7%提高到56.7%,水土流失得到有效控制,水土资源的利用率显著提高,抗御水旱灾害的能力显著增强。林草植被的增加,改善了生态环境,给野生动物提供了栖息的场所,生物种群状况显著改善,多年不见的野兔、山鸡、野鸭等野生动物的数量不断增多,实现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2)小流域坝系工程共涉及灵宝、伊川等20个县(区)的20条小流域,截至2015年底,共建设淤地坝307座,其中骨干坝76座、中小型淤地坝231座,每年可拦蓄泥沙近1 000万t,对控制水土流失、减少入黄泥沙、改善当地生态环境和群众生产生活条件发挥了重要作用。

(3)坡耕地综合治理工程涉及渑池、宜阳、伊川3个县,共完成坡耕地综合治理3 467 hm2。通过以坡改梯为主的基本农田建设,配合截排水及小型蓄水工程、生产道路等措施,形成了立体的水土保持综合防治体系,水土流失得到有效控制,蓄水、保土能力增强,水土资源得到合理利用,生态环境明显改善,土地利用结构得到合理调整,当地群众的生活水平显著提高、生产生活条件大为改观。

2.2.2 创新水土保持理念,促进生态文明建设

近年来,河南省认真落实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及时调整水土保持工作思路,坚持以人为本,突出民生需求,着力改善人居环境,把水土保持生态建设工作由传统的山区小流域治理拓展到全面改善社会生态环境上来,把水土保持与生态文明建设结合起来。一是鼓励和支持民营企业建设水保生态园,大力宣传水土保持生态建设理念。目前全省已有29个水保生态园,其中黄河流域有8个。二是结合新农村建设,创建生态清洁小流域,努力改善城乡居民的生产生活环境。目前黄河流域已创建了5条生态清洁小流域。三是通过“水保搭台,政府导演,部门唱戏,全社会参与”的方式,创建生态文明市、生态文明县。例如洛阳市委、市政府把水土保持生态建设作为一项基础工程、富民工程常抓不懈,将水保工作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并将水保资金列入政府预算,明确将水保工作任务、工作绩效纳入年度考核目标体系。在水保项目的规划实施中,坚持与经济社会发展相结合、与群众切身利益相结合、与新农村建设相结合、与城乡生态环境改善相结合,全市共建成城郊型森林公园13个,总面积6 666 hm2(10万亩)以上,其中2个被水利部命名为国家级水保科技示范园区;同时积极鼓励社会各界广泛参与水土保持生态建设,目前洛阳市承租67 hm2以上的民营水保大户已达52个,民营水保总面积达1.53万hm2,使一个个昔日沟壑纵横的荒山秃岭变成了山清水秀、四季飘香的花果山,生态、社会和经济效益显著。2012年,洛阳市被水利部命名为“国家水土保持生态文明城市”。四是积极开展城区及城郊型水土保持生态建设。例如孟津县的南岭、偃师市的虎头山、伊川县的荆山、洛阳市洛龙区的龙门西山、郑州市的邙岭等,都开展了城区及城郊型水土保持生态建设,其中孟津县的南岭还建设了以水土保持为主题的水保公园,免费向公众开放,让水土保持更加贴近人们的生活,使更多的群众享受到水土保持治理成果,促进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收到了很好的效果。这些水土保持生态文明市、县、园区等的建设,不仅使生态环境得到了明显改善,还起到了良好的示范、辐射和带动作用,并积累了不少好的经验,带动了社会各界参与水土保持生态建设的积极性,成效显著。

2.2.3 深化改革,积极探索增加水保投入的新路子

为了适应经济社会的发展要求,实现水土保持生态建设工作的可持续发展,河南省不断深化改革,积极寻求机制和体制的创新。在投入机制方面,积极调动社会力量治理水土流失,按照“谁投资、谁经营、谁受益”的原则,积极鼓励和引导社会资本参与水土流失治理,不少民营企业采取承包、租赁、股份合作等形式,以公司化运作的方式对荒山进行综合治理,涌现出了一批好的典型,形成了全社会、多方位、多渠道办水保的投入机制,不仅有效地弥补了水保投入的不足,也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发展。如洛阳市春华秋实公司投资上亿元,在龙门西山承租了200多hm2荒山荒坡进行综合整治,把昔日的荒山变成了果园,走出了一条改善生态和发展经济相得益彰的路子,产生了良好的生态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陕县二仙坡小流域依托三门峡龙飞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的资金和技术,先后投资几亿元,治理“四荒”面积387 hm2,发展果园267 hm2、用材林87 hm2,流域年产优质苹果2万t,年产值可达8 000万元,每年安排附近农村剩余劳动力400余人参与基地生产,增加农民劳务收入380余万元,不但改善了生态环境,也为当地群众脱贫致富提供了有力支撑。

2.2.4 强化监督执法,保护治理成果

按照水利部的统一部署,河南省认真开展了水土保持监督执法专项行动及水土保持监督管理能力建设行动,成效明显,水土保持监督执法能力全方位得到加强,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一是进一步完善了水土保持监督管理规范性文件,基本形成了以水土保持法为基础,国家、部门和地方法规、规章、办法、制度相配套的政策法规体系;二是进一步健全了水土保持管理和监督执法机构,河南省黄河流域8市26县(市、区)均建立了水土保持监督执法机构,有专职和兼职执法人员近300人;三是进一步扩大了水土保持监督执法范围,从原来的“违法行为”拓展到了“违规行为”,强化水土保持监督执法,使开发建设活动得到了有效管理,保护了治理成果,长期存在的“边治理,边破坏”现象得到了有效遏制。

3 “十三五”工作思路及设想

首先,要持续开展宣传教育活动,努力提高全社会的水土保持意识。按照水利部的要求,今后一个时期,河南省将把水土保持国策宣传教育作为一项重要任务,大力推进,努力使水土保持国策意识深入到社会各阶层、各方面,提高全社会尤其是政府各部门及其工作人员对水土保持工作重要性的认识。水土保持工作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的重要基础,是实现低碳经济的重要载体,建设生态河南、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面临的一项重要任务就是要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以满足人们不断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在这方面,河南省还有许多薄弱环节,还有许多工作要做。因此要持续不断地开展宣传教育,争取让全社会都来关心、重视和支持水土保持工作,真正把水土保持国策化作人们的自觉行动。

其次,要逐步建立水土保持投入稳步增长机制,切实增加水保投入。一是要在继续争取国家更多支持的同时,努力增加财政投入,要保证国家水保重点项目地方配套资金及时足额到位,而且还要建立水土保持投入稳步增长的长效机制,保证水土保持生态建设投入与财政收入同步增长;二是应尽早建立生态补偿机制,坚持“谁开发谁保护、谁受益谁补偿”的原则,因地制宜选择生态补偿模式,不断完善政府对生态补偿的调控手段,充分发挥市场机制作用,动员全社会积极参与,逐步建立公平公正、积极有效的生态补偿机制,逐步加大补偿力度,努力实现生态补偿的法制化、规范化,推动环境保护工作实现从以行政手段为主向综合运用法律、经济、技术和行政手段的转变,推进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加快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实现不同地区、不同利益群体的和谐发展;三是要建立鼓励社会投入的新机制,按照“谁购买、谁治理,谁投资、谁受益”的原则,积极鼓励社会资金参与水土保持生态建设,国家适当给予资金补助或奖励,允许社会团体、民营企业按照“渠道不乱、用途不变、统筹使用、各记其功”的方式参与国家水土保持重点工程建设,弥补国家投资标准低、地方配套到位难、工程效益不显著等问题。

最后,要抓好水土保持监督管理能力建设活动,加大监督执法力度。一是强化水土保持法落实情况的监督检查制度,严格查处重大违法违规行为;二是切实推进水土保持方案的落实,提高水土保持方案的申报率、实施率和验收率;三是开展好水土保持监督管理能力建设活动,切实提升水保执法队伍依法行政的水平,狠抓监督检查和技术服务,推进水土保持“三同时”制度落实,努力保护好生态环境。

(责任编辑 徐素霞)

S157.2

C

1000-0941(2016)10-0024-03

范彦淳(1964—),女,江苏苏州市人,教授级高级工程师,从事水土保持工程建设及管理工作。

2016-07-21

猜你喜欢
水保示范园黄河流域
辛店沟水土保持示范园
扎根基层不动摇 倾情奉献为水保
野蛮时代终结,动保行业要自律,水保协会年会透露出哪些重大信息?
水保工程的质量监督与管理
流翔高钙花生 托起示范园主“致富梦”
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中展现陕西担当
黄河流域灿烂的齐家文化——陶器
增强大局意识 提升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发展水平
流翔高钙对比示范园,在齐鲁遍在开花
塘背水土保持科技示范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