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翟 昕
“你,若不是最好的你,纵千里万里也不过是个邮差”——由一篇好文章引发的思考
文 / 翟 昕
也许是到了这个岁数了吧?最近常有些已不再年轻的青年人来到我蛰伏的斗室来叙旧,在感慨我这个当年来京漂泊的中年人已“乡音无改鬓毛衰”的同时,也在诉说着自己的老去,似乎要碰撞出一种“惺惺惜惺惺”的天涯沦落同感。话里话外虽是一番衷肠,但我心里倒也明镜儿也似:无非是借着我这把子年纪的话头,他在说自己的事呢。也就是所谓的“籍他人之酒杯,浇自己之心中之块垒”——看来也有些许的“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的意蕴。我笑了。诗里说的昏话岂能当真?李白归李白,咱这芸芸众生不是诗仙,平常人,就得按平常的套路来。
这偌大的京城,池柳繁花,熙来攘往,却不是随便就可以诗酒飘逸的处所呀!很多移民到美国的人感慨那里是“儿童的天堂,中年人的战场,老年人的地狱”——对此我不敢妄加评论,因为我没在那里生活过。但在中国的一线城市,每一个起早贪黑的人都有自己的感同身受。
有些则话里话外表达了这么个意思:这些年我可是没少忙乎!咋就没大成效呢?说起来也是,这京城里,本不是靠出力就能致富的地方。况且,有些人也真够忙乎的,尤其是想着通过积攒人脉就能觅得黄金屋的人们来说,整日里奔走于高宅深院,穿梭于老显贵与新权贵之间——可是时间是个常数呀!每每杯斛交错的曲终人散后,身处狼藉之中的你,一通儿忙碌,照时下的流行词句:累的个贼死!一片沉寂之后,得到了些什么呢?有道是:人脉诚可贵,自强价更高;两者不匹俦,宝山空手归——人脉的有用之处以及能不能变现,关键还在自己。
最近在微信里读到了这么一篇文章,似乎告诉了那些没找对路径而又抱怨自己生不逢时者,该如何换个活法。
在家靠父母,出门靠朋友。也许因为这句话,许多人总不忘到处留电话、要电话。曾几何时,不少人把要到别人的电话或与大人物的合影当成炫耀的资本。不禁想起十多年前的一次,偶然接触到某“大人物”,交流甚欢,蛮投缘的,相互留了电话。原以为这是很重要的人脉资源。不久,刚好遇到一困难,想到了这位“大人物”。于是,长长地发一条短信,没回!又打去一个电话,结果听到二个字:没空!说实话,当时很有挫败感。
很多人都曾经遇到过这样的拒绝,以为和对方留了电话、存了微信,彼此应该能帮忙,但却忘记了一件极重要的事情:只有资源平等,才能互相帮助!
很多社交并没有什么用。看似留了别人电话,却在需要帮助的时候,仅仅是白打了一个电话。
因为你不够优秀——虽然很残忍,但谁又愿意帮助一个不优秀的人呢?
这位培训专家举了个例子:有一位年轻的博士生提问说:“自己正在忙工作,常碰到一些不速之客,该不该拒绝?会不会失去人脉?”他回:“只有优秀的人,才能得到有用的社交!”这位年轻人恍然大悟:“在没获得博士学位之前,很少有人主动找我,我懂现在为什么有人主动找我了。”最后,他肯定地表示应该多花时间在自己的科研项目上,没必要把时间浪费在无效的社交上。
如果你不够优秀,人脉是不值钱的,它不是追求来的,而是吸引来的。只有等价的交换,才能得到合理的帮助——虽然听起来很冷,但这是事实。
他提醒大家:在你还没有足够强大、足够优秀时,与其花太多的宝贵时间去社交,倒不如多花点时间读书、提高专业技能。放弃那些无用的社交,提升自己,世界才能更大!
这位专家点出了一个道理:人脉不在别人的身上,而是藏在自己身上。唯有让自己变得强大,你才能获得有用的人脉!
所谓的“认识人多”不等于“人脉广”,人脉法则第一条就是要扭转“以多寡论英雄”的人脉观。人脉的基础是你的“被利用价值”:你的利用价值越大,他就越会帮你。与其把时间花在多认识人上面,不如花时间提高自己的个人价值……
话题回到眼目前儿。这一线城市虽都称一线,可城市特征与人文禀赋迥然有异。
这广州与深圳,一个是最早开埠的地方,商业气息浓厚,所谓的人脉几乎是个冗余,人家要你的是技能与能力;另一个崛起不过三十年,是个喧闹的大车间,不仅城市面貌闪亮光鲜,就连官场和商业圈也是新生代的;有人脉还得有真本事!
上海不仅仅是制造业、工商业和金融中心,也一个非常实际的地方,讲究的是人与人之间的边界清晰,注重的是做事的高效率与契约精神。
京城可谓侯门深似海。作为中国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的中心,聚集着中央政府的所有机构,因此所有的经济社会各领域的行业组织和咨询机构都驻扎在此,同时也是文化中心,仅报纸、期刊数量就占全国的60%以上;新媒体扎堆,创意社区鳞次栉比,所以才有这么多的青年人聚集盘垣。就拿林林总总的行业协会来说,大多数这类组织都是小政府、大社会格局下的产物,集权体制不可能一下子把原先那些无所不包的业务甩出去,于是就有些事务性的工作交给了社团组织,所以才有了“闹哄哄你方唱罢我登场”的光怪陆离;也就有了诸生谋业混饭,甚至于要藉此光耀门庭的终南捷径。
都号称是企业之家,都要打造行业智库,都在倾心构筑制高点,这就需要从业者具备广博的行业知识与表达能力,需要对所在行业的总体状况和每一个领域的发展前沿有深入而广泛的了解。有的人,能在官员面前把这个行业的事情说清楚;能与企业家平视平坐,道出对他最关注话题的见解;上面需要行业状况报告的时候,能用数据和实例来表述这个产业的清晰脉络;站在专家面前叙述观点不怯场;进车间与炉前工搭话也有共同语言。这——才是雇主需要的。
合纵连横,的确是需要广泛的人脉。那些不善沟通的员工确实比人脉广者有着更多的挫败感,但是仅仅以此就能登堂入室的想法也只是一厢情愿。
岁月最公平。一些同事来叙旧之时说,我已经来了几年了。似乎年头便是个苦劳,便是个头衔,其实不然。很多人老是怀才不遇,但流行话语说得好:怀才就像怀孕,时间长了人家会看出来。话虽糙,但理儿却不差,关键是怎样打造一个优秀的自己。
职业生涯,养家糊口不能耽误学习历练。十年八年,拿几个学位都足够了。一些领导颇有眼光和魄力,总是让一些老领导带着青年员工去各地调研,可谓苦心孤诣;接待方也坦言:我这里是:“日进千条腿,夜夜换新人”。从经济学来说,一动一静都是成本,投入得有产出。秋去春来,寒暑交替,有些人潜心矢志,拿出来的东西让人眼前一亮:整个行业以及典型企业的发展脉络了然于胸;而有的则只记住了见过谁,哪里的特色小吃如何……
美的东西一定是匹配与均衡的。浮光掠影的人脉倘不能与宽广深厚的内涵糅合为一体,劲使再大,也不过是皮相;跑再多的路,比得过大山里的邮差吗?
一位作家言:人生的成熟只有一季,到了季节尚未灌浆、抽穗,让人心焦。有道是:花有重开日,人无再少年;山川会变易,青春不常驻——这世上唯一不变的就是“变”。
在这涵盖了一切的“变”中,你在哪儿?
Thoughts from a good article onlin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