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露
(临汾市水工程移民工作办公室,山西 临汾 041000)
白家崖小流域水土流失综合治理成果及存在问题探讨
陈露
(临汾市水工程移民工作办公室,山西 临汾 041000)
白家崖小流域地处黄土高原梁峁残垣沟壑区,严重的水土流失是制约本地区农业发展的最大瓶颈。论述了白家崖小流域综合治理成果,分析了推进农业现代化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针对性地提出了发展对策。
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农业现代化;白家崖小流域
白家崖小流域位于临汾市永和县坡头乡东北35km处,地处吕梁山脉南麓,晋陕大峡谷黄河中游东岸,属典型的黄土高原梁峁残垣沟壑区,是芝河流域的源头区域。最高海拔1374m,最低海拔1040m,流域总面积48.1km2,属暖温带半干旱大陆性季风气候区,多年平均降水量502mm,6—9月份集中降水约占年降水量的71.9%,年日照时数2555.4h,年均气温9.5℃,无霜期130d。
流域内仅有白家崖村1个行政村,下辖白家崖、塔只、均庄、成家坪、李家崖5个自然村,全村共有173户、567口人,常住人口356人;现有耕地面积1208.67hm2,其中耕种玉米1166.67hm2。
流域内沟道呈羽毛状分布,由后神沟、陈家沟、马家沟、侯家圪塔、李家崖、均庄等6条支沟道以及白家崖主沟道组成,主沟道呈“U”型,支沟为“V”型,平均沟壑密度3.2km/km2。流域内土壤平均侵蚀模数13720t(/km·2a),水土流失面积39.9km2,占总面积的82.9%,是芝河流域主要输沙区之一。
近年来,在全国加大水利建设投资的大背景下,2010年永和县被列为国家首批坡耕地水土流失综合治理试点县,以建设精品小流域为目标,通过县、镇两级政府协调,以坡耕地水土流失综合治理项目为龙头,将黄土高原淤地坝项目、坝滩联治项目、沟坝地治理项目、国家水土流失综合治理等项目集中安排在白家崖小流域,实现了山、水、田、林、路、坝、渠、涵统一规划、综合治理,提高了项目的综合效益,大大调动了项目区群众参与水保生态建设的积极性。
自2011年起,白家崖小流域共实施完成3处小流域综合治理项目,1处沟坝地治理项目,1处坝滩联治项目,2处坡改梯治理项目,共治理水土流失面积2410hm2,其中坡耕地改造梯田面积986hm2,滩地平整38hm2,栽植油松、侧柏等乔木林353hm2,栽植地埂核桃经济林、双季槐经济林217hm2,完成封禁治理816hm2,治理度达到60.4%,共完成投资4949万元,其中中央资金2776万元,省级资金848.1万元,地方配套1325万元。建成骨干坝9座,中型坝7座,总库容843.91万m3,完成投资1140万元。通过淤地坝建设,白家崖小流域基本实现了水不下山、泥不出沟、就地拦蓄,同时新增高产稳产坝滩地32hm2。
白家崖小流域通过坡耕地改造、坝滩联治、经济林栽植、荒山造林、设施改善“五位一体”的综合治理模式,宏观上实现了生态、经济、社会效益三大目标。一是生态环境显著改善,项目区内林木覆盖率由治理前的17%提高到现在的40.8%,水土流失治理度达到60.4%,流域内水土流失状况和生态环境得到明显改善。二是农民增收步伐加快,通过各项目的实施,有效改善了耕作条件,提升了土地效益,增加了农民收入。治理后的坡耕地单位面积平均增收200~300元,地埂核桃经济林的栽植,为农民长期稳定增收奠定了坚实基础。三是社会效益日益凸显。在治理水土流失、改善生态环境的同时,极大地提高了流域内的生产效率,改善了农民的生产生活条件。
通过连续多年实施水土保持综合治理,白家崖小流域农民人均纯收入相对较高,但在全面推进农业现代化发展过程中存在很多问题。
3.1 人均占地多,地块划分不科学
白家崖村人均耕地面积较大,但人均耕地占有量差别很大,多则约6.67hm2,少的仅有0.133hm2,相差近50倍,严重不平衡。在整体体现出线性集中优势的同时,由于个人耕地不集中、区域分布不合理、良莠配置不科学,不仅影响了耕地的整体管理,而且易出现贫富差距。
3.2 农业机械少,整体机械化水平偏低
目前,仅有部分农户拥有拖拉机、三轮车、手扶车、微耕机、脱粒机等小型农业机具,普及率不高,使用率偏低。大型农业机具受生产道路限制,目前仍未使用。
3.3 靠天吃饭,农业发展方式粗放
由于没有配套的引提水工程和渠系节水灌溉工程,流域内整体上依然处于靠天吃饭的传统农业生产阶段,农业发展模式低级、粗放。没有结合当地地理优势、耕地分布和水利条件进行科学谋划,农业基础设施十分薄弱,相关的农业水利设施十分有限,一旦发生干旱等灾害,没有应急处置办法,容易产生极大的、整体性的经济损失。
3.4 农业结构单一,缺乏产业发展规划
由于气候、土质等条件适宜,白家崖村92.3%的耕地都用来种植玉米,近几年,虽然部分农民通过双季槐、核桃、苹果、蘑菇种植等手段提高收入,但玉米仍是农民的主要经济来源,且是多数农户的单一经济来源。由于没有统一的产业化发展规划,没有发挥集中优势,缺乏提高销售等环节,不能实现农业产业结构的多元化发展。
4.1 抓住精准扶贫契机,促进农民向职业化转变
要抓住当前到2020年这一决胜阶段的战略机遇期,抓住当前精准扶贫力度大、扶贫政策完善和扶贫措施丰富的政策机遇,特别是要按照今年全省脱贫攻坚推进大会的安排部署,谋划建立贫困群众参与水土流失治理的新机制,组建水土保持生态建设专业队,让耕地较少的群众通过参与水保生态建设,增加收入来源,解决地块划分不均的问题,促使这部分农民向职业化迈进。
4.2 继续推进水土流失综合治理,配套实施小型水利水保工程和小型节水灌溉工程
在继续推进水土流失综合治理的过程中,一是要深入摸底调查流域内小泉小水的情况,以发展山地微灌为突破口,通过充分利用支毛沟中的小泉小水,在坡改梯田地块、经果林地块配套建设小型提水灌溉工程,发展喷灌、滴灌、渗灌,实现水资源的空间调节;二是要通过建设旱井旱窖和引提水工程,灌溉垣面果园和经济作物,变短期降水为长年利用,实现水资源的时间调节;三是要配套建设满足现代农机进出场的生产道路,把机械运用贯穿于农业生产活动的全过程,实现机械使用效率最大化。通过大力实施农业引提灌溉渠系建设和配套生产道路建设,逐步实现旱涝保收,机械化耕作,为农业现代化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水支撑。
4.3 发挥区位优势作用,依托全县规划发展农业产业
紧紧扭住永和县“大手笔规划大园区、大园区承载大项目、大项目助推大发展”的工作思路,围绕“治理水土流失、改善生态环境、保障群众受益、实现脱贫致富”的任务,在水保措施配置上,因地制宜,栽种既能发挥水保生态效益,又与县域农业产业规划衔接,同时经济效益显著的农作物、水保林、经济林。
白家崖小流域地处黄土高原梁峁残垣沟壑区,严重的水土流失是制约本地区农民脱贫致富的最大瓶颈,近年来通过实施多项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工程,流域内生态环境得到明显改善,农民收入得到显著提高,但与高效现代化农业仍有差距,流域内部分群众依旧贫困。“十三五”时期,通过吸纳贫困人口参与水保生态工程建设,提高耕地较少贫困人口工资性收入,同时配套建设引提水和节水灌溉工程,实现农作物、经济林的有效灌溉;提高生产道路建设标准,实现农业机械化;优化水保措施配置,充分发挥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充分发挥水土保持在全面推进农业现代化过程中的作用。
S157.1 [
]C [
]1004-7042(2016)11-0028-02
陈露(1990-),女,2012年毕业于中国农业大学农业水利工程专业,助理工程师。
2016-09-20;
2016-1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