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树德
早期创办《山西水利》之回眸
张树德
编者按:本刊于2015年12月刊登了张荷同志撰写的《三轶春秋 为水而歌》长篇回顾《山西水利》创刊30周年文章之后,随即收到了张树德同志投送给本刊的《早期创办〈山西水利〉之回眸》一文。树德同志以当事者亲历了那一段鲜为人知的往事,为我们填补了《山西水利》创办历史过程中不可或缺的空白,实属弥足珍贵。现予刊登,以此为本刊留下堪存堪鉴之记述。
1956年,农业合作化运动席卷全省农村,广大农村正以排山倒海之势由初级合作社迈向土地集体公有高级合作社。生产关系的变革,将必然带来生产力的大力解放。国务院农业发展规划纲要中发出“在12年内基本消灭普通水旱灾害”的强有力召号,水利大干快上的新形势正在形成。山西省水利局就是在这一大好形势的推动下于当年4月成立了以秘书处主任郭世明、秘书阎明祥等同志组成的“《山西水利》编委会”,编辑印发了内部刊物《山西水利》。这是山西水利系统在新中国成立之初,最早编印出刊的内部刊物。刊物由《山西日报》印刷厂承印,省水利局秘书处(即现今的厅办)具体组织编写刊印发行。
编辑部姚惕生,负责刊物的统编。美术编辑是一位李姓女同志,负责版面设计和插图。于世莹(女)、张树德负责组织稿件、通讯联络、对稿件进行技术性修改和校对、发行。编校工作严格遵循当时报刊有关规定,一般稿件要求校核三次,确保文章、语句、标点、插图符合规定。那时的印刷技术采用的是铅字排版印刷,从排版、制版、印刷、装订,工序严格有序,环环相扣,丝毫马虎不得,稍有不慎,便会造成返工浪费。
当时办刊的指导思想和主要任务是,对全系统水利工作者进行社会主义思想教育;宣传与贯彻水利工作的方针政策;加强水利技术指导;交流各地水利建设情况,总结推广先进经验;介绍通俗易懂的水利科学知识,解答水利建设中疑难问题;揭发水利工作中存在的缺点和错误。达到提高水利干部的思想业务水平,做好做细水利工作,确保农业增产增收。
按照上述要求,从1956年4月起至1957年夏季,每月出刊1期,共办刊11期,头一年出9期,第二年出2期。总计发稿240多篇,67万余字,配有照片、绘有插图。刊物所登文章,可以说包括了我省那时水利建设、行政、技术方面的概况。值得提及的是,最初创刊号定名为《山西水利通讯》,在征询意见时,多数同志认为,刊名有些长,于是,局领导请时任山西省副省长,又是著名书法家的郑林同志题写为:“山西水利”四个字。虽是随手拈来,仍不失笔力刚劲、字体飘洒的书写功力。美术编辑对封面非常考究,着色各不相同,以浅淡色为基调,以淡红、淡绿、淡黄装饰,套印深红、深绿的刊名,给人以舒畅的美感。封面封底照片,以直观的视角,反映了那时水利建设新成效与新举措。如当时新修成的新绛县三泉水库、离山县刘家沟水库,虽是两个小水库只能蓄水120万m3,那时在全国也算是数一数二的水利工程。另外,还有苏联专家马舒可夫察勘汾河水库坝址的两张照片,有临汾灌溉试验站在棉田进行测试的多张工作照等。
1967年5月,农业、林业、水利、农机、气象各局大合并,统一组成“农业建设厅”。原水利局和水保局两个省属局,调整为水利工程和农田水利两个厅属局。《山西水利》刊物因领导、人员以及任务的变动而停办。从此以后到改革开放初期的1984年,省水利局、省水利厅一直再没有恢复和出刊过《山西水利》,代之为油印的《水利简报》《农田基本建设简报》《情况反映》和《水利综合信息》。
早期创办的《山西水利》,在当时水利事业发展的形势下,宣传推动山西水利和普及水利科技方面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特别是在刊物上连续刊发《人民日报》有关水利建设的社论,如“兴修农田水利,消灭水旱灾害”、“立即检查和改善水利工程的质量”“抓紧农田基本建设”和《山西日报》有关社论。及时传达中央、省委关于兴修水利的指导思想和方针政策,让各级干部和人民群众随时了解和掌握水利方面相关大政方针。
宣传的任务和目的,一是要消除前进道路中的思想障碍。当时针对干部群众中普遍存在的松懈怠慢情绪,因循守旧、怕劳民伤财的右倾保守思想,以及头脑发热、贪多求大、盲目冒进的思想,刊物积极主动宣传水利发展的大好形势和兴修水利对发展农业的必要性与重要性,用生动具体的实例说明:凡是兴修水利的地方,大旱之年增产显著,那些没有开发水利的地方,产量不增反减。二是大力宣传水车、水井积极入社,坚持自愿互利原则,不可无偿使用。凡入社之水井、水车一律折旧入社,折价不会偏高也不会偏低。通过兴办农田水利旱地变水地者,三至五年不改变原定产量,不增加公粮负担。三是广泛宣传要兴办“花钱少、效益高、得利快、群众易办”的小型水利工程。贯彻“谁受益谁负担,多受益多负担,不受益不负担”的兴工政策。竭力消除负担不公,或者是多做少付、少做多付的现象。
合作化之初,农民以前所未有的劳动热情,展开了向水旱灾害进军的水利建设运动,当时编印出刊的《山西水利》登载了多篇监查督导、调查研究的文稿,适时反映和解决了基层存在的一些普遍问题:
水利建设运动兴起之初,普遍存在着专、县有计划,乡村、社队没安排,水资源情况不清楚,劳动安排顾此失彼。省水利局及时综合各地情况,印发了“水利规划提纲”“水资源普查方案”以及左云县、屯留县、闻喜县普查规划经验和相关资料,籍此指导基层工作。明确要求乡村、社队根据各县里统一规划计划,做出具体兴工安排。安排要与农村合作化和农业生产计划统筹兼顾,不得顾此失彼。
群众发动起来之后,不懂和缺少水利科学技术成为施工中的一大难题。省水利局适应新的形势,从长远出发,经上级批准,成立了“太原水利学校”,当年暑期即招收初中毕业生350名。分农田水利和工程施工两个专业,三年学成,统一分配工作。同时从晋南、长治、雁北等地招考400多名初中毕业生,经过一年多的短期培训,很快分配到基层去参加具体工作。除通过学校正规学习培养水利技术人员之外,刊物编辑部出面组织省局勘测处、工程处、农田水利处有资历有经验的老工程师和后起之新秀,如贾葆珉、郑秀、李常煜、多助、朱映、韩怀盐、安孝廉等同志,开辟“技术讲座”和“问题解答”栏目,以分期连续登载的方式讲解基层急需解决的一些水利技术难题。与此同时,积极向兄弟省学习取经,如省局多次组织专市县各级水利干部、大中灌区主要领导以及工程技术人员,先后前往河南、山东、陕西、四川等省参观考察取经,回省后总结编写出文稿通过《山西水利》将技术经验传播至基层。
专区和各县为解决技术难题,举办了各类水利水电短期培训,即修库、打井、开渠、高灌的勘测、设计、施工的培训。这一时期全省先后培训初级水利技术人员两万多名。各县还采取组织技术能手,分片包干,轮回指导,解决技术问题。
领导跟不上怎么办?办法就是强化各级水利机构,组织统一指挥的办公室。按自然条件,将全省县域划分为几种类型,进行分类指导。不同类型地域树立各自的兴修水利的典型,以点带面推动全局。具体做法是:平川总结打井快、出水多、效益大的典型,或改造旧水井、旧水车提高效率的典型。山区丘陵区总结沟壑筑坝,引水灌溉,农业增产的典型。将这些典型树为榜样,再组织乡村、社队干部就地参观,发挥示范带动作用。
加强基层组织建设,强调乡村社队也要有专管水利工作的人员。原有的初级社、互助组和单干农民三种不同生产形式组织起来的施工和浇地队伍,已不适应水利发展需求,各乡村社要各自承担及时转变重新组织以高级社生产队为主的施工、浇地队伍,抓紧搞好水利建设的各项任务。
除了国家有限的补助和贷款外,缺乏资金怎么办?合作化那时认为“群众投资的力量是巨大的”。如解虞县“死宝变活宝,投资修水利”的号召下,23天内,“群众拿出银元36472元,元宝264个,银首饰11876斤,黄金346两,铜、锡、铁74650斤”,折合人民币80万元。
刊物用大量版面,选登了在“全省社会主义建设积极分子大会”和“全省水利会议上”,树立了一批不同类型的水利典型。
典型一,县级:“解虞县每人有了3亩1分水浇地”,全县40天扩大水地40万亩。“汾阳县今年是怎样达到每人2亩2分清洪水浇地的”。平顺县“大力开发山区水力资源,为农业增产服务”,全县开展了“把地面水蓄起来,把河里水提起来,把山间泉水用起来,把地下水挖出来”的“四把”运动。
典型二,灌区:御河“莜麦、马铃薯丰产经验”;滹沱河“高级合作化后组织浇地队伍的经验”;桑干河在应县“南马庄洪淤改良土壤”和在“大北头村田面平整工程”的经验。
典型三,乡镇级:洪赵县明姜镇建成“我省第一座农村小型水利发电站”。汾阳县阳城乡“每人两亩水浇地,大旱不怕产量低”。盂县石旧都等8个乡“依靠合作化根治阴山河”。
典型四,村级:永济县“让黄河水害变成水利”,尊村等6个初级社合并成高级社后,开挖引黄灌溉渠,浇地6000亩。崞县楼板寨、北庄、下庄三个村“泉水引上山,庄稼大丰收”。
典型五,社级:解虞县王村燎原农业生产合作社“全社80%的耕地变成了水浇地”。洪赵县西安乡巨光社“我们社的粮食产量三年翻了一番”。忻县石家庄乡钢铁农业生产合作社“固堤防洪抗旱增产的经验”。绛县东方红农业社“冬灌春浇小麦增产”。浑源县龙洼乡五星农业生产合作社“洪害变洪利保证增产”。
刊物开辟专栏,特邀和约请知名专家、学者,撰写和登载多篇通俗易懂、适用易行的水利技术方面的文章。先后刊登过周钟愉的《修小水库》《把水引到地里》,顾知礼的《小型水库工程技术上的几个问题》,葛荫萱的《地下水的利用》,须恺的《关于中国灌溉事业的几个突出问题》。同时也登过我省水利专家、工程师一系列适用技能方面的文章。综合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修山塘、小水库的勘测、设计、施工技术,整修补漏办法。修坝筑堤的质量标准和取土、铺筑、夯实技术要求;怎样浆砌片石,确定砂浆砂子石子和水泥的配比;如何选用磨擦系数防止滑坡;二是渠道的选线、开挖、修渡槽、跌水、节制闸技术,防止渠道渗漏的各种衬砌方法,圆形拱的跨度计算方法;启闭机吨位、闸门闸板的选用;三是防治山洪灾害方面的技术等。
在今天来看,上述几个方面的水利基本知识和实际操作技术,非常简单和普及。但在解放初期那个时代,专业技术人员十分稀缺,基层水利施工技术人员更是难得一见。因此通过《山西水利》这个内部刊物的平台及时普及与宣传,应该是一个十分有效的办法。
(作者系省水利厅退休干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