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恒梅
(中共德州市委党校 山东 德州 253000)
健康城市视角下的“健康德州”建设研究
杨恒梅
(中共德州市委党校 山东 德州 253000)
健康城市建设是现代城市发展的必然选择和趋势。德州市在健康城市的建设方面具备良好的基础,我们要从德州的本地实际出发,走出一条独具特色的健康德州建设之路。
健康城市;可行性;健康德州建设
健康城市,是20世纪80年代世界卫生组织为化解城市化进程中出现的各种“城市病”而提出的一种全新的城市发展理念。它以人的健康为中心,以人和自然、人和社会、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和谐目标,是现代城市建设和发展的主流方向。现阶段,德州已经进入城市化快速发展的阶段。在快速工业化、城市化的背景下,为保护人民群众健康权益,促进德州市的健康发展,德州市政府在2010年9印发了《健康德州行动方案》,确定开展“健康德州行动”,打造“健康德州”品牌。那么如何从德州本地的客观实际出发,打造出符合本地特色的“健康德州”品牌?这是一个亟需探讨的问题。
(一)健康城市建设是医治城市化所带来的“城市病”的不二选择。城市化是把双刃剑,它在推动城市快速发展的同时,也导致很多城市患上了不同程度的“城市病”,环境质量下降、交通拥堵、就业困难、资源紧缺、身心健康问题增多等问题日益突出,人类的健康问题正面临越来越严峻的挑战。应对城市化问题的挑战,我们必须协调好人和自然、人和社会、人和人之间的关系,这就需要我们树立健康城市建设的理念,走健康城市建设之路,以推动城市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二)健康城市建设是现代城市的发展方向。自世界卫生组织提出“健康城市”的全球行动战略以来,建设健康城市的理念和做法得到各地的积极响应。截至目前为止,全球已有数千个城市或地区加入健康城市建设行列,创建健康城市已经成为全球共识,成为现代城市发展的潮流和趋势。现代城市要在发展上赢得主动、走在前列,必须顺应健康城市建设这一潮流和趋势,把创建健康城市作为自己的努力方向。
近年来,德州市政府多措并举加快推进城市建设,在生态环保、社会医疗保障、民生建设等方面实现了较大的突破,德州健康城市的建设具备了良好的基础。
(一)生态产业优势明显。德州一年四季光照充足,太阳能光热资源丰富,太阳能这种生态产业因此成为德州市的主导和特色产业,德州也曾因此获得“中国太阳城”、“国家火炬计划德州新能源产业基地”、“全国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示范城市”等称号。
(二)社会医疗保障体系完善。2013年德州实现了城乡居民医疗保障体系全覆盖,建立健全了公平可持续的社会保障体系,德州的社会保障、医疗保障已经处于全省的的前列,达到了国际公认的标准。
(三)政府高度重视。自 2011年成功创建国家卫生城市以来,德州市政府实施了城市绿化工程、低碳工程、污染治理工程、环卫设施提升工程等十项工程,并开展了健康教育活动、食品安全综合治理、传染病防治专项整治等活动以全面巩固提高国家卫生城市成果。加之近年来持续开展的“幸福德州”建设和“生态美市”建设,所有这些都为德州市健康城市的建设打下了坚实的工作基础。
健康城市建设是现代城市发展的必然趋势,现代城市要想快速持续发展,必须走建设城市建设之路。但是,各个城市的地理风貌、风土人情、文化渊源不尽相同,健康城市建设的道路也不可能殊途同归,各个城市必须依据自己的特点探索健康城市建设之路。我们认为,德州的健康城市建设要突出中国太阳城这个特色,把发展产业、构建健康生态环境、优化健康服务作为重点,加快推进城市的基础设施建设和社会医疗保障体系,努力探索独具特色的健康德州之路,打造 “健康德州”品牌。
在健康德州的建设过程中,必须把健康城市的理念融入到城市的规划、建设和管理的各个领域,把健康的相关内容纳入到政府的公共政策中,夯实德州健康城市建设之基。
1.城市的规划、建设、管理应以人的健康为中心。从城市的规划到城市的建设、管理,都应遵循“以人为本,健康为重”的理念,科学规划城市空间布局,集约利用土地,拓展绿色生态空间,降低建筑密度,缓解城市人口与资源环境的矛盾。此外,德州的城市规划还应逐步导入“健康影响评价”这一工具,对政府制定的各项经济发展政策和重大工程项目进行健康影响的监测和评估,有针对性的提出人群防护措施,降低环境潜在的健康风险。
2.打造洁净、优美、宜居的城市环境。建立城市环境精细化管理长效机制,对市区环境卫生进行考核评价,对市区主要交通干道、重要节点的保洁进行精细化、规范化管理。推行市容环境分级分类管理,将市区划分为“严管街区、控管街区、规范街区”三种类型,优化市区市容环境秩序。通过城市卫生清洁日、专项治理周、市容整治月等活动,以社区为单位,组织动员机关、企事业单位清洁垃圾,美化环境。加强大气污染防治,对PM 2.5进行实时的监测和控制,改善空气质量。加强对城郊接合部、城中村、老旧小区、农贸市场等的整治力度,美化城市环境。
德州健康城市的建设应以形成健康的市民为着力点,努力提升健康服务水平,构建健康的社会,确保人人享有健康服务,拥有健康生活。
1.加强公共卫生服务体系能力建设。建立健全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经费保障机制,加大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的投入力度,设立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的专项预算,逐步改善各种基础设施建设,提高硬件水平。强化服务监督考核体系建设,提高卫生监督的能力和水平,解决群众关注的突出卫生问题。构建全民健康教育服务体系,设立专门的健康教育服务机构,促进市民健康行为的养成。完善社会、医疗保障体系,提高市民的社会保障、医疗待遇水平,减轻市民的经济负担。
2.加强全民健身设施的建设,加大公共健身实施、场所的开放程度,以“全民健身节”、“全民健身日”等为重要的时间节点,组织开展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的体育健身活动,推动全民参与到体育健身活动中来,全力打造好“10分钟体育健身活动圈”。加强社会体育指导员队伍的建设,有针对性的开展社会体育指导员的培训,利用社会体育指导员的专业的健身知识,向市民传授体育健身的知识和方法,增强市民的健身意识,引导他们形成健康的生活方式。
1.放大太阳能产业集群效应,构筑特色鲜明的生态产业高地。重点扶持太阳能产业的发展,在做大做强太阳能产业的基础上,带动生物质能、风电装备制造、新能源汽车等低碳生态产业的发展并形成产业集群。
2.擦亮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名片,打造健康旅游德州金字招牌。充分利用德州市拥有京杭大运河遗址、大水库、自然生态园林等得天独厚的生态旅游资源优势和皇明太阳能、德州扒鸡等金字招牌,重点发展休闲养生度假区、低碳生态旅游园区、南部生态片区等健康休闲旅游板块,大力开发生态观光、体育运动、健康美食等旅游项目,建设健康旅游特色街区,努力把德州打造成为“健康养生休闲度假旅游最佳目的地”。
3.挖掘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内涵,打造健康文化高地。德州是历史文化名城,在其独具特色的民俗文化、饮食文化和养生文化中包含着很多和健康有关的内容。我们要在全面的搜集和整理这些健康文化内容的基础上,对其进行深加工,并积极利用现代科学技术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引导它们对传统文化中的健康基因进行再利用,尤其是要积极谋划设计一批健康文化产业类项目,开发一批人民喜爱的健康文化产品,把德州养生文化的精髓与群众的实际健康需要有机结合,全面提升健康文化的传播水平和服务能力。
[1]江捍平.健康与城市:城市现代化的新思维[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0.
[2]玄泽亮,傅华.城市化与健康城市[J].中国公共卫生,2003(2):236-2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