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新亚
(平顶山教育学院旅游酒店系 河南 平顶山 467000)
基于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融合发展下探讨河南省产业融合发展模式
王新亚
(平顶山教育学院旅游酒店系 河南 平顶山 467000)
旅游产业与文化产业的融合发展是产业发展的必然趋势。本文针对河南省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的现状,从资源融合、产品融合和运营融合三个方面进行了分析,阐述了河南省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融合发展关系,以期能够促进河南省产业融合发展。
文化产业 旅游产业 河南省 产业融合
产业融合是经济增速和经济质量的重点领域,是产业演进发展和产业经济领域研究是一个共同趋势和重点。近些年来,经济不断的发展,人们文化水平都得到了不同程度的提升,而缺乏文化内涵的旅游产品已经无法满足游客的需求。而河南省是我国一个文化大省,为了顺应当前两大产业融合发展的趋势,虽然制定了一些政策,但是在产业融合视角下,并没有将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很好地融合在一起。
河南省大部分在黄河以南,位于我国中东部、黄河中下游地区,位于全国中心位置,是自古以来兵家必争质地,是商贾云集之所,也是古代驿道、漕运的必经之地。河南省东与山东、安徽相连,南与湖北接壤、北于河北、陕西相邻,西于陕西相连,自然地理位置得天独厚,是我国邻省最多的省份之一,具备成为全国铁路、公路和航空等交通枢纽的重要条件。同时,河南省是中华民族主要发祥地之一,历史文化资源丰富,先后有 20个朝代建都或迁都河南。并且河南拥有众多的文化古迹,长期是国家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风流人物辈出,灿若繁星,如:庄子、范仲淹、吴道子等,他们赋予了河南绚烂的文化色彩,就像一道彩虹贯穿中原历史,使河南魅力四射。另外,地处中州大地的河南拥有众多的旅游自然景观,如:太行山、大别山等,山川秀美,境内有横跨黄淮江海四大水系,有 1500多条河流,形成了星罗棋布的自然生态,孕育出了河南独特秀丽的自然风光。并且河南省级风景区有 23处,国家级风景区有8处,还有少林武术和太极武术、开封的菊花和洛阳的牡丹等等,不但拥有丰富的文化资源,还拥有很多旅游资源。
根据《旅游统计年鉴》、《河南统计年鉴》等官方统计数据显示,近十年来,河南省除了文化产业增长率都出现了下降的趋势,如:2010年和 2012年。但是,近六年中,旅游总收入和文化产业收入一直呈现上升态势,都保持在两位数的增长,并且旅游业增长速度明显高于本省的GDP增长速度。目前,受特殊时间段政策的影响,河南省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的融合受到了制约,即:宏观上管理制度和微观的企业能力、市场需求和潜在消费者需求两方面都受到了阻碍和制约。在一定程度上,由于消费者市场的接受和认同不够,河南省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融合具有不稳定性。另外,近十年来,河南省旅游市场出现了很多两者融合发展的典型案例,虽然都可得到了市场的认可、接受和欢迎,但是本质上,由于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融合在于创新,因此,大部分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的融合都属于缺乏市场融合,都缺乏创新,因此产业融合不具备竞争力。如:开封市的清明上河图、濮阳市的水秀、登封市的少林禅宗音乐大典等。
(1)多元化的投资主体和多样化的经营管理模式。集聚效益要考虑投资主体的多元化和规模、效益等,经营管理模式要采用四种形式,遵循市场规律,本着政府宏观调控的原则,即:政府主导主办、学术机构主导主办、私人主导主办以及公司合营等。目前,政府主导主办的模式容易形成自上而下的驱动模式,具备区域划分、减免税收等政策优势,国内采用的较多,如:上海同乐坊就是典型代表,其能够促进文化和旅游产业园区的集聚效应高速发展。而私人主导主办模式集聚生成的产品或服务是创意性高质量的文化产品,可以是业主、艺术家、设计师等人员,这种模式极受到消费者和投资者的青睐。
其次,河南省可以采用深化专业化分工模式,将技术性业务通过空间拉力分给园区外企业,是旅游和产业融合园区集聚效应形成的本质来源,可以形成产业融合园区集聚模式和效应,将服务外包给中小企业集群。这种模式能够促使园区内企业深化产业分工,能够产生一种空间拉力,通过地区集聚缩短距离,促使企业寻找地域上的集中,降低交易费用。并且还能够吸引外部经济,利用服务外包和资源,产生良性互动长期稳定合作关系,充足促使相关产业向园区集聚。
另外,要建设完善的集聚产业链,从点到面的集聚,使旅游和产业融合在一起。集聚产业链的完善主要有全产业链的产业整合,旅游和文化产业的供应链,纵向、横向以及整合后的产业链形态。旅游和文化产业的供应链能够保障上下游产生联动效应,是园区产业链的价值增值形态,能够形成市场高附加值的产业链条。为了达到集聚效应,这种模式旨在通过核心企业的带动作用,不需要通过圈地围墙的方式形成封闭的空间,就会形成大范围的产业集中。并且通过知识内涵的挖掘和文化创意的设计,能够使旅游和文化产业融合在一起,从而吸引大量的投资商和消费者。
目前,我们已经进入了体验经济时代中,环产业融合园区公园游憩带模式应运而生。其主要根据自然公园的“极化生物圈”理论模式提出的观点,以城市人文旅游、城市休闲产业为依托,为向本地居民和外来旅游者提供服务,提供游憩康乐特征的特定区域和空间。主要影响因素包括四个,并且这四个影响因素形成了驱动力、吸引力系统和支持力三大系统,相互制约,相互促进。即:旅游客源市场、旅游吸引力、开发投资市场选择以及产业融合园区产业政策等。“极化生物圈”理论模式主要包括三种利用类型,如:空间利用者指向地域、中间地域以及资源地域。本文在三种环带状模式的基础上,对环产业园区游憩带模式进行了修改,分别是文化和旅游产业集聚区旅游带、环产业园区游憩、文化和旅游产业园区旅游带以及城市旅游带四个。
[1]杨艳华.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融合途径探讨 —以河南省为例[J].人民论坛人民论坛,2012,( 12).
[2]鲍洪杰鲍洪杰,王生鹏.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的耦合分析[ J ].工业技术经济工业技术经济,2010,( 8).
[3]胡源.河南省特色产业集群培育路径研究[J].经济论坛,2010( 10) :
王新亚,女,出生年月:1968年出生,民族:汉族,籍贯:河南省信阳市人,学历:本科学历,副教授职称。主要研究方向:旅游管理。邮编(467000)工作单位:平顶山教育学院旅游酒店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