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凯丽
(郑州大学 河南省 郑州市 450000)
改革开放以来的社会思潮
张凯丽
(郑州大学 河南省 郑州市 450000)
改革开放后中国社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各种思潮蜂拥而至。社会思潮在每个社会变革时期都会出现,是特定时期所突出的社会矛盾在思想领域中的集中反映,划分阶段的依据是社会变革中存在的社会矛盾自身所带有的阶段性,因此本文对改革开放以来社会思潮的发展脉络进行了纵向梳理。
改革开放;阶段;社会思潮
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启了改革开放的伟大进程,众所周知这一时期的最大特点就是拨乱反正。严肃批判了“两个凡是”的错误思想方针,重新恢复到了正确的思想路线上来——实事求是。
同时这一时期也有一些错误的思潮开始蔓延起来。有些人借着批评指正毛泽东的错误,从根本上否定毛泽东所做的一切,包括为中国革命所做出的贡献以及毛泽东思想在我党的指导地位,甚至把建国以来所出现的所有问题、错误全都推到毛泽东的头上,直到1981年6月召开的十一届六中全会上做出了《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对这种错误思潮做出了否定和正面的回应。
其中还有一些错误思潮走向了用抽象人性论或人性自私论否定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制度的方向。但总体来看,这一时期的社会思潮主要是针对“文化大革命”的的认识和反思展开的。
改革开放的全面启动和推进阶段时期,人们最关心的话题是向什么方向去改革。
我们党沿着的方向是围绕如何完善社会主义制度的问题展开的,并出现了一个新的理论成果,即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
还有一部分人遵循的一个方向是吹捧资产阶级自由化思潮,主张我们走所谓的“全盘西化”的资本主义道路。这种思潮围绕“改革开放如何行进”在我国蔓延开来,并与境外敌对势力取得呼应,它抓住了青年人崇拜西方生活,关心改革,要求民主的心理,并利用我国社会中现存的矛盾问题,打着改革的旗号攻击我党的领导,攻击我国的社会主义制度,在一个时期蒙蔽了很多拥有满腔爱国热情的年轻人。
20世纪90年代初,苏联解体、东欧巨变。我们的社会主义道路还能不能继续坚持、发展下去?改革开放向何处去?如何进行下去?这成为中国知识分子思考的焦点。
新自由主义思潮主张市场完全竞争,反对国家对市场的干预;政治观点上,奉行有限政府论,实施宪政在价值观上,主张极端的个人利己主义,金钱主义,享乐主义……新自由主义思潮受到了国内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家的批评。
同时反对新自由主义的还有被称为“新左派”的一批学者。新左派认为当今时期也应该拒绝资本主义,尤其是拒绝开放的市场经济。在他们看来,市场经济和资本主义没有什么本质差别,而市场化的中国目前正处于资本主义社会。新左派因为更强调弱势群体的利益,因而在学生群体,知识分子群体及民众中拥有很大的影响。
与此同时,民族主义思潮也重新活跃我国部分群体当中,他们主张我们应该为了民族利益,具备修改既有国际规则的勇气,拒绝把西方的所谓国际惯例强加于中国,这是其积极的一面。但其中有部分人受极端思想影响出现极端、狭隘的民族主义情绪,需要向理性爱国主义的方向纠偏。
进入21世纪以后的中国进入了“黄金发展时期”,经济成就获得举世瞩目,但也是“矛盾凸显期”以及“改革攻坚期”,各种社会矛盾也逐步凸显出来,因此如何深化改革成为这个时期各种社会思潮争相碰撞的焦点。
2007年谢韬在《炎黄春秋》上发表文章“民主社会主义模式与中国前途”中大胆提出,“只有民主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中国也应该走苏东剧变的道路,由此掀起了一股民主社会主义思潮的风气。
民主社会主义主张指导思想和理论来源的多元化,根本上否定马克思主义的重要指导地位,强调社会主义思想来源的多元化,反对单一的思想指导理论,标榜民主、自由、公正、人权的基本价值,认同多党制和三权分立,否认一党专政,强烈反对暴力革命,沉迷于走民主改良道路,主张通过议会斗争来实现自身利益诉求,并以不改变资本主义私有制为前提。
历史虚无主义实际上是一种极端倾向,其要害就在颠覆历史观,否定已盖棺定论的历史成果,歪曲已经发生的各种历史事实,试图掩盖历史真相。
近年来历史虚无主义思潮集中地表现在公开否定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及其指导思想,以《炎黄春秋》等舆论媒体为主要阵地,掀起了一股接一股的否定毛泽东以及毛泽东思想的浪潮。对毛泽东进行造谣中伤、对反右、大跃进和文化大革命的控诉成了《炎黄春秋》近4年来的主旋律。因此我们应该警惕历史虚无主义,树立正确的三观。
“普世价值”这种思潮,实质上是把西方资本主义的核心价值观普遍化为所谓的“普世价值”,并要求按照这种资本主义的价值标准来改造中国,指责我国发展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质上是用“中国特殊”论来抵制民主进入中国,认为我们实行社会主义、走中国自己的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就是背离了这种普世价值,而改革开放的目的其实是要“融入”这种主流文明。由此看出普世价值观也是一种细化和分化我们的政治图谋,我们要顶住这种外部政治压力。
虽然这些社会思潮复杂多样,其核心都是关乎改革开放向何处去的问题。在与这些社会思潮的比较和斗争中,马克思主义指导下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始终是社会思潮的主流,我们应该有理由相信,在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下,我们的社会主义事业一定能一代接一代地薪火相传,“两个一百年”的目标一定能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梦也一定能实现。
[1]孙晓辉:《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思潮的境遇演变与走向》,载《江西社会科学》2012年第11期。
[2]王永芹:《改革开放以来我当引领多样化社会思潮的经验启示》,载《理论前沿》2008年第23期。
[3]贺新元:《对改革开放以来社会思潮研究的多维探析》,载《理论视野》2007年第11期。
[4]邹诗鹏:《三十年来中国社会文化思潮的走向及其历史效应》,载《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09年第11期。
张凯丽,生于1991年2月,女,汉族,河南省郑州市,郑州大学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目前为在读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