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馆改革:公车改革后的下一个风口
如果说一辆辆的公车是一个个的小“黑洞”的话,那么,一个个公务宾馆就是一个个大“黑洞”。有群众认为,类似的培训中心已经成为当前扫除奢靡之风的死角。
2016年中央部门预算公开大幕4月15日开启,在中央部门预算中,“三公”经费历来颇受外界关注。在“三公”经费预算数的“瘦身”中,公车预算数压缩的贡献较大。其中,公务用车购置及运行费减少161.25万元。曾呼吁公车改革的省统计局副局长叶青表示,公车改革差不多了,下一个目标是公馆改革。
提起公馆改革,叶青表示,要从“三个一千亿”讲起。
他说,“三个一千亿”是我(叶青)的梦想,即党政机关、国有企事业单位、军警系统公车改革,最终能够每年节约一千亿;公务宾馆改革,拍卖,节约一千亿;给企业家分析经济形势,企业家创富一千亿。
2003年5月到省统计局工作之前,我就以民主党派的身份提出一个建议——相关单位合建办公楼,但没有产生什么效果。到省统计局工作之后,经常出差,开始关注党政机关、国有企事业单位的公务宾馆、培训中心、度假村、山庄等。记得2003年5月份到省统计局不久,天气开始热,我就问老局长:我们统计局的避暑宾馆在哪里?局长很奇怪地说:我们统计局怎么会有避暑宾馆?原来在一座水库边想做一个培训中心,结果没有钱,只打了地基就停了,后来卖了。
但是,在我的印象中,有的部门是有好几个宾馆。有的老银行甚至是一个风景区一个宾馆。在20多年前,我在广水的三潭参加省民进的会员培训,是在工商银行的宾馆。5年前又去看一看,住过的这个宾馆一片衰败景象。原因很简单,广水原来属于孝感,很多会议在三潭开。后来广水属于随州了,随州的会议不放在三潭了,因为交通不便,故此衰败不堪。
如果说一辆辆的公车是一个个的小“黑洞”的话,那么,一个个公务宾馆就是一个个大“黑洞”。新华网2013年12月13日曾经报道:黑龙江牡丹江地税系统被指拥有奢靡山庄和农场,供高级别干部度假休养;税务局享有专供绿色粮食及禽肉。
由此,我从呼吁合建办公楼,过渡到致力于呼吁取消党政机关、国有企事业单位、军队武警的宾馆、度假村、山庄、培训中心等。简称“公馆改革”。
此后,此类报道不绝于耳。2014年6月26日《北京青年报》报道:20多处别墅式培训中心、培训基地异化成海滨会所……记者调查发现,深圳一些党政机关、事业单位和国有企业建设多处奢华培训中心,占据当地最美海岸线。有些专门供内部接待,有些给员工发放消费券。有群众认为,类似的培训中心已经成为当前扫除奢靡之风的死角。
如今,“公馆”问题依然是“外甥打灯笼——照旧”。豪华“公馆”存在的新老问题,有专家曾归纳为六宗“罪”:
一是长期“霸占”风景名胜区。在黄山,40多家挂牌培训中心分布在黄山等山岳型景区的周边;在深圳最美丽的海岸线,有20多家别墅式的培训中心。可以说,在著名景点,游客常常无奈地“抬头见公馆”。如何才能够“还景于民”?这项“系统工程”,一点不亚于公车改革的难度。
二是旅游城市、避暑胜地往往是培训中心扎堆的地方。培训中心退出旅游城市、避暑胜地,是必须要动的“大手术”。这种痼疾已经有60多年的历史了。
三是中央禁令如同耳边风。在东北三省风景名胜区内,数十家名目繁多的培训中心、疗养院扎堆聚集。中央禁令出台后,有的依然大兴土木修建楼堂馆所。吉林省财政厅和与其相邻的吉林石化公司松花湖疗养院内均有豪华游轮。
四是不计成本,扩大行政支出。笔者把所有公费办的培训中心、度假村等统称为“公馆”,就是因为这些开销可以名正言顺纳入财政预算,以培训费堂而皇之地花纳税人的钱。如黑龙江省国税局牡丹江培训中心的工作人员说,培训中心内的管理人员都是牡丹江国税局的在职员工,“这里一年基本上要闲置9个月,只有3个月时间能对外承接一些业务”。这就是行政经费居高不下的原因之一吧?
五是导致大量“发票腐败”、“发票犯罪”的存在。所有费用都要通过发票来报销,发票因此成为腐败的媒介。黑龙江省国税局牡丹江培训中心为了招揽生意,工作人员一再强调他们是国税局的,发票没有问题,报价可以报得高一些,实际价格可以便宜些,给办事员“回扣”。
六是媒体无法报道出来的,这些公共资金建设起来的“公馆”,如果盈利了,交不交税?盈利资金分配到哪里去了?
综上所述,豪华“公馆”的问题依然存在,不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四风”难反。
因此,在公车改革接近尾声的现在,叶青认为更应该开展“公馆改革”。
最近的20年,整治楼堂馆所的规定一个接着一个出台,但是,普遍难以奏效。整治政府度假村将成为未来的一项改革任务,对楼堂馆所的控制,如今达到了历史上最严格的时期。
国务院法制办在2014年6月下旬全文发布由国家发改委起草的《楼堂馆所建设管理条例(征求意见稿)》,拟以立法形式禁止党政机关以任何名义建设包括培训中心在内的各类具有接待功能的设施或场所。之后的7月,中央纪委发出通知明确在纪检系统内进行培训中心问题自查自纠,要求中央纪委监察部机关和各省(区、市)纪委、监察厅(局)需完成自建培训中心的摸底登记,自查中央八项规定出台后,利用培训中心公款大吃大喝、休闲娱乐、超标准接待等奢侈浪费行为,并从经营、管理、财务等方面发现问题。
上述两个文件,前者规范的是政府度假村的兴建问题,后者针对的是度假村的经营管理问题,这正是度假村问题的两个重要方面。
民众说得好,当前的腐败就是四句话:卖官、卖地、卖国企,加上大兴土木。应该引以为戒。
叶青表示,整治“公馆”,一是对党政机关、国有企事业单位、军队武警的宾馆进行调查,摸清公款养的公务宾馆的家底。
二是除了各级政府保留的必要公务宾馆之外,经过第三方机构评估之后,在社会上进行拍卖。拍卖所得资金收归财政。可以相信,由民营企业来经营宾馆,一定会比公费经营得更好。在“八项规定”之后,原来公务宾馆的最大生意来源之一:公款消费没有了,再这么维持下去也不是办法。当然,一些风景区原来就不许盖的宾馆,应该拆除,恢复自然生态。从我最近出差的情况看,90%的县级政府没有自己的宾馆,都是住的民营宾馆。地级市也有一半没有自己的宾馆。公馆改革应该是水到渠成。
三是压缩培训、会议,提高培训质量。统计系统也有培训任务,一般是在财政厅指定的宾馆,费用由财务处统一支付。绝大多数宾馆具备了较大规模培训的接待能力。
鉴于此前广东、江苏等地曾在地方试点培训中心整顿经验,以及此次的纪检监察系统培训中心的整治,有人建议应由中央自上而下制定一整套针对党政机关培训中心的治理办法,类似于公车改革,才能有效避免整治成为“一阵风”。要认清整治“公馆”的大环境与大需求。关闭一些培训中心,并不影响培训工作。统计系统是培训中心最少的部门之一,选择在一些经济型酒店召开培训会议,并没有对工作产生影响。
对于纪检监察系统培训中心问题的治理,有纪检监察系统的专家建议:根据培训中心经济效益状况制定计划,逐步推向市场,实现与党政机关脱钩。有分析者认为,这种方法不痛不痒,不起作用。这种做法也是过去常用的,其结果还是藕断丝连,涉嫌占有公共资源,并以公共资源谋取单位利益。应该痛下决心,对这些“公馆”进行一次全面整治,交由各级国资委进行拍卖,由民营企业购买。在办宾馆酒店方面,民营企业家是最为合适的。在整治“公馆”问题上,只要纪检监察系统带了一个好头,就不愁其他党政部门不会循规蹈矩地处理好这个问题。
(《环球时报》2014.8.5、《南方都市报》2014.7.9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