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研究的多学科方法论

2016-02-05 19:03:19
中国名城 2016年2期
关键词:逻辑建设文化

蒋 宏

城市研究的多学科方法论

蒋 宏

城镇化建设的本质是以人为本,以人的需要为核心,在经济社会发展中不断满足城市人的物质和精神方面的需求,因此城市建设包括城镇化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涉及城市发展的方方面面。城市建设需要整体规划布局、系统设计、综合治理,城市问题的研究需要多学科介入,并以问题为导向,使城市建设与发展的进程更加规范科学。既要避免标新立异的专业主义,又要避免政绩作秀,还要避免坐而论道缺乏建构的批判惯性,以往的城市研究常常是单向度或者主从性的思维逻辑,起主要作用的是专业逻辑、政治逻辑和文化逻辑,四个逻辑即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人在城市中生活工作的行为轨迹及其关联性的数据逻辑,应当成为对以往城市研究的重要补充,甚至是一种新的研究框架和范式。

多学科;城市研究;框架;方法

1 多学科、综合性地开展城市建设与发展研究是必然趋势

围绕城市问题或者说城市建设与发展开展多学科研究,不仅是问题导向的学术研究之必然选择,也是现实城市问题应当避免脚疼医脚,头疼医头的单一改进路径,更是要走向综合建设与综合治理的现代化城市建设与发展的科学道路。

首先,虽然城市建设是有阶段性的,但是城市建设与发展的顶层设计必须是综合的、整体性的和长远的。比如城市的市政建设规划、城市的经济社会发展规划等等,都非单一性。

其次,城市建设与发展的最终目标与建设效果,也是趋于综合评价的,也就是说通常我们对一个城市的评价不会偏重硬件或者软件的单一指标上,对一个城市的发展评价往往也是综合性的。

第三,城市的基本功能体现在人口集聚与居住环境、人口结构与就业资源、产业形态与商业活动、社会生活与文化消费、公共安全与社会治理,这些功能也体现了城市运行与城市经营的综合体系所存在的价值和意义。由于城市的历史、文化、资源和经济发展水平等各不相同,仅以智慧城市建设为例其建设模式没有千篇一律,而是“坚持‘以需求为导向、以居民为中心’的建设思路,需要在充分考虑城市所处区域、城市发展规模以及新旧城区差异的基础上,实现协同、优势互补”。[1]“随着城镇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和全球信息化进程的加快发展,人们对城市的评价也日益多元化”。[2]

因此,上述的三点也是国际上一些重要研究机构开展全球城市排名和进行世界城市分级的基本依据。比如,美国《对外政策》(Foreign Policy)杂志在哥伦比亚大学社会学教授萨斯奇亚·萨森等人和一些组织的研究基础上,发表了全球城市的排名。此项排名的研究是在5个领域:商业活动、人力资源、信息交流、文化积累及政治参与的基础上开展的,衡量的标准是看每一座城市对外界能发挥多大的作用:对全球市场、文化和创新等方面的影响力与整合能力。[3]还比如,欧美国家的人文地理学界把世界城市分为了四个级别,分级的标准也是综合考虑了人口、GDP、城市面积、影响范围和政治文化经济地位。为增强城市竞争力,相关城市在产业结构、社会构造、文化生态、公共治理、空间规划等方面,均充分展示了围绕创新展开的城市构造特征。[4]

2 多学科城市研究的框架理念

理论上讲,从多学科研究的规定性而言有两种思考路径:一是宽泛的多学科,强调全面、事无巨细,研究范围和内容以全覆盖城市建设与发展的全部问题为使命;二是聚焦的多学科,强调关键问题、核心问题在城市建设与发展中所覆盖问题的权重为特色。无论是研究宽泛的城市建设问题还是聚焦的城市建设问题,都需既重视城市建设与发展进程中的文化批判性,又强调城市建设与发展进程中的文化建构性。比如说,“在城镇化和智慧城市的快速发展过程中,也暴露出了诸多问题,如顶层设计严重缺失、定位与目标尚不清晰、信息孤岛比比皆是、信息安全面临多重威胁等。这些问题无疑会对社会资源造成极大浪费,而且还将严重影响城市的健康与可持续发展,为此急需系统、全面、科学地推进建设与发展。”[5]

因此,我们的多学科城市问题的研究框架,就应该围绕在城市规划与建设、城市经济与产业布局、城市智能化与治理、城市精神与文化生活等方面,渗透和植入以人为本,突出人文情怀的要素和理念,并在城市建设与发展中合理、和谐地建构与人的生存、生活与发展的交互关系。因为,城市生活的主体是人不是物,城市建设与发展的目的是城市让人的生活更美好,所以城市建设与发展的归因是人及满足人不断增长的需求。建构围绕“城市与人”的研究框架及其理念:从文化层面我们要关注城市的发展规划与人相和谐的环境文化、城市的经济社会发展与人相关联的商业(市场)诚信文化,城市的社会治理与人政治生活相关联的法政文化,城市的生活质量与人的全面发展等方面。因为城市的一切建设与发展的源头,都来自于对人的存在、生活与发展的文化价值思考。

无论是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还是社会发展与进化的基本规律,都一再告诉我们,人不仅是自然的、生物的人,而且还是社会的、能创造文化和享受文化的人。所以,衡量一个城市的建设与发展的成效和水平,离不开“物质—人—文化”的相互作用关系。于是建构:

一、城市空间——人及人口——人文环境的关照;

二、城市经济——人及人口结构——创新创造创业的活力与文化的普及;

三、城市治理——人及社会行为——法政伦理文化体系的植入;

四、城市安全——人及生活常态——公共管控能力的提升;

五、城市休闲——人及精神享受——文化艺术的创意。

总之,将文化的触角延展并深入到城市建设与发展的重要方面,成为城市发展生态的重要构件。

3 多学科城市研究的方法须坚持批判与建构的统一

人类的一切生存和文化创造行为都已留下痕迹和数据,任何文明成果只是以碎片化和未知的形式存在而已。虽然,近代以来随着人类记录自己活动的能力不断提升,采集、分析、研究人类社会活动的科学性也进一步得以提高,但是记录文本的完整性缺失、分析史料的路径依赖都会导致不同视角的社会质疑和事实还原的不确定性。随着现代网络、移动通讯和数字技术的快速发展,已可以将现代人的活动轨迹、城市建设进程的实时记录等,以海量的形式实现数据化的存储,使我们对城市建设与发展及其与人的关系,特别是对人的社会行为、人的生活质量和人的发展,可以通过“互联网+”及看似大量的、碎片化的枯燥无趣的数据变得有意义和有规律,而且它们的应用能突破认知极限、丰富自身智慧、超越理性逻辑,通过数据的挖掘、关联不仅能还原历史、评估进程、分析走向,还能预测未来。

众所周知,数据是中性的,但是数据反映的事实既可以成为批判的武器(支撑和补充文化与质化批判的材料),也可以成为武器的批判(支撑和建构与创造新的城市、新的生活、新的文化、新的机遇),这就是大数据的力量。大数据为我们开展多学科城市研究,提供并奠定了重要的技术、工具和方法的基础。以往的城市化研究一般存在三个逻辑:政治逻辑、专业逻辑、文化逻辑。在以GDP为核心指标的建设时期,除了GDP的专业逻辑外,往往经济任务及其GDP的专业逻辑与政治逻辑的捆绑,足以压倒文化建设诉求的文化逻辑,从而出现了以GDP就是干部的政绩,以GDP牺牲环境和资源,甚至以GDP压倒一切包括规制程序等;一些诸如“鬼城”、“千城一面”的畸形城市规划与建设,一些诸如城市建筑景观诟病的央视“大裤衩”、地标建筑“福禄寿”、地市多处有“白宫”等等,还有城市建起来了,交通网络没设计好、下水道和煤气管道没设计好,于是城市道路开肠破肚成了家常便饭,这些城市病从某种程度上说就是某种逻辑的失范所致。现在我国正处在常态化经济社会发展的新时期,以单一的GDP为建设指标任务的政治页码已经翻了过去,随之而来的是以全面、综合考量为重点的,以经济社会和谐发展、绿色发展为建设任务的新常态时期,文化逻辑的重要性不断凸显,甚至成为政治逻辑的重要组成部分,于是在城市建设领域进行反思、批判和检讨也成为了常态。然而,无论是政治逻辑还是文化逻辑,都具有思辨、叙事、难以客观评价的以质化分析为其学术特征,除了批判和建言外,对于如何建构缺少客观的依据和翔实的数据作支撑。随着互联网(WWW)、移动通讯(MB)、卫星定位(GPS)、大数据(Big date) 技术的普及,应用领域的广泛性,以及人们普遍使用能力的提升,数据挖掘与关联分析的数据逻辑,已经成为了一种新的研究工具和方法,而且数据的客观性及其数据关联的价值体现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它既不服从于专业逻辑,也不服从于政治和文化逻辑,不管人们承认与否,这些数据与关联始终客观存在,而且具有相对独立性。于是,数据逻辑对于进行政治逻辑和文化逻辑在感知层面的分析、研究、选择、判断、决策时的作用,就显而易见,其意义和价值如同“书同文”、“车同轨”、“量同衡”,而且其可量化、可推演、可还原的说服力则更加生动、深刻和具体。

因此,我们在开展城市问题的研究时:一、应当补充和完善研究的视角、方法和范式,从传统的专业逻辑、政治逻辑、文化逻辑,再加上数据逻辑的研究分析方法,成为一种新的研究范式;二、由于城市问题的研究具有复杂性和综合性、历史性和现实性,还涉及“物质—人—文化”多因素的相互作用,可见大数据的海量、弥散与人们行为走向之间的关联性,不是单一的逻辑可以陈述和终结,确实需要四个逻辑互为补充、挖掘和佐证;三、未来城市的建设与规划、社会经济与社会发展,不仅需要专业理念和政治文化的考量、指导和引领,而且需要各种数据,特别是人的行为数据与环境生态、产业生态、就业生态、公共服务设施、休闲文化生活相关联的数据分析、研究和建构,才能更科学、更合理、更人性化的精准布局与建设我们未来的城市。为此,依托大数据开展城市建设与发展的方法研究变得十分有意义。

3.1 整体和局部的研究方法

第一,每一个研究框架,都拥有专业数据与逻辑的基础,这些专业数据和逻辑为局部专业化的城市建设与发展的研究提供了有效的材料资源和数据支撑,但是对于整体而言其局部的专业数据常常显得力量不够;第二,不同研究框架之间的数据关联和逻辑关系,又为相关领域的研究内容提供更全面的数据支撑,同样对于整体而言小于整体的任何局部之间的关联研究,都是属于局部;第三,将所有研究框架作为一个闭环开展整体性研究,其相关数据的关联分析和多维逻辑架构就能支撑整体性的研究。比如,相对于城市和社区的产业布局、产品生产过程和就业行为而言,人们的市场活动则更加复杂,存在很多非理性的因素,也是受多目标的约束和影响,如何洞见、监测和完善行业和产业的规划布局、产品生产与商业市场投放,及其与就业和生活区域的关联性,就需要通过人的行为线索,通过对数据社会学、数据经济学等形成的数据逻辑,进一步补充、完善、优化我们城市和社区的“产业—就业—居住—生活”的局部性和整体性的建设(诸如社区周边公共设施、商业网点、交通路况、教育卫生文化等资源的配置定位等)

3.2 历时和现时的研究方法

将历时数据与现时数据相结合开展城市建设与发展的动态分析和趋势研究,第一,对于城市历史的发展流变以及城市自然生态、产业生态、居住生态和文化生态的变迁进行溯源追踪、考据灼灼;第二,对于现实城市可能发展的状态在进行质化研究的同时,可将历时和现时的数据图形化、进程动感化、情景数据可视化;第三,其以数据为基础的结构模型可预测城市发展未来的走向,从而使对城市建设与变迁的分析研究,通过建构大数据和变量因子相关性的模拟方式能更加直观、理性、科学地进行图析。比如,对于城市和社区的变迁、建设和发展,面对在今天和未来的城市和社区的空间如何在保留集体记忆的同时,进一步规划和发展既具有历史传承又能体现时代变化的风貌?相关数据的连续性会给我们以深入、全面的思考,因为城市建设与发展也要记得住“乡愁”(诸如各种文化遗产的保护与活化等)。

3.3 宽度和深度的研究方法

由于受到中西方认知模式差异的影响,无论是在注意领域、分类领域、归因模式上:西方人及其文化导致的认知模式倾向于分析思维,倾向于基于规则的分类和专业的分析角度进行认知加工,其关注的重点情景是内部的独立性;东方人及其文化导致的认知模式倾向于整体思维,倾向于基于关系的分类和综合辩证的分析角度进行认知加工,其关注的重点情景是外部的依存性。

然而,两者的认知模式的存同求异、优势互补,可以为我们城市建设和发展的深入,开辟新的研究路径,而大数据逻辑及其分析工具:将数据挖掘和关联分析由点到面、由表及里、由浅入深地对城市的经济社会发展的各个板块及整体性进行质化和量化相结合的分析研究。

第一,从微观层面,可以通过大数据针对城市人的社会行为和消费行为及其生存状态,分析人和居住环境、工作环境、生活环境、教育卫生环境等方面的关系,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并协助解决问题;

第二,从中观层面,可以通过大数据针对城市社区和区域的环境生态、产业业态、公共服务、商业布局、文化氛围等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并协助解决问题,提出科学合理的建设性意见,优化建设方案或调整发展思路;

第三,从宏观层面,可以通过大数据的分析研究,针对城市的建设规划、经济社会发展规划等提出相关的决策咨询报告和建设性意见,为地方乃至国家的城市发展战略做出学术贡献和智库的贡献。比如,城市生活的多样性、层次性、丰富性,决定了城市建设与发展的多目标、多需求,还要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不断满足社会日益增长的物质与精神的需求。因此,纵向的线性发展结构和横向的关联发展结构所构成的网状结构,是可以通过各种专业的线性数据和横向的关联数据进行挖掘、分析,在此基础上建立专用数据库,开展点线面和多种层面立体化的研究(诸如城市的中心城区与副中心区,以及城乡结合部等区域内、区域间的资源配置、空间布局、设施分布、商业布点、人居环境、人口结构与就业行业关系建构的科学依据)。

总之,建立政治逻辑、文化逻辑、专业逻辑和数据逻辑的四个维度的城市研究范式,特别是充分利用大数据建构统一的社会综合管理公共服务网,以移动互联网为便民入口,以政府服务体系为扁平式服务内容,以云数据为统一后台,用“互联网+”思想关注当下,面向未来的城市建设和城镇化进程。我们必须正视中国正从边缘走进世界的中心,在总结中国城市发展和城镇化建设的经验与教训基础上,创建中国城市问题研究的话语体系和研究范式,重构我们的“未来观”和“天下观”也是时代的需要。

[1]李霁.新型城镇化的重要抓手[N].光明日报(国际版),2014-04-13.

[2]李霁.新型城镇化的重要抓手[N].光明日报(国际版),2014-04-13.

[3]译言网.外交政策[ED/OB]http://Widebridge,2010.8.18.

[4]屠启宇.国际城市蓝皮书:世界城市发展报告[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2.

[5]李霁.新型城镇化的重要抓手[N].光明日报(国际版),2014-04-13.

责任编辑:王凌宇

The essence of urban construction is people-oriented,people's needs as the core, in the economic and social development in order to meet the needs of urban people's material and spiritual needs,so urban construction including urbanization is a system engineering,which involves the development of the city square. Urban construction needs the overall layout, system design, comprehensive management,the study of urban problems need to intervene in many disciplines,and the problem is the guide, so that the process of urban construction and development is more standardized. Both to avoid unconventional professionalism, but also to avoid the performance show, but also to avoid sitting pontificating lack constructed criticism inertia, urban researchers often is one-way degree or master of logical thinking, play a major role is professional logic, political logic and cultural logic series, this paper puts forward the four logic is not the will of the people for transfer, people in the city living and working behavior of the track and the relevance of the data logic shall become of the previous study of urban important supplement, even is a new research framework and paradigm.

multi discipline ; urban esearch ; frame ; method

C912< class="emphasis_bold"> 文献标识码:A

A

1674-4144(2016)-02- 19(4)

蒋宏,上海交通大学社会认知与行为科学研究院院长、教授。

猜你喜欢
逻辑建设文化
刑事印证证明准确达成的逻辑反思
法律方法(2022年2期)2022-10-20 06:44:24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年味里的“虎文化”
金桥(2022年2期)2022-03-02 05:42:50
逻辑
创新的逻辑
自贸区建设再出发
中国外汇(2019年18期)2019-11-25 01:41:56
谁远谁近?
基于IUV的4G承载网的模拟建设
电子制作(2018年14期)2018-08-21 01:38:28
《人大建设》伴我成长
人大建设(2017年10期)2018-01-23 03:10:17
女人买买买的神逻辑
37°女人(2017年11期)2017-11-14 20:27: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