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享发展与全面小康社会建设

2016-02-05 13:24:06刘继康
魅力中国 2016年17期
关键词:小康小康社会理念

刘继康

(中共重庆市开州区委党校 重庆 万州 404100)

共享发展与全面小康社会建设

刘继康

(中共重庆市开州区委党校 重庆 万州 404100)

共享发展与全面小康社会的建设具有一致性的逻辑联系。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必须坚持共享发展理念,努力增加经济总量,打赢脱贫攻坚战,把控好收入分配,抓好公共服务、教育、就业创业、健康中国等民心工程。

共享发展;全面小康社会建设

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笔者认为,五大发展理念就是通向全面小康社会的五座桥。创新发展和开放发展,解决了发展动力的问题,协调发展和绿色发展,关注的是发展状况的问题,而共享发展,则是发展的终极目标。因此,全面小康社会和共享发展之间就存在着一种一致性的逻辑联系。

一、共享发展理念对全面小康社会建设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一)坚持共享发展,才能促进国家安定。世界各国在共享发展方面既积累了有益经验,也有过深刻教训。从教训看,一些国家在发展中不注重共享,一部分人的“获得感”建立在另一部分人的“失落感”甚至“被剥夺感”基础上,造成不同社会群体对立,发展步履异常沉重。从经验看,随着对经济增长没能带来贫困人口减少这一现象的反思,国际上提出了“分享型增长”“包容性增长”等理念。共享发展理念的提出,正是对这些经验教训的借鉴和超越。

(二)坚持共享发展,才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目标,仅有“总值”和“人均”的小康并不是全面的小康。“我们不能一边宣布全面建成了小康社会,另一边还有几千万人口的生活水平处在扶贫标准线以下,这既影响人民群众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满意度,也影响国际社会对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认可度”①。人人共享、不让一个人掉队,这正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难点所在、攻坚所指。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必须按照共享发展理念谋篇布局。

(三)坚持共享发展,才能更好推进理论创新。马克思主义发展观既要回答发展动力、发展思路等问题,更要回答发展为什么人、发展成果由谁享有等问题。共享发展理念提出,“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这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根本立场。要坚持把增进人民福祉、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朝着共同富裕方向稳步前进作为经济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②把马克思主义发展观与当今中国实际和群众期盼有机地结合起来,这是关于促进社会公平正义、逐步实现共同富裕的最新理论成果。

二、坚持共享发展促进全面小康的对策措施

(一)重长板,增加经济总量。贫穷不是社会主义,发展才是硬道理。要实现小康,必须有经济的大发展,必须增加经济总量。“蛋糕”做大了,才有分的。当前,我们必须认真贯彻落实 2015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通过实施供给侧改革,完成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五大任务,积极化解产能过剩,帮助企业降低成本,化解金融风险,扩大有效供给。

(二)补短板,打赢脱贫攻坚战。“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③当前,这个“老乡”群体的数量还很大。因此,要打赢脱贫攻坚战,关键在“精准”二字。一是因人因地因户分类施策。对有劳动能力的支持发展特色产业和转移就业,对“一方水土养不起一方人”的实施扶贫搬迁,对生态特别重要和脆弱的实行生态保护脱贫,对丧失劳动能力的实施兜底性保障政策脱贫,对因病致贫的提供医疗救助保障。二是增加贫困地区的“造血功能”。加强贫困地区基础设施建设,因地制宜解决通路、通水、通网络,推进贫困地区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三是实行脱贫工作责任制。进一步完善中央统筹、省负总责、市(地)县抓落实的工作机制,强化责任考核,对贫困县重点考核脱贫成效。

(三)控枢纽,把控好收入分配这个总枢纽。一方面,健全科学的工资水平决定机制、正常增长机制、支付保障机制,推行企业工资集体协商制度,完善适应机关事业单位特点的工资制度。另一方面,实行有利于缩小收入差距的政策,增加低收入劳动者收入,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多渠道增加城乡居民财产性收入,特别是要规范收入分配秩序,保护合法财产,规范隐性收入。

(四)暖民心,抓好四项民心工程。一是增加公共服务供给。准确把握并始终坚持“普惠性、保基本、均等化、可持续方向”,做到尽力而为、量力而行,避免两极分化和绝对平均主义。面对快速增长、日趋多样的公共服务需求,政府不可能做到“大包大揽”“有求必应”。必须以需求为导向,抓住公共需求的“最大公约数”,把健全公共服务体系的制度安排、重大举措落实到解决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上来,最大程度提升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和幸福感。二是提高教育质量。坚持立德树人,加强理想信念教育,促进学生身心健康,提高学生实践能力;加快教育结构调整,发展普惠性学前教育,普及高中阶段教育,鼓励具备条件的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抓好教育公平,精准帮扶困难群体,加快改造薄弱学校,全面提升中西部教育;提升办学要素水平,提升教师队伍整体素质,推进教育信息化,保证教育投入稳定增长。三是促进就业创业。坚持就业优先,将扩大就业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优先目标,选择有利于扩大就业的经济发展战略,实施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鼓励以创业带就业,营造良好的创业环境和氛围,培育创业文化,让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蔚然成风;完善就业服务体系,尊重劳动者和用人单位的主体地位,促进劳动者自由流动,增强市场灵活性。四是推进健康中国建设。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实行医疗、医保、医药联动,推进医药分开;健全医疗保障体系,全面实施城乡居民大病保险制度,健全重特大疾病救助和疾病应急救助制度,推进基本医保异地就医结算;完善医疗服务体系,推动医疗机构功能整合和服务模式创新,加强专业公共卫生机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和医院之间的分工协作;开展全民健身运动,发展群众健身休闲项目,促进群众体育与竞技体育全面协调发展;保障食品药品安全,全面落实企业主体责任,加快完善食品监管制度,实行全产业链可追溯管理。

[1]习近平《关于〈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的说明》

[2]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政治局第二十八次集体学习时的讲话

[3]2015年2月13日,习近平在中国延安干部学院主持召开陕甘宁革命老区脱贫致富座谈会上的讲话

猜你喜欢
小康小康社会理念
我家的小康
黄河之声(2022年6期)2022-08-26 06:46:12
建筑设计应对低碳理念的相关思考
我家的小康
心声歌刊(2021年6期)2021-02-16 01:12:34
《 2020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以非常之功,赴小康之路
金桥(2020年9期)2020-10-27 02:00:02
小康之路
金桥(2019年10期)2019-08-13 07:15:26
凝聚三秦巾帼力量 决胜全面小康社会
当代陕西(2017年12期)2018-01-19 01:42:12
浅谈中西方健康及健康理念
消费导刊(2017年20期)2018-01-03 06:26:34
为小康社会提供健康保障
中国卫生(2016年2期)2016-11-12 13:22:22
大同梦想与小康社会
学习月刊(2015年5期)2015-07-09 03:53: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