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 艺
(河南豫剧院三团 河南 郑州 450000)
豫剧现代戏音乐的创新发展
鲁 艺
(河南豫剧院三团 河南 郑州 450000)
豫剧自明末清初以来迅速发展,遍布河南,从而作为一个剧种。乾隆年间开始出现了河南梆子,不仅开始在民间流行,而且引起官府的关注。到了清代末年,已经占领了河南腹心地区。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人们的需求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艺术市场竞争激烈,为顺应时代发展的需要,豫剧与时俱进,开拓创新,融入各种时尚音乐元素的豫剧现代戏应运而生,蓬勃兴起,成为观众喜闻乐见的一种戏剧形式,豫剧现代戏音乐广采博取,集各地之所长,取音乐之精华,汇戏剧之大成,形成了豫剧现代戏特有的音乐体系,豫剧现代戏音乐呈现出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
豫剧;现代戏;音乐;创新;发展
传统豫剧的唱腔是一个非常完整的结构体系,种类齐全,样式繁多,千变万化,多姿多彩。但在这其中,变化并不是毫无规律的。唱腔中每个细微的变化都是有一定规律可循的。以开封为中心的“祥符调”,以商丘为中心的“豫东调”,以周口漯河一带为中心的“沙河调”以及以洛阳为中心的“豫西调”并列称为豫剧传统唱腔。除此之外,还有以豫北东部为中心的“高调”存在于另一种说法中。其中又可把以上几种腔调分为两类,“祥符调、豫东调、沙河调”因演唱音域较宽,可统称为“豫东调”,俗称“上五音”。“豫西调因演唱音域较低,俗称“下五音”。两种唱腔相互依赖,相互共存,才构成了豫剧传统唱腔。
“硬场面”或“武场”是豫剧打击乐的常见之称。最初以低音乐器为主,主要分为“边鼓、手板、风锣、大镲、大钹、小锣、梆子、堂鼓”八种乐器,而其中的“边鼓、手板、风锣、大镲、大钹”俗称为“四大扇”。二十世纪初逐渐发展为以高,中音乐器为主。既继承了罗戏、卷戏等部分河南古老剧种的遗产,又取昆曲、秦腔、京剧、河北梆子以及河南民间锣鼓的部分精华。从而形成了系统的打击乐伴奏体系。
从古至今,豫剧的重要特征就是节奏性强,豫剧中的节奏既有规律可循,又十分自由。在唱腔锣鼓中,手板打眼、梆子打板控制着音乐的起止,衔接,是以不同鼓点来表现细腻的情绪。这种方式区别于非梆子腔系的其他剧种。打击乐在二八板中最为重要,因为二八板的起奏方式和句中衔接等就有许多不同的表现手法,锣鼓点更为丰富,起奏方式根据不同情景有不同的变化。在念白锣鼓中,虽然鼓点多数从京剧中借鉴而来,但其重要性也是不容小觑的,而且它的使用更频繁,范围更广。不仅有节奏规整的念白伴奏形式,还有节奏不规整的念白伴奏,根据需要表现的人物情绪来定。豫剧现代戏是由豫剧继承发展而来的,现代戏深厉浅揭,融合豫剧和其它剧种的表现形式,并且西为中用,中西融合,古今融合,内外融合,合为一体,又保持其鲜明的特点,自成一派,自成一体,是戏曲界的一枝奇秀。
戏曲音乐全国化的趋势是自然形成的,有自己的特性。在戏曲音乐发展的历史长河中,不断的吸收融合各个民族各个时代各种音乐的表现手段来丰富自己。取其精华,去其糟泊,力求不断完善,适应时代的潮流。豫剧的发展离不开地方人们的审美标准,它与精神,理想息息相关。在历史的发展中与地方人们形成的默契是之所以可以流传至今的原因。因为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变迁,打破了老旧的社会生产方式,各国的艺术文化相互交织相互借鉴,使地方的审美发生了变化,因此戏曲也开始发生变化。在保持地方特色中不断改进豫剧的表现方式,表达手法,增加豫剧的时代感。为了能在当今时代飞速发展的前提下保存并发展豫剧,因此我们开始有选择的借鉴融合。豫剧是在特定的时代之中衍生繁衍,为社会服务。形成于封建社会时必然为封建社会所用。为劳动人民所创造时必然反映了劳动人们的心理。在豫剧的发展中,既有前进的力量可以推动社会的发展,又有消极的力量阻碍社会的发展,在这个时候,我们必须正确的区别,辨别哪些是前进的力量,加以应用,紧紧跟随时代的主流。戏曲音乐发展的一条重要规律是继承与发展,这是由戏曲音乐本身的特殊性决定的,它和其他音乐形式的创作有着很大的区别。戏曲音乐的发展必须在传统的基础上,不可像其他形式的音乐一样随意的采用不属于戏曲音乐的表现手法。戏曲音乐文化需要的是自我独立性和完整性,继承稳定的因素,以稳定的因素为条件进行创新发展,还要迎合大众的审美。如果豫剧在发展过程中越来越偏离大众的审美,那就可以说发展的方向是偏离的,不理解观众的心理,不迎合时代的潮流,是很难发展出来的,它不会被观众所欢迎,这样的话也就失去了存在的意义。豫剧的发展必须既要有传统的味道,又不失现代意识并具有时代精神。豫剧现代戏越来越倾向于全国化,这是由豫剧本身的特性发展而来的,在不断的吸收、壮大自己的同时克服自身的缺陷并且融合了其他地方戏的优点,力求不断完善,适应时代发展。豫剧现代戏的特征是较以往更富有哲理,以往的豫剧表达人物情感的较多,但对于现代社会需求来说已经远远不够,豫剧现代戏更多的是引起观众的共鸣,启发更多的思考。现代戏善于利用时尚的手段,从各种音乐形式汲取力量和精华,融会贯通,相得益彰,形成一个体系。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豫剧现代戏音乐用发展的观点不断创新,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全面的发展,好听是音乐的根本目的,悦耳动听才是硬道理,豫剧现代戏音乐在各方面融入时尚元素,使舞台效果得到显著的提升,展现得到升华,呈现出的精彩得到了观众的热烈欢迎和认可,如同我国的经济建设现代化一样,豫剧的现代化也是时代进步下的必然结果,是依靠着豫剧自身发展的规律发展而来的。从豫剧的萌芽、发展、成型,再发展到今天,能够一直充满着活力,其根本原因就是顺应了时代的潮流。在潮流的变化下不断更新变革。不同的时代表现了不同的精神风貌。现代戏作为一个名词出现在戏曲界,是随着我国的现代化衍变而来的。什么是豫剧现代戏呢?每个人的理解不同,但绝对不是仅仅添几件西洋乐器,排练几首西洋乐曲就可以称之为豫剧现代戏。豫剧现代戏的内涵是广泛的,不仅是设备曲目的变化,最重要的是在表现方面的现代化,不单纯的局限于某些现代化的手段。在豫剧的改革过程中,我们合流了豫剧的唱腔,虽然之前的地方性唱腔很具有地方特色,但久而久之便会使观众乏味。合流之后经过综合发展运用,使豫剧的唱腔更为灵活。并且吸收了外来的音调,形成了一种综合的艺术体态。在传统唱腔的基础上变化了传统的曲调,加以发展,更好地反应时代需求。而豫剧现代戏的发展,不是洋化,也不是脱离传统,更不是另起炉灶。一个剧种中的基本调有单声腔的也有两个及两个声腔以上的,无论声腔多少,在现代生活的表现力方便总是稍显不足,目前可行的办法就是增加声腔,一个剧种的声腔总是越多越好的,只有声腔多了,才会有更多的选择。除了声腔体系的增加,伴奏方面,配乐方面也要随着声腔体系的变化而变化,这些都是相互关联的。
豫剧现代戏伴奏音乐的发展可分为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乐队的创新,首先是现代乐队编制的改革,将乐队详细划分为好几个组别,层次清晰,编制合理。二是作曲方式的改革,打破传统的曲牌伴奏模式,保留豫剧的传统伴奏模式,加以创新。三是伴奏音乐结构的创新,打破传统豫剧伴奏的单调性,使伴奏形式趋于完整。对于豫剧现代戏音乐的创新,可以使用西方的主题贯穿技法,它是西方音乐中常见的技法,具有相对独立性,且意义完整。可以突出主体思想,刻画人物形象,加深主题印象,将这一技法与豫剧音乐相结合,能更好的促进豫剧的现代化,独立性发展。再运用一些现代的音乐创作技术,因为传统的戏曲伴奏音乐是横向单音曲调,即使有传统的乐器齐奏也略显单调,因此现代戏伴奏音乐向多声部发展的趋势使豫剧现代戏音乐的发展之路更为广阔。
现代戏要反应当今的时代精神,时代精神就是一个时代的人们所体现出来的精神风貌和优良品格,它可以透视出当今人民的思想成熟度和文化教养。豫剧现代戏音乐贵在创造,仅仅靠继承这条路是走不远的,如果没有创造,就没有之后的发展,必须要跟随时代的潮流去创造发展,这是中外从古至今艺术发展的必然选择。逆水行舟不进则退,如果不发展,就会一直倒退,最终被时代所抛弃。传统戏就那么几出,演来演去,最重要的是能不能演出新意。如果一直都是一个样子,观众自然就没有兴趣,而且传统戏受时代的局限性影响较大,无法使现在的观众获得更大的精神上的满足。因此我们必须要发展。在现代戏发展的过程中,豫剧要最大限度的保持豫剧地方戏的特征,各剧种之间的相互学习是为了更能突出地方剧种的特性,加以好好发展利用,没有豫剧的色彩,便不会被地方观众所感兴趣,要根据豫剧在发展以来出现的问题对症下药的去改革,才能更好的有利于豫剧的发展。
鲁艺,男,汉族,1968年出生。专业,司鼓(二级演奏员)。出身梨园世家,六岁随父亲鲁先庆(著名豫剧鼓师)学艺,打下了扎实的基础。11岁拜国家京剧院著名鼓师吴有禹先生为师,并到国家京剧院学习,期间受到师爷白登云大师的点播,也受到京剧院三团、四团鼓师唐继荣、黄廷俭、苏焕学、朱啸桐、仆同根等老师的亲传。1983年考取河南新乡市戏曲学校中专班,在校期间跟随河南省京剧院著名鼓师王竟成先生学习。1985年至1987年在新乡市青年实验豫剧团工作,1987年至2001年在新乡市豫剧团工作,2001年被河南省豫剧三团作为特殊人才引用调入工作至今。为提高、充实自己的业务能量,拜河南省著名作曲家赵国安先生为师。司鼓操作的代表剧目有《村官李天成》《香魂女》《焦裕禄》《悠悠我心》《刘青霞》《风雨故园》《黑娃还妻》《丑嫂》《真假公主》《快嘴李翠莲》《月满西楼》《京华梦》《琵琶遗恨》《梁祝情》《银杏情》。传统剧目有《包青天》《大祭桩》《抬花轿》《桃花庵》《穆桂英下山》《宝莲灯》《打神告庙》《泪洒相思地》《破洪州》《老羊山》《下河东》《状元媒》等大小剧目百十出。电影、电视剧《村官李天成》《香魂女》《山里的汉子》《红剪花》《罗敷女》《任长霞》等20余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