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明珠
(三峡大学艺术学院音乐系 湖北 宜昌 443002)
扬琴戏曲化教学分析
张明珠
(三峡大学艺术学院音乐系 湖北 宜昌 443002)
扬琴作为中国的传统民族乐器,,它与戏曲存在很大关联。扬琴戏曲化教学是对扬琴教学模式的创新。将扬琴与戏曲有机结合,既可对戏曲的唱腔进行创新,也能挖掘扬琴演奏的更多功能,使人才培养渠道得以拓展。本文主要分析扬琴的戏曲化教学模式,探索扬琴教学新方法。
教学;扬琴;戏曲化;表演
在民族乐器中,扬琴的应用最为广泛,它拥有多种表现形式,例如协奏、独奏等,另外,该乐器还能应用于戏曲伴奏中。将扬琴与戏曲结合,需融入较多的戏曲元素,有利于丰富扬琴的表演方式,同时也便于学生掌握扬琴敲击技巧,从而提高教学质量。
扬琴是现阶段应用非常广泛的一种民族乐器,该乐器源于欧洲,于17世纪传入我国,历史悠久。在扬琴传入我国的初期阶段,它表现为自然发展状态,随着时代的进步与发展,扬琴渐渐赋予了民间音乐的特征,将各类民间乐种、音乐结合,更加突显了这种乐器的特性[1]。当人们对扬琴有进一步的认识后,便开始将其应用于戏曲、曲艺、说唱等艺术伴奏中,例如在东北皮影戏、沪剧、粤剧中,都融入了扬琴曲目。除此之外,扬琴在广东音乐、江南丝竹乐中也得到了较好的应用,由此可见,在众多戏曲表演中,均可利用扬琴作为伴奏,扬琴对促进戏曲音乐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戏曲音乐对扬琴艺术的发展有推动作用
戏曲音乐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推动了扬琴艺术的发展,很多戏曲艺术院校在教学、表演过程中植入了扬琴曲目,不仅突出了扬琴曲目的特点,也丰富了扬琴的表现形式,拓宽了该乐器的演奏领域[2]。通过对戏曲院校的教学规律进行研究,有利于使扬琴更好的融入其中,促使扬琴教育方法得以完善,对扬琴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进行创新。扬琴戏曲化教育是对传统艺术的创新、传承,戏曲音乐对扬琴发展具有促进作用。
随着扬琴的应用逐渐广泛,其在演奏技巧、创作风格、曲体等方面均有较大突破,大量扬琴作品涌现,体裁多元化,演奏方式多样化,已经形成完整的演奏体系。目前,很多高校开设了扬琴专业,从而扩大了扬琴的发展空间,为该乐器的传承提供了有利条件。伴随教学研究越来越深入,很多与扬琴相关的研究论文相继发表,其中涉及到扬琴的演奏技巧、形制、风格等内容,便于提供给扬琴爱好者阅读[3]。现阶段,我国在多个地方设置了扬琴专业委员会,包括新疆、辽宁、四川、北京等地,定期有专业人员进行扬琴的创作与表演。目前,我国的艺术教育事业已取得了很大发展,戏曲艺术学院将会更多的融入扬琴曲目,这有利于实现戏曲与扬琴的结合,培养更多优秀人才。
扬琴专业的教育者要转变传统的教学理念,创新教学模式。在教学过程中,教育人员需考虑到扬琴专业的学生来自不同的地区,大部分都是普高毕业生,对戏曲的研究并不多,缺乏对戏曲艺术的了解,难以想象如何将戏曲与扬琴相结合。在学习期间,学生未制定学习计划与职业规划,因感到前途迷茫,可能产生放弃学习扬琴的心理。教育人员必须对学生进行引导,使其明确扬琴与戏曲间的关联,可播放相关的曲目,让学生感受到扬琴与戏曲结合的魅力,在音乐中陶冶情操。
在课堂教学中,老师要重视对戏曲的研究,可从多个方面进行研究,例如课程设置、曲艺特征、教案编写、曲谱选择等,另外,还可对比多个剧种,明确不同剧种的特点,在扬琴教学中植入戏曲元素。例如在戏曲《穆桂英下山》的表演中,老师可要求学生选取针对性的扬琴曲目与戏曲融合,了解学生对戏曲风格的掌握情况,发现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在学生练习曲目时,教育人员要对其进行指导,选取旋律感较强的曲目演奏,必要情况下,可对原有曲目进行改编、再创作,使扬琴曲目能配合戏曲的曲风[4]。例如有作曲家对《夜深沉》进行了改编,使其转变为民族器乐曲,受到了观众的肯定。这种教学理念能将人才就业渠道拓宽,符合戏曲艺术与扬琴的发展需求。
扬琴戏曲教学不仅要对传统戏曲唱腔进行阐释,而且要注重将其与新创曲艺结合起来。有艺术家对《夜深沉》进行了创新,将其改编为扬琴独奏曲目,其中涉及到很多扬琴演奏技巧,慢板段采用轮音滚奏,再配合演奏人员熟练的压揉技法,使该曲目变得更加柔美、细腻,情感更深沉。
另外,老师可将扬琴艺术融入戏曲《声声慢》中,适度改编该戏曲的旋律,使原有唱腔主线交织于多声部音乐中,增强戏曲的典雅感、鲜活感,展现古典韵律的魅力。戏曲艺术与扬琴曲目的结合是扬琴演奏的一种创新方式,能拓展学生的多元思维,增强扬琴的艺术感。
要想让学生真正掌握扬琴戏曲的演奏技巧,教育人员必须为其提供实践机会,在实践中学习。例如老师可设置一个实践周,实践周仅用于参加各类扬琴戏曲表演,由学校与外界戏曲院团联系,为学生争取表演机会。目前,民间已成立了音乐系民族乐团,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学校可加强与民间戏曲乐团的交流、合作。
在扬琴戏曲的教学中,老师要将教学与研究结合,利用研究成果对教学活动进行指导。扬琴戏曲化课堂是一个学术平台,教育人员需加大对扬琴戏曲的研究力度,从而辅助教学,使教育手段更丰富。值得注意的是,在扬琴戏曲研究过程中,教育人员还需考虑到扬琴教学的实际情况,不可脱离教学,否则无法对该专业的教育起到促进作用。
在扬琴戏曲化教学中,学生应进行自我认知,明白自身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并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配合教师进行扬琴戏剧化教学。首先,学生应在充分做好课前准备,对自己的扬琴进行检查,调试音阶是否准确,上课所需要的乐谱是否准备正确。接着,在课堂中学生应全程跟着教师思路走,在教师为学生进行例曲示范时,学生可以小声跟唱例曲曲谱,当教师请学生跟奏时,学生应尽量控制自己的跟奏声音,注意教师演奏过程中的情感起伏带来的音乐变化。当跟奏熟练之后,学生利用教师给出的练习时间进行自主练习,跟随乐谱调整自身感情变化把握音准。当教师再次进行示例演奏时,学生使用自己准备的录制设备将教师的演奏过程进行录制,并着重录制教师的手部动作。课程结束后,学生将自己课上没有揣摩透彻的知识点与同学交流,确保掌握每一个知识点。扬琴演奏重在刻苦练习,古人有云“熟能生巧”,学生在课后将录制的课堂教学视频进行播放,学生自己观察教师演奏手法,感受演奏过程中教师感情的起伏,根据视频内容结合自己的理解,进行课程内容练习,将课中所学的乐曲熟练掌握。最后,学生将自己与同学交流的问题记录下来,并对交流结果进行总结评价,以便日后再次翻阅警示自己的不足,不断进步提高自己的扬琴技艺。
戏曲与扬琴的结合是一种新的艺术展现形式,然而在具体教学过程中,也还存在很多问题,例如扬琴曲目在融入戏曲元素时,就具体操作而言有一定难度,除此之外,部分学生还不能完全接受这种演奏方式,无法跟上戏曲表演的节奏,导致两者出现不协调的现象。因此,在未来的扬琴戏曲教学中,教育人员需让学生接受这种演奏形式,可向民间戏曲团推荐这种表演模式,使扬琴戏曲得到广泛认可。
扬琴戏曲教学还需引入先进的多媒体技术,老师可于网络上收集相关的扬琴戏曲素材,并制作成PPT或视频,播放给学生观看,为了节约教学时间,扬琴戏曲还可采用微课教学模式,由老师将扬琴学习中的重点、难点录制成视频向学生讲解,视频时间控制在10min内,于课堂上播放,不仅能起到教育作用,而且还可提供给学生拷贝,便于课后观看与学习。扬琴专业的学生要加强自主学习,主动收集扬琴教学视频与音频,强化专业训练。戏曲音乐为扬琴技术的发展注入了新的元素,扬琴曲目的融入也丰富了戏曲的表演形式,两者相辅相成。扬琴艺术的长远发展与历史沉淀、传承有密切关联,它与戏曲的结合是艺术教育中的一大挑战,为民族音乐的弘扬提供了有利条件。
扬琴戏曲的表现形式非常多样化,实现了戏曲与扬琴的结合,使扬琴曲目注入了新的活力,拓展了扬琴的发展空间。在日后扬琴戏曲的教学中,教育人员要向学生普及两者的关系,使学生接受这种表演方式,并转变传统教学理念,大胆创新教育形式,为学生提供更多实践机会,使其掌握扬琴演奏技巧,促使扬琴与戏曲完美融合。
[1]蔡蝶.柯达伊音乐教学法对扬琴启蒙教育的启示[D].湖南师范大学,2015.
[2]周义欣.传统扬琴教学模式现状分析与未来设想[J].乐器,2014,01:60-63.
[3]于盼.“用文化激活音乐”——文化视角下的高师扬琴教学[J].湖南农机,2010,07:200-201+203.
[4]木其乐.高校扬琴教学中应凸显的三个环节[J].集宁师范学院学报,2013,01:94-97.
[5]杨易.心灵的启迪——关于扬琴教学的思考[J].戏剧之家,2015,05: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