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网络监督在反腐败中的作用

2016-02-05 11:58:22杨婷喻
山西青年 2016年15期
关键词:制度化监督信息

杨婷喻

江苏师范大学,江苏 徐州 221000



论网络监督在反腐败中的作用

杨婷喻*

江苏师范大学,江苏徐州221000

本文首先分析了网络反腐的现状,包括影响力逐渐增强,日益受到党和政府的重视以及形式愈发多样;之后对网络反腐的优势进行探讨,主要包括主题广泛、廉价便捷以及公开透明等优势;随后文章介绍了我国目前网络反腐存在的问题,提出网络反腐的制度化路径应遵从如下的思路:统一思想,提高对网络在反腐倡廉建设中积极作用的认识、强化网络反腐制度化的技术体系。合理利用网络反腐,构建规范有序的网络反腐制度体制,为反腐败斗争取得胜利增加砝码。

网络;反腐;网络监督

网络反腐的实质准确的来说其实就是一种制度以外的媒体反腐,是新闻监督、公众监督以网络为载体的真实体现。网络以其独特的优势充分吸收民意,更好地实现了社会民主的环境和氛围的良性互动,从而对行政执行能力、行政实施行为产生了无孔不入的有效监督和约束。另一方面,发达的网络也提供了新的平台和前所未有的对话方式给政策执行者和实施者,更为明确的,理性的对人的心理和社会舆论氛围进行把握,进而有的放矢地充分进行网络反腐工作,与时俱进的提高行政执行能力、行政实施能力,由此在执政内部减少并根除腐败发生的最大可能性。

一、网络反腐的现状

(一)影响力逐渐增强

我国目前的反腐战略大多数是将群众制约监督和法律法规的正确引导相结合。但随着互联网的飞速发展,一方面是网络评论和参与的重大事件的人越来越多,充分体现了透明开放的网络已经成为网络群众监督的最广阔平台,使得网络监督任何时间,任何地点都在。党员干部作风以及腐败等问题,要么败露于网络,要么因互联网的关注度强大从而使得事情更为接近真相,网络反腐和舆论监督逐渐表现的越来越强大。另一方面,网络反腐也有很多的缺点,如果不加以正确引导,负面影响往往会造成许多无法弥补的伤害,更容易使监督工具和途径剑走偏锋走向极端,甚至成为各级党委和政府的一个巨大的阻力影响各级开展工作。一是网上信息存在虚假性。由于互联网用户数量大,水平参差不齐,难免有居心叵测的坏人传播虚假信息,流言蜚语,甚至许多邪恶的消息,这些人倾向于使用引人注目话和标题,在网络上迅速传播虚假信息,如果这样的虚假信息存在于网络监控反腐败领域,是非常容易误导群众的,甚至导致不可挽回的巨大影响。二是网络的虚假信息及谣言传播迅速、广泛。由于网络自身的这些特点,也给一些人制造谣言提供了极大的便利,给一些言论不负责任的、有不良意图的人创造了机会。

(二)日益受到党和政府的重视

在中国,2003年可以被看作是网络反腐的里程碑,最高人民检察院建立了一个提供举报的网络平台,其充分利用互联网的功能,积极开展反腐败斗争。同年,被誉为“中国舆论监督的第一人”的李信德创办了“中国舆论监督网”,以后其他一些反腐网站也如雨后春笋陆续出现,形成了一个由个人反腐转向集体反腐的局面。近几年,各种举报网站相继由纪检监察机构撒网式铺开。2007年正式开通的国家防腐败局网站,除了具有预防腐败的政策,还设立了很多栏目进行互动,这标志的是网络反腐的功能全面、积极的扩张。现在,中央政府43个部门,31个省份都进行了政务公开的规范性文件的实施,并明确规定政府信息公开的条例。中央纪委监察部以及18个省级纪检监察机关先后都开通了相关举报网站。例如,湖北省率先在全国范围内全面公开推行财政与编制,涉及了135万多人的详细编制信息网上公开,全省清理出“吃空饷”人员2500多名。

二、网络反腐的局限性

网络反腐在现实生活中的胜利,恰恰反衬了当前制度反腐的缺陷,是制度反腐缺位造成的舆论倒逼。当前制度反腐在努力构建完善中,同样也不能忽视对网络反腐的发展完善。近年来我国网络反腐的局限性有以下几点:

(一)网络反腐监督信息可信度不高

对于网络舆论的监督,严重缺失有力的消息把控者,同时网络所普遍具有的虚拟匿名性,进而使网民太过随意地发布和传播信息到网上,莫须有的消息和新闻屡屡呈现,其不但让网络媒体的公共信任度下降,而且很大程度上影响了网络各抒己见的功效。很多新闻媒体为了一己私利去吸引观众的眼球,抛弃了正确的舆论方向,将莫须有甚至是虚假的新闻公布到网上大量的转发,更甚者用不实的消息和无益的新闻,混淆黑白,误导网民,这不但侵害了网民自身权利,而且破坏了新闻媒体在网络上的名气和声望。网络媒体人员对假拟的假新闻的识别把关不严或辨别力不够,很容易就会陷入陷阱,所以需要通过他们具有权威性沟通的平台来传播新闻的可信度,确认其可信性。

(二)网络反腐运作环境不透明

权力缺乏制约、公开不够透明,常常就导致腐败,由于自由式量裁权利的存在,让权力主体很大可能上控制住了网络的运作。在如今科技信息化时代的大背景下,无论是高新科技网络还是很简单的一条手机简讯,都是极其不安全不可靠的。当被举报者发现举报者,完全可以让举报者中途停止举报,被举报者借助某些关系和网络技术屏蔽举报者的举报信息并销毁证据。在这种方式中,“网络反腐”的手段,它只能是一句空洞无力的话。所以像这样从外表看起来很有力量的形式其实质不堪一击,因为在某种程度上它很有可能被权力主体不透明的操作,进而让腐败的毒瘤不断地扩张而一发不可收拾。

(三)网络反腐监督主体具有情绪性

现代社会的快速发展,人们的生活,学习,工作等各个方面的压力也越来越大,在巨大的压力面前的人的情况下可能无法在现实生活,但他们常常需要为自己减压。而网络是匿名的也是自由的,这个虚拟的世界恰恰给亚历山大的人们创造了一个机会和突破口,他们在匿名的情况下,发泄自身的压力或者某些非理性的情感,这类非理智而又过分开放的言论便广泛地在网络传播开来,同时也干扰了人们对监管对象的客观判断。

三、如何提升网络反腐的功效

(一)统一思想,提高对网络在反腐倡廉建设中积极作用的认识

作为一种新兴的网络媒体,它不仅是对某些产品的社会进步,在同一时间的趋势和信息社会的趋势是不可逆转的。在思想方面,营造一个健全的网络反腐宣传教育引导机制,不断地加强网络伦理道德教育,着力提高公民的素质。对网络反腐的监督,我们应该重视接受并不是盲目的排斥和忽视;要正确的予以指导而不能一概的压制和回绝;要正视互联网络的高速发展以及广泛应用,积极地建设和充分利用优质的网络资源,并充分发挥网络在反腐倡廉建设中的巨大作用。政府可以通过宣传教育等形式帮助网民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让网民意识到自己在网络反腐中的主人翁地位,进而才能更加积极的投入到网络反腐工作中去。

(二)强化网络反腐制度化的技术体系

网络技术有两个方面的困境,一个是技术上的,也就是没有办法来靠信息技术解决的问题,还有就是技术伦理的问题,网络技术体现在人个人与道德主义两个方面的困扰。

整体上来看,我国目前要实现网络反腐的制度化还存在着一些技术方面方面的难题有待解决,这些问题主要体现在:无穷无尽的网络信息的收集、归整与分析,如何鉴别网络信息的真实性,以及如何构建一个合理的反腐系统与网络平台等方面。所以我们要不断创新完善技术反腐,充分认识到科学技术在网络反腐中的重要性,同时也要防止网络反腐产生负面的效果。网络信息的传播是有它的规格和特点的,我们要对其进行充分的认识与学习,才能建立完善可行的信息管理系统。为网络反腐实现制度化提供可靠的技术支持。

(三)网络反腐,网络监督需要制度化的保证

网络是一个虚拟化的寰宇,涉及方方面面,其常态、系统、制度化是必定的要求。所以首先,就是一定要用制度为网络反腐和监督的安全保驾护航,加强网络立法,对于一系列专门的网络反腐败的法律法规如出台有关举报法或举报人权益保护法等。并将此类法律及时出台,明确职责,内容与体系,规范网络行为等,对网络监督的制度保障要制度化,也就是说,系统的调节对人们网上行为的约束,使人们的网上行为可以更健康更文明,而非粗鲁的,不堪入目的,从而让网民们有一个清新干净的网络环境;利用其确保反对网络腐败的形式更系统,让它可以连续的不间断的链接,同时笔者认为在网络反腐整个这个过程中不能持之以恒,一段时间后就放松了,没有持续开展下去,好比一件事情刚刚开始没多久便石沉大海,这使人民失去了信心,就变成了一个很糟糕的事,甚至引起不良影响。通常情况下,要保持网络反腐败的时候,无论走到哪里,不能放松警惕,但要进一步加强监管,不能掌握在临时停止一个严格把握;网络反腐工作作为政府工作的一部分,应该拥有高效的组织机制,避免传统政府出现的办事效率低下、有职无权等现象,在变革网络反腐的组织机制过程中应该充分借鉴我国政府体制改革的经验教训,少走弯路,构建务实高效的政府。此外,在建立健全网络反腐舆情监测机制及信息举报及时受理机制,通过建立后台实名制度并尽可能的实现公职人员财产申报制度,极大程度的完善信息公开制度,做到行政公开透明,这也是对网络反腐是大有裨益的。

四、结语

合理利用网络反腐,发挥其积极意义,并将其消极影响降至最低。将网络反腐与制度反腐充分结合,不断适应新形势新任务的要求,推进网络反腐制度化建设,建立完备的网络反腐体制机制。网络反腐任重而道远,他就像是一把“双刃剑”,我们在看到它重要作用的同时,也要注意其消极作用,最大限度地提高其功效。互联网发展时间较短,在我国仅近二十几年,加之我国文化轨制等方面也存在不少的制约性因素,网络反腐任务还有很多问题需要国民去面对和解决。相信通过各方努力,尤其是相关权力部门积极落实责任,网络反腐工作将会得到健康深入的发展,对未来的反腐格局产生深远的影响。不久的未来,我国官员腐败程度将大大降低,加快政府的职能转变,早日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1]刘秋丽.当前我国网络反腐现状分析及对策研究[J].中共山西省直机关党校学报,2013(6).

[2]袁峰.网络反腐的政治学:模式与应用[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12.

[3]杨金卫.网络:一种新的反腐利器—网络反腐的制度规范与机制创新研究[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12.

[4]刘世超.对网络反腐背后的思考[J].法制博览(中旬刊),2013(02).

[5]尹世民,汪子彬.公民社会视域下网络反腐制度化路径分析[J].法制与社会,2013(03).

[6]岳桂军.从网络反腐到制度反腐[J].党建,2013(01).

[7]倪明胜.“墙外扔砖”的困局[J].人民论坛,2013(01).

杨婷喻(1993-),女,汉族,江苏徐州人,江苏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理论专业硕士研究生。

D262.6;F49

A

1006-0049-(2016)15-0078-02

猜你喜欢
制度化监督信息
不断推进生态文明制度化建设
突出“四个注重” 预算监督显实效
人大建设(2020年4期)2020-09-21 03:39:12
推动以案促改工作常态化、制度化
人大建设(2019年6期)2019-10-08 08:55:44
监督见成效 旧貌换新颜
人大建设(2017年2期)2017-07-21 10:59:25
订阅信息
中华手工(2017年2期)2017-06-06 23:00:31
夯实监督之基
人大建设(2017年9期)2017-02-03 02:53:31
法治视野中的非制度化生存论析
天府新论(2015年2期)2015-02-28 16:41:29
展会信息
中外会展(2014年4期)2014-11-27 07:46:46
监督宜“补”不宜“比”
浙江人大(2014年4期)2014-03-20 16:20:16
我国多党合作制度化规范化的历史演进与发展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