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璟璠
小儿病毒性脑炎的临床诊治方法探讨
张璟璠
【摘要】目的 探讨病毒性脑炎患儿的临床有效诊治方法。方法 将我院近4年内收治的50例病毒性脑炎患儿进行随机分组,对照组使用干扰素治疗,观察组使用丙种球蛋白治疗。结果 两组均有一定治疗效果,但观察组治疗效果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使用丙种球蛋白对病毒性脑炎患儿的治疗效果优。
【关键词】小儿病毒性脑炎;临床诊治;方法;丙种球蛋白
Objective To analyze the effective methods of diagnosis and treatment of children with infantile viral encephalitis. Methods Treated 50 cases of children with viral encephalitis for 4 years were randomly grouped. The control group using interferon treatment,observation group treated with gamma globulin. Results Two groups all had certain effect,but observation group was obviously higher than control group, the difference wa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P<0.05. Conclusion Use gamma globulin treatment for children with viral encephalitis is better.
【Key words】 Children with viral encephalitis,Clinical diagnosis and treatment,Methods,Immunoglobulin
小儿病毒性脑炎是指由多种病毒感染引起的颅内急性炎症,其中以婴幼儿发病率最高,主要临床表现为呕吐、发热、惊厥,病情严重时可发生运动及意识障碍等神经症状。本研究分析我院收治的50例病毒性脑炎患儿的诊治方法,探讨病毒性脑炎的临床有效治疗方法。现报告如下。
1.1 一般资料
研究对象选择我院2012年1月~2015年12月收治的50例病毒性脑炎患儿,其中男28例,女22例,年龄1~9岁,平均(6.45±2.12)岁。所有患儿均有发热、惊厥、呕吐及不同程度的意识障碍等症状,符合第八版《儿科学》中关于病毒性脑炎的临床诊断标准,经辅助检查确诊为病毒性脑炎。随机将患儿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均为25例。对照组中男15例,女10例,年龄1~8岁,平均(6.02±1.89)岁。观察组中男13例,女12例,年龄2~9岁,平均(6.98±0.78)岁。两组患儿的年龄、性别、临床表现等一般资料通过统计学分析,无差异,有可比性。
1.2 诊治方法
1.2.1 诊断方法 对患儿进行诊断的过程中,除符合病毒性脑炎的临床表现外,首先要完善实验室检查,即所有患儿要做脑脊液常规、生化、涂片、培养检查,对脑脊液中的细胞数、蛋白、糖和氯化物进行分析,均符合病毒性脑炎的脑脊液改变,涂片和培养无细菌生长;其次要做脑电图检查,脑电图的主要表现为高波幅、弥漫性、局灶性以及慢波活动加重的情况,支持病毒性脑炎的诊断。
1.2.2 治疗方法 所有患儿均给予常规治疗,即吸氧、改善神经细胞代谢、维持水电解质平衡、镇静、止惊、降颅压及抗病毒治疗。在此基础上,对照组患儿应用干扰素治疗,剂量为每次5~10万U/kg,每日1次,疗程1周;观察组患儿应用丙种球蛋白治疗,剂量为每次400 mg/kg,每日1次,疗程1周。
1.3 疗效评价标准
对两组患儿治疗效果进行评价。显效:患儿在治疗后发热、惊厥、意识障碍等临床症状完全消失;有效:患儿在治疗后发热、惊厥、意识障碍等临床症状有明显改善,但没有完全消失;无效:患儿在治疗后发热、惊厥、意识障碍等临床症状无任何的好转,甚至更加严重。总有效率=显效率+有效率。
1.4 统计学方法
通过SPSS 17.0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使用率(%)表示,若P<0.05,则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观察组患儿的治疗显效率65.68%,高于对照组患儿治疗显效率30.33%,观察组患儿治疗总有效率96.66%,高于对照组患儿治疗总有效率53.36%,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病毒性脑炎是小儿时期常见的颅内感染性疾病之一,主要是由于病毒对脑实质直接性的侵袭而造成的原发性脑部炎症。在致病因素,水痘病毒、粘液病毒、巨细胞病毒、肠道病毒及单纯疱疹病毒常见。在症状,主要表现为脑实质受损和颅内压增高的相关症状,早期临床表现为恶心、呕吐、发热等,对患儿预后产生不良影响,留下严重后遗症。
病毒性脑炎临床无特异性治疗,我院在采取支持与对症治疗的基础上,分别给予丙种球蛋白和干扰素治疗。丙种球蛋白是一种免疫制剂,可以提高患儿体内的抗体水平[1],有利于自身免疫功能的修复及提高,尤其是可以让患儿自身对抗病毒并且阻碍病毒的生长及复制,且丙种球蛋白对患儿自身没有毒副作用,安全性好。而干扰素为广谱抗病毒制剂,虽然对病毒无直接的抑制或杀伤作用[2],但能够对细胞表面的受体产生作用,引起细胞内产生抗病毒蛋白,起到一定的抑制病毒生长的效果[3]。
通过本次研究发现,病毒性脑炎患儿临床诊治过程中,临床表现结合完善的实验室检查和脑电图检查能够取得较好的诊断效果;确诊后的治疗过程中,应用丙种球蛋白临床治疗效果优于应用干扰素。
参考文献
[1] 乔石钰,陈英,李红梅,等. 小儿病毒性脑炎32例临床诊治疗效观察[J]. 按摩与康复医学(下旬刊),2012,3(30):63.
[2] 李莲顺. 纳洛酮联合大剂量丙种球蛋白治疗小儿重症病毒性脑炎疗效观察[J]. 临床医学,2009,29(4):82-83.
[3] 刘世会. 纳洛酮联合丙种球蛋白治疗小儿病毒性脑炎临床观察[J]. 临床合理用药杂志, 2010,3(18):67-68.
【中图分类号】R72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9316(2016)06-0079-01
doi:10.3969/j.issn.1674-9316.2016.06.059
作者单位:内蒙古北方重工业集团职工医院儿科,内蒙古 包头 014030
Clinical Diagnosis and Treatment of Viral Encephalitis in Children
ZHANG Jingfan Department of Pediatrics,Inner Mongolia North Heavy Industry Group Hospital,Baotou Inner Mongolia 014030,China
【Abstrac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