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 娟
(河南理工大学,河南 焦作 454150)
20世纪三四十年代中国钢琴艺术发展概况
孙 娟
(河南理工大学,河南 焦作 454150)
1927年,以蒋介石为代表的国民党反动派以“清党”为名,炮制了“四·一二”反革命政变,第一次国共合作破裂。同年8月中国共产党为反对其血腥镇压在南昌举行了武装起义,之后又经历了五次围剿和反围剿后的十年土地革命、八年抗日战争和三年解放战争,在长达22年的时间里中国社会始终处于内战、外侮频繁的动荡之中。
音乐教育;钢琴表演和音乐传媒在困境中求发展
20年代末,虽然北洋政府教育总长刘哲曾着手改组“北京大学,恢复晚清时代的京师大学堂”[1]并下令取消北大附设音乐传习所[2]等几所音乐教育机构,但随着1927年10月12日南京国民政府特任蔡元培为中华民国大学院(相当于教育部)院长和在此之后其属下艺术教育委员会的成立,促使音乐教育再次步入正轨。与此同时,热心于音乐教育的萧友梅博士受蔡元培之托开始筹办国立音乐院相关事宜并于同年创立了中国第一所具有独立建制的高等专业音乐学府——上海国立音乐院。它虽在成立之初就面临南京政府不支持,经费紧张﹑学校降格[3]的重重压力,但在抗战爆发后的恶劣环境里国立音专的教师们依然坚持教学。三四十年代基本停滞的音乐教育就是围绕国立音专及之后建立的几所专业音乐学校进行的。
抗战时期上海国立音专校舍遭日机轰炸,被迫迁址法租界,在艰苦的环境下进行着音乐教学和演出活动。国民政府迁都重庆后,又在重庆青木关(1940)建立了国立音乐院。1944年将其分院[4]迁至松林岗。即使在松林岗时期的专业分组中依然有键盘乐器和理论作曲,专业师资主要是范继森﹑邱望湘﹑邓尔敬和陈田鹤(国立音乐院青木关)等。此外,北京的中央大学音乐系在抗战期间也一直坚持着音乐教学活动。各省建立的一些专业音乐院校,如上海新华艺专﹑武昌艺专(1937年)﹑福建国立音专(1940)等都在艰苦环境中坚持音乐教学,分别培养了瞿维﹑陆华柏和杨碧海等作曲人才。
中国共产党和各省为了解决音乐干部人才的需要,在这一阶段举办了一些音乐教育性质的训练班,例如1938年在延安解放区成立的鲁迅艺术学院就是中国共产党为培养革命文艺干部而创立的第一所艺术学府,初设学制仅为九个月三阶段,按“理论-实践-理论”的原则进行教学,专业课包括三个月的作曲法﹑自由作曲等。可见,刚刚有所发展的音乐教育在三四十年代受到了严重遏制。
随高等专业音乐教育的初步发展,三四十年代的钢琴表演水平有了一些提高,上海国立音乐院的《本校第一届学生音乐会》[5][附录二]和[附录一]《本校第一届学生音乐会秩序单》展示了当时学生的演奏曲目,学生陈又新﹑夏国琼和李翠贞等分别演奏了《肖邦前奏曲第15首》(作品28)﹑舒伯特的《bE大调即兴曲》(作品90,第2首)和肖邦的《e小调钢琴协奏曲》第一乐章,曲目难度显然较之二十年代北京女子高师等校举办的音乐会要大得多,而且此次学生音乐会的相关报道——“纪国立音专之第一届音乐会”(见1930年5月29日《时事新报》)也盛赞当时的钢琴独奏:“靡不抑扬有致,博得好誉”。
此阶段最吸引人们眼球的钢琴演奏会要数丁善德于1935年5月11日晚8时在北四川路新亚酒店大礼堂举办的第一场公开性个人钢琴毕业独奏会,全面显示了当时中国钢琴家的演奏水平。音乐会演出了贝多芬的《月光奏鸣曲》(作品27第2首)﹑德彪西的《阿拉伯风格曲》﹑韦柏的《邀舞》和格里格﹑齐尔品等外国作曲家的作品,此外,还有中国作曲家贺绿汀的《摇篮曲》和《牧童短笛》二曲,为中国钢琴曲的传播与推广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毕业音乐会之后丁善德又首次以巡演的方式北上于京﹑津两地举办了个人钢琴独奏会[6],后又于1937年3月27﹑29日在天津英租界维斯礼堂和北京协和大学礼堂举行了第二次个人专场独奏会,增加了穆索尔斯基《Gopak》(《戈帕克》,舞曲)和法雅《火之舞》(《火祭舞》)[7]等近现代作曲家的作品,拓宽演奏风格的同时也让听众聆听到不同时期﹑不同风格作曲家的作品,对当时钢琴演奏事业产生了一定的推动和影响。
三十年代各国钢琴家来华演出增多,如1935年5月12日著名钢琴家阿·鲁兵斯坦的远东巡回演出,1937年美国钢琴家米罗维奇在南京大戏院举行的独奏演出等。此外,随着中国钢琴创作的发展,外国钢琴家演奏中国钢琴作品的次数有所增多,齐尔品就曾多次演奏《牧童短笛》(贺绿汀)﹑《牧童之乐》(老志诚)﹑《中国组曲》(刘雪庵)等作品,并把他们带出国门。此外,法国钢琴家弗罗尼夫人在上海工部局礼堂举行的个人独奏会也演奏了我国留法作曲家唐学咏的部分钢琴作品[8]。
在歌曲﹑电影音乐创作和音乐演出初步发展的推动下,唱片业有了一些发展,除法商百代唱片公司外,1932年上海胜利唱片公司建厂并开始生产“胜利”唱片。中国钢琴曲的唱片灌制在此阶段取得了了历史性突破。1935年,丁善德应贺绿汀邀请为百代公司灌制的《牧童短笛》和《摇篮曲》(贺绿汀)两首钢琴曲,不仅是有关丁善德最早的钢琴演奏记录,也是中国钢琴创作的最早唱片。1947年,丁善德又应李士钊之约,由上海大中华唱片厂灌制了《春之旅》组曲,成为他灌制个人作品的第一份音响资料。
二十年代除了黄自等四人编辑出版的《复兴初级音乐教科书》外再也没出现过用五线谱印刷的音乐教材。三四十年代的音乐出版业也在艰难的环境中发展,只有北平中华乐社出版的《钢琴独奏曲集》(柯政和编,上下篇)﹑《拜尔钢琴教科书》(线谱版)﹑《钢琴学》(张玉珍等编),商务印书馆出版的《五声音阶的钢琴教本》(亚历山大·车列普您著)和《钢琴曲集》(1934,欧萨可夫编(S.Aksakor)以及开明书店出版的《风琴弹奏法》(吴梦非编)等五线谱类印刷品。同时也有少数中国钢琴曲印刷出版,如《Two Two-Part Inventions》(黄自,G大调﹑C大调,1930.4《乐艺》第一号)和前文提到的赵元任为指定主题写作的《Two-Part Inventions》等,并出版了早期中国儿童钢琴教程的最早教材——1941年由上海音乐出版公司出版的丁善德的《儿童钢琴学》。到40年代初,国统区的音乐教育﹑杂志﹑演出等大部分控制在国民党手中,1946年以后很多音乐出版社都因战争而被迫停刊。当时印刷﹑出版业面临着巨大的发展困境。这种情况可从陈田鹤在纪念抗战三周年所写的文章有少许了解:“内地因为乐谱印刷困难,所以五线谱歌曲印行相当受影响,重庆方面去年出版的歌集如《巾帼英雄》﹑《中国的战士》……等五线谱都是用石印的,这也可见出版者的苦心”[9]。
国立音专先后出版的两种学术性音乐刊物《乐艺》(季刊,共6期)和《音乐杂志》(季刊,共4期),国立音专音乐艺文社编创的《音乐杂志》和江西省推行教育委员会主办的唯一官办性质的综合性音乐杂志《音乐教育》(月刊,1933年至1937年共出了五卷,每卷编十二期)及陈洪主编的《林钟》(不定期,1939)等都是这一阶段有影响的音乐期刊。当时作曲家这一职业在社会上并不受大众重视。陆华柏曾在自传中这样回忆:“那时学音乐在社会上是被认为没有出息的,所谓‘王八﹑戏子﹑吹鼓手!’”[10],虽有个别作曲家因成名而改变命运,大部分作曲者都在艰苦生存条件下创作。内战﹑外侮频发背景下音乐教育﹑钢琴表演和音乐传媒就是这样在困境中挣扎着。
[1]军阀政府教育部于1927年7月将北京的九所高校合为“京师大学校”.萧超然等编著.《北京大学校史》(1898-1949)(增订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8:235。
[2]萧超然等编著.《北京大学校史》(1898-1949)(增订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8:208.
[3]教育部以《大学组织法》不符为由训令改组国立音乐院为国立音乐专科学校,1929.
[4]1942年中央训练团音乐干部训练班停办后成立国立音乐院分院.
[5]《乐艺》第一卷第三号.1930,(10).
[6]第一场音乐会于6月28日在天津英租界维斯礼堂举行,第二场音乐会于同月30日在北京清华大学礼堂举行.
[7][8]戴鹏海.丁善德音乐年谱长编:40.
[9]梦月.音乐之子——陈田鹤大师传.东方出版社,1993:83.
[10]陆华柏.老年逢盛世 笔下又生辉——作曲家陆华柏自传》、《中国近现代音乐家传》(第二卷).春风文艺出版社出版,1994:494.
本文是2013河南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项目编号:2013cys025)的阶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