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金发(中国地质调查局,北京 100037)
认清经济新形势 顺应改革新趋势
——加快中国地质调查工作的调整与改革
李金发
(中国地质调查局,北京 100037)
引用格式:李金发.认清经济新形势 顺应改革新趋势——加快中国地质调查工作的调整与改革[J].中国地质调查,2016,3(1):1-6.
当前,国际形势错综复杂,世界经济格局正处于深度调整的新时期,国内面貌深刻变革,经济发展进入了调结构、稳增长的新常态。地质调查工作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与挑战,正处于调整结构、深化改革、转变职能的新阶段,工作内涵不断丰富,服务领域不断拓展,服务国计民生的重要作用愈加凸显。
1.1 地质调查工作要为经济社会发展作出应有贡献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准确把握国内外经济发展形势和我国基本国情,作出了我国处于经济发展新常态的重大科学判断,提出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和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推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迈上新台阶,带领全国人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在这史无前例的历史进程中,推动我国经济稳定增长与结构优化、开展生态文明建设、拓展区域发展新空间、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转变国土资源管理内涵和方式,都需要地质调查工作提供更加有力和有效的支撑服务。
(1)保障国家能源资源安全要求地质调查先行。近30年来,我国压缩式的工业化、城市化进程,大规模高强度的开发,在推动国家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同时,也给资源、环境和生态造成了巨大压力。目前我国已跃居成为全球最大的资源生产国、消费国与进口国,大宗矿产资源对外依存度居高不下。立足国内增强能源资源保障能力、维护国家经济安全,在国民经济建设中开道先行,是中央赋予国土资源部门的重要职责,也是地质调查工作的重要任务。2011年起,我国开始实施找矿突破战略行动,经多方共同努力,18个重点矿种中铁、金、铜、钼等13个矿种实现了第一阶段目标,还有铝土矿、锰、钾盐、锡和煤层气5个矿种未能实现。地质调查工作要克服全球矿业低迷和国内矿产勘查投入连续下滑带来的各种困难,突出能源矿产和国家重要紧缺矿产资源调查,发挥公益性地质工作的引导作用,更多调动社会投入,推动地质找矿取得重大突破,确保找矿突破战略行动目标如期实现。
(2)生态文明建设对地质调查提出了全新要求。人类文明由低级向高级发展,依次经历了原始文明、农业文明、工业文明,即将全面进入生态文明时期。从某种程度上说,人类文明史就是一部认识自然,开发利用自然资源的历史。以人类利用石器、“钻燧取火”为标志的旧石器时代,开启了人类原始文明;以新石器、陶器、青铜器和铁器的利用为标志,人类经历了农业文明;以钨锡和化石能源等矿产资源的广泛开发利用为标志,人类社会进入了工业文明时代;人类社会将要进入以节约集约利用资源,保护生态环境为核心的生态文明新阶段。党的十八大提出要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全面促进资源节约,加大自然生态系统和环境保护力度。深入理解中央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总体部署和要求,尤其是与国土资源相关的部署和新要求,找准支撑服务的着力点和切入点,加强统筹谋划和协调推进,是做好当前地质调查工作首先要解决的问题。
(3)区域经济发展战略实施要求地质工作提供服务。李克强总理在十二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上所作的《政府报告》中提出,统筹实施西部开发、东北振兴、中部崛起、东部率先发展“四大板块”和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一带一路“三个支撑带”战略组合。这是我国区域发展新的重大布局,有利于拓展区域发展新空间,形成我国持续发展的战略支撑。2015年,中央西藏、新疆工作座谈会也对地质调查工作提出了一系列新要求。对此,地质调查工作要紧密围绕“四大板块”和“三个支撑带”,通过加强基础地质调查、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城市地下水监测和土地质量监测评价等工作,为推动区域协调发展提供科学依据和保障性服务。
(4)建设海洋强国需要加强海洋地质调查力度。十八大报告提出,“提高海洋资源开发能力,发展海洋经济,保护海洋生态环境,坚决维护国家海洋权益,建设海洋强国”。海洋地质调查是建设海洋强国的基础,对于认知海洋、经略海洋具有重要作用,是推进海洋资源开发、发展海洋经济、保护海洋环境、维护海洋权益的前提和重要支撑。我国海洋基础地质和矿产资源调查工作相对薄弱,需要进一步加大调查力度,系统获取海洋地质基础数据,大幅提升调查程度,摸清海域矿产资源潜力,为维护国家海洋主权权益和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服务。
1.2 地质调查工作要为深化体制改革提供有力支撑
(1)国家自然资源综合管理体制改革需要地质调查提供基础支撑。十八届三中全会明确指出:“完善自然资源监管体系,统一行使所有国土空间用途管制职责”,总的思路是将“山水林田湖”视为一个整体,推进更多门类自然资源的综合管理。推行自然资源综合管理,建立一体化管理的系统评价体系,迫切需要地质调查工作提供多门类自然资源、生态环境、国土空间和地质灾害领域的技术支持和信息服务,为土地资源数量、质量和生态管护提供有力支撑,为划定三条“红线”(基本农田、城乡建设用地、生态保护区生态红线)提供科学依据。
(2)国家能源勘查开发体制改革需要地质调查提供决策建议。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的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第六次会议,专门研究能源安全问题,对油气、页岩气、天然气水合物等能源的勘探开发提出了更高要求。国务院还专门印发了到2020年的能源发展行动计划。中央深化改革领导小组把加强油气,包括常规油气和非常规油气的勘探开发以及油气开发体制机制改革的任务,交给国土资源部牵头研究。显然,地质调查工作无疑是“先锋军”,根据油气体制改革要求,加大调查力度,及时提供技术支撑和决策建议十分必要。
(3)国家科技体制改革要求地质科技体制改革与之相适应。根据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要求,我国新一轮科技体制改革重拳频出,颁布了一系列重要文件,在资源配置、科技与经济结合、科技评价、治理体系等方面采取诸多措施,提出了新的科技计划体系,将现有的各类中央财政科技计划归为五类,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技术创新引导专项和基地和人才专项。深化地质科技体制改革,进一步释放创新活力、增强创新能力,发挥科技引领作用,既是国家科技体制改革的要求,也是地质工作自身的迫切需求。
(4)国家财政体制改革要求地质调查财务预算制度及时调整。2014年10月,国务院发布了《关于深化预算管理制度改革的决定》,提出了重点推进的3个方面改革:一是改进预算管理制度;二是完善税收制度;三是建立事权和支出责任相适应的制度,并且明确“预算管理制度改革是财税体制改革的重头戏,应先行推进,并在今明两年取得决定性进展,为2016年基本完成深化财税体制改革的工作任务奠定基础”。这些改革措施对地质调查项目的定位、项目设置、项目管理和绩效考核等方面都提出了新要求,为地质调查项目的财务管理制度改革指明了方向。
1.3 地质调查工作要适应世界地质科技发展新趋势
(1)第六次科技革命和第四次产业革命即将来临。从国际上看,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正在孕育兴起,以“新生物科学”、“创生、再生技术”为标志的第六次科技革命和以“仿生、再生和合成产业”为标志的第四次产业革命预计在2020—2050年到来。全球科技创新呈现出新的发展态势和特征,物质结构、宇宙演化、生命起源、意识本质等基础科学领域正在或有望取得重大突破性进展。信息技术、生物技术、新材料技术、新能源技术广泛渗透,科技创新链条更加灵巧,技术更新和成果转化更加快捷。开发利用高效、清洁和再生新能源以及广泛利用新兴战略矿产,高效、循环利用原材料,合成新材料成为新时期重要标志之一。在这新一轮科技和产业革命来临前夜,地质调查工作所面临的历史机遇和肩负的艰巨责任是显而易见的。
(2)地球系统科学研究方兴未艾。地球系统科学自20世纪80年代诞生以来,建立了以研究岩石圈、水圈以及圈层相互作用机制与规律的地质科学,大大推动了地球科学各分支学科的发展,解决了一系列资源、环境与生态问题。近日,国际科学联合会发布了一项新十年研究计划——“未来地球计划”,提出要创新知识,实现未来环境、社会和经济的可持续性。其实质就是倡导人与自然生态环境和谐发展的理念。该计划代表了未来地学、地质工作发展的重要方向。从这个角度来说,地球系统科学或许正在建立新的体系,进入新的历史阶段,其最大的特征在于地球系统科学研究更加强调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的战略融合,突出为社会生态文明可持续服务的宗旨。“地球关键带”作为人类活动最频繁、人与自然相互作用和影响最显著的区域,被视为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自2001年美国国家研究理事会提出“地球关键带”的概念以来,包括我国地质调查与科研单位在内的各国地质调查和研究机构对其十分重视,研究不断深入,已逐渐成为现代地质科学的主战场。
(3)“大数据”时代已经到来。迄今为止,科学研究经历了描述自然、认识自然、理解自然、融入自然的4个阶段;科研型式也从实验型科研、概念型科研、模拟型科研,演进为数据密集型科研,进入到“第四范式”的大数据时代。钱学森先生于上世纪80年代末就提出了“开放的复杂巨系统论”,指出对于自然界和人类社会中一些极其复杂的实物,从系统学的观点看,可以用开放的复杂巨系统来描述,就是要把人的思维、思维的成果、人的知识、智慧及各种情报、资料统统集成起来,可称为“大成智慧工程”。“大数据”与“开放的复杂巨系统论”的理念是异曲同工的,都在很大程度上丰富了地学等科学技术研究的方式和内涵。当前,地球系统科学与大数据、智能化、移动互联网、云计算技术相融合,正推动着地质调查向构建数据密集型的科研方式和现代化的服务方式迈进。近年来,中国地质调查局以整理历年地质调查资料并数字化、建设多种用途的大型数据库、开发智能化、可视化等数据产品、利用互联网等技术将地质调查数据向全社会提供共享服务等为工作重点,在大数据技术研究和应用方面取得了一系列可喜进展;今后仍将持续加强对大数据技术的研究力度,使地质调查工作更好地适应“大数据时代”的需要。
根据国土资源部对地质调查工作要做好“五个服务”的要求,中国地质调查局坚持“全力支撑能源资源安全保障,精心服务国土资源中心工作”的基本定位,积极推进地质调查工作战略结构调整,以业务结构调整为主线,推动管理方式改革、人才队伍结构优化和预算结构调整,着力提升调查能力,有效服务重大需求。
2.1 积极开展地质调查业务结构调整
对地质调查工作进行6个方面的战略性结构调整:一是把能源矿产调查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更加有力地支撑服务国家能源安全保障和勘查开发体制改革;二是加快科技创新,更加有力地支撑找矿突破战略行动;三是加强自然资源、国土空间、生态环境、地质灾害调查,更加有力地支撑生态文明建设和自然资源管理制度、土地管理制度改革;四是加快推进海洋地质调查,更加有力地支撑海洋强国建设;五是深化国际地学合作和境外地质调查,更加有力地支撑“一带一路”战略;六是加大地质资源信息集成开发、综合研究和应用服务力度,更加有力地支撑服务政府、企业和社会对地质信息的需要。
2.2 全面深化地质调查体制机制改革
用创新的思路、改革的办法破解影响和制约地质调查事业发展的难题,着力推进下列6项改革。
(1)推进地质调查成果评价机制改革。成果评价机制在地质调查管理体系中的地位作用是根本性的、导向性的,是“牛鼻子”。加快推进成果评价体系改革,破除单纯或主要以评奖、发表SCI论文情况论英雄的现象,建立以解决重大资源环境问题为导向,以成果的转化应用和服务效果为评价标准。为此,中国地质调查局印发了《关于地质调查成果评价的指导意见》给予充分明确。
(2)推进地质调查运行机制改革。地质调查运行机制改革的目标是确保“九大计划、50项工程”的目标得到实现,任务得以完成,确保出大成果,出大人才。这项改革要遵循下列基本原则:一是坚持目标导向和问题导向;二是实行目标责任制;三是简化程序、提高效率。同时,完善地质调查项目管理体系,实行地调局—项目办—实施单位三级项目管理和法人负责制,以项目关键环节为抓手,切实加强项目管理。
提出了“五问”评价标准,并将其贯穿于地质调查规划部署、项目安排、组织实施、评审验收、资料汇交、成果服务等各阶段,坚持“一把尺子量到底”,作为检验项目设置、实施和服务的依据。这“五问”分别是:一问能否解决能源、资源、环境、灾害、基础地质问题?二问能否在应用项目成果服务“五大需求”上发挥作用?三问能否对推进科技进步作出显著贡献?四问能否对促进人才成长和团队建设做出贡献?五问预算编制是否依规合法?
(3)推进地质科技体制改革。深化地质科技体制改革,既是对国家科技体制改革的积极支持,也是对地质调查科技发展的有力推动。地质调查与科学研究脱节是长期没有解决好的老大难问题。必须牢固树立“地质调查的过程就是科学探索研究的过程”的理念,积极探索和推行“8+6”(地科院8个研究单位+6个大区地调中心)和“1+1+6”(局机关业务部室+地科院+大区地调中心)的合作新机制,加速地质调查与科学研究有机融合与一体化的进程。
(4)推进地质调查财务预算制度改革。坚持实行中期财政规划管理,三年实行滚动。加强项目管理和项目库的建设。在项目库建设过程中,坚持国家经济发展战略对地质调查工作的需求导向作用;坚持突出重点,聚焦重大改革、重点政策和重点项目,突出国土资源部门主要职能。全面推进预算绩效管理改革,做到事前有目标,事中有监控,事后有评价,结果要应用。全面加强预算评审工作。力争把“九大计划”经费纳入部门预算,使地质调查工作投入常态化,更加符合地质工作规律。
(5)推进地质调查监督制度改革。根据中央要求和国土资源部党组部署,结合地调局的实际,积极稳妥地推进纪检监察体制改革。要科学设置机构、配强领导干部、优化人员结构、完善领导关系。要强化内部审计职责,加强对直属单位落实中央精神、部党组要求和局党组重大决策情况的审计监督。
(6)推进地质调查事业单位分类改革。根据国家关于事业单位分类改革的精神,按照《国务院关于加强地质工作的决定》关于“建设一支人员精干、结构合理、装备精良、能承担重大任务的中央公益性地质调查队伍”的要求,在满足国家需求中准确定位,在提供公益服务中提升能力,在改革创新中增强活力。
2.3 大力实施地质调查创新驱动
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必须以创新的工作观念、思路和手段开展地质调查工作,为地质调查工作改革发展提供动力。
(1)确立新的工作观念。树立“四大观念”,即大地质观、大资源观、大生态观和大数据观;探索建立“五大体系”,即地球系统科学体系、星空地一体化探测体系、模拟及预测体系、绿色评价和生态环境修复技术体系、产品及信息服务体系。
(2)转变传统调查思路。推进以土壤、包气带、含水层为重点的地球关键带的综合调查与监测,推进现代地质填图,推动地质调查与科学研究的深度融合。
(3)创新调查方法流程。加快推进地质调查工作主流程信息化,形成从野外数据采集、实时传输、数据处理到动态监测的全流程调查方法。
(4)改善成果表达形式。实现地质成果表达从二维向三维转化,建立三维地质模型,不断提高对地质体认识的广度、深度和精度。
(5)优化资料服务方式。加大地质资料汇交管理力度,加快1∶25万、1∶5万公开版区域地质图等数字资源建设,加强地质资料成果服务,建立“资料—成果—产品”转化体系,探索符合我国国情的地质调查资料更新周期和方式,设计满足不同需求的系列产品,搭建起为社会提供信息资料服务的公共平台。
2.4 扎实推动地质调查人才队伍结构优化
业务结构的调整,体制机制的改革和地质调查方式的转变,为队伍结构优化和一流人才培养创造了良好的条件,“人才强局”战略的提出,更加体现了中国地质调查局把人才资源作为地质调查事业发展的第一资源的理念,政策上给予了充分保障。
(1)创新人才机制。制定并印发了《中共中国地质调查局党组关于加强地质科技人才队伍建设的指导意见(试行)》,提出全面实施“地质科技人才工程”,包括卓越地质人才计划、杰出地质人才计划和优秀地质人才计划,树立了科学的用人导向,以品德、能力和成果业绩为评价指标,不唯资历、不唯学历、不唯职称、不唯论文、不唯奖项,形成正确的用人导向,不拘一格选拔人才。品德关键是看其是否道德高尚、品行端正、学风正派、廉洁自律;能力关键是看其解决重大问题能力高低、科技创新能力强弱、培养人才质量、数量以及能否承担重大工程项目;成果业绩关键是看其取得成果对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程度和对国土资源事业的支撑程度、服务效率。同时不断健全人才激励机制,激发人才的创新活力。
(2)发挥“九大计划”平台优势。以“九大计划”、50项工程、300多个项目,架构了“计划+工程+项目”的大项目机制,聚焦了需求,汇聚了成果,形成了合力,为出大人才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计划协调人、工程首席专家、项目负责人统一纳入局人才管理范围中,明确其责任、权利与义务,建立使用、培养及跟踪考核机制。同时,借助工程、项目平台,在国内外引进一批急需紧缺高层次人才。
(3)充分依托业务平台建设。重点实验室等科技条件平台已经成为科技创新和培养创新人才的重要基地。探索采取将人才培养纳入科技条件平台建设和考核目标,建立重点实验室人才挂职机制、青年访问学者制度、引进国外专家等方式,充分发挥其培养人才、汇聚人才的作用。
(4)创造良好环境。营造宽松环境、鼓励科技创新,充分调动科技人员积极性、创造性,允许失败;积极营造风清气正、百花齐放、人才辈出的良好氛围,建立民主、和谐、开放的学术环境;健全科研诚信体系,培养科学严谨、实事求是、精益求精的治学思想;反对急功近利、弄虚作假和重数轻质的歪风。让“想干事的有舞台、能干事的有机遇、干成事的有发展”,充分激发各类人才创新活力,形成识才、爱才、敬才、用才的良好风气,开创人人皆可成才、人人尽展其才的生动局面。
综上所述,一年多的改革实践证明,中国地质调查的改革是成功的,取得了明显的成效。围绕“五个服务”需求,在油气、天然气水合物、页岩气和战略性新型矿产等调查方面取得了重要突破和进展,推出了《中国耕地地球化学调查报告》、《中国页岩气资源调查报告》、《“一带一路”能源和其他重要矿产资源图集》、《京津冀地区国土资源与环境地质图集》、《长江经济带国土资源与重大地质问题图集》等一批重大成果,发布了1 000幅区域地质图、11万幅全国矿产资源潜力评价成果省级地质资料服务目录、40万个重要钻孔资料和93幅海洋地质调查图件及数据等一批丰富资料。这些成果,得到了中央领导的批示认可,也收到了国务院各部委、地方政府、企业和社会公众等多方面的好评。
中国地质调查局认真贯彻中央精神和国土资源部党组部署,凝心聚力,攻坚克难,在继承中发展,在发展中创新,为主动适应中国经济发展新常态,把握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对地质调查工作的新需求,以“瞄准重大需求、解决重大问题、聚焦重大目标、形成重大成果”为导向,实施地质调查“九大计划”。
3.1 陆域能源矿产地质调查计划
围绕保障国家能源安全、改变能源结构的重大需求,突出“4新(新类型、新层系、新区域、新领域)”,突出4项主要目标:一是支撑油气勘探开发体制改革所需要的竞争性出让区块,优先提供新疆油气勘探开发体制改革试点所需要的勘查区;二是在页岩气勘查开发进程中抢占制高点,支撑形成至少100亿m3产能,为推进页岩气产业化发挥先行性作用;三是推进煤铀兼探、油铀兼探,为夯实我国核电发展的资源基础、改善能源结构和国防安全发挥基础性作用;四是集中优势力量,组织技术攻关,力求打开羌塘油气宝库的大门。下设7项工程,重点开展羌塘盆地、松辽盆地外围、天山—兴蒙构造带等新区、新层系油气资源调查、南方海相页岩气调查、北方砂岩型铀矿调查、煤层气等非常规能源调查,同时实施新一轮全国油气资源战略选区与评价,引导商业性勘查,支撑油气资源管理。
3.2 重要矿产资源调查计划
以支撑服务找矿突破战略行动为核心,围绕商业性矿产勘查开发对中央公益性地质工作的重大需求,突出3项主要目标:一是针对常规矿产资源形成系列大型矿产资源远景区;二是实现战略性新兴矿产,特别在锂、三稀矿产、晶质石墨等矿产调查的重大突破;三是在特殊地区、特殊矿种方面实现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和促进扶贫开发、民族团结、边疆稳定做出重要贡献。下设14项工程,主要开展重点成矿区带地质矿产调查、整装勘查区基础地质调查与潜力评价、大宗急缺矿产和战略性新兴产业矿产调查、特殊地区地质填图、重要油气盆地和成矿区带航空物探与遥感调查、矿产资源节约与综合利用调查及沿边地区基础地质调查等工作。
3.3 重要经济区和城市群地质环境调查计划
以“T型带”为重点,支撑服务国家重大区域发展战略,围绕重要经济区带的重大紧迫需求,突出4项主要目标:一是增强在国家重大区域发展战略实施中的基础支撑作用和决策建议话语权;二是创新工作机制,协调各方力量,打造优秀品牌,提高服务成效。工作机制方面要实现陆海统筹,中央与地方统筹,资源、环境和空间统筹;三是提高科技创新能力;四是探索新时期地质工作结构调整、布局优化和转型升级的新思路和新路径。围绕“四大板块”和“三大支撑带”设立4项工程,重点开展基础地质调查、水工环地质调查、水土污染等重大环境地质问题专题调查及地下水监测等工作。
3.4 地质灾害防治和地质环境保护支撑计划
围绕国土资源部履行地质灾害防治和地质环境保护职能的要求,突出4项主要目标:一是建设和完善地质灾害和地下水2个信息系统;二是增强支撑地质灾害防治效率的能力,发挥示范引领作用;三是巩固现有地下水监测和监督职能;四是在科技进步和人才培养上做出应有贡献。下设5项工程,即重要活动构造带地质灾害和区域地壳稳定性调查、山地丘陵区地质灾害调查、生态脆弱区和特困区水文地质环境地质调查、岩溶地区水文地质环境地质综合调查以及主要含水层水质综合调查工程。
3.5 国土开发与保护基础地质支撑计划
围绕生态文明建设和经济社会发展对土地、矿产资源利用与管理的迫切需要和自然资源管理体制改革对资源、环境、空间信息的需求,突出4项主要目标:一是为自然资源管理体制改革及时提供综合信息支持;二是为国土资源战略、规划、政策的研究制定提供科学依据和技术支撑;三是为国土资源动态变化监测和监督提供技术支撑;四是为国土资源管理提供信息服务。下设5项工程,重点开展1∶25万多目标区域地球化学调查、1∶5万土地质量地球化学和水文调查、全国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地质遗迹调查、矿产开发疑似违法图斑遥感解译、重点矿集区遥感调查以及地质矿产调查战略规划研究等工作。
3.6 “一带一路”基础地质调查与信息服务计划
围绕实施国家“一带一路”战略和利用“两种资源、两个市场”战略对地质矿产信息的重大急迫需求,突出3项主要目标:一是建立完善全球地质矿产和投资条件数据库,采集重要矿业投资目标国地质矿产信息,加大为政府和企业服务的力度;二是促进国内企业到“一带一路”国家和其他重要资源国开展矿业投资合作;三是指导我国边境地区地质找矿和资源环境评价,为国家能源资源安全保障提供支撑与服务。下设3项工程,即周边国家重要成矿带对比研究工程、全球矿产资源地球化学与遥感调查工程及全球矿产资源信息综合与服务工程。
3.7 地质科技支撑计划
围绕解决影响重大资源环境灾害问题需要的重大基础地质问题和关键技术方法,突出2项主要目标:一是以大数据建设为重点,建立现代化地质调查体系,构建数据密集型的科研方式;二是构建从微观到宏观、从地表到深地、深海、深空的地球探测体系,深化对地球的认知。下设2项工程,重点选择关键地区,从成矿环境、构造、沉积、岩浆和前寒武变质基底5个学科和领域,进行关键地质问题综合调查。同时,开展适用于深部资源勘查的物探、化探、钻探、分析测试,以及用于地质环境监测、地质灾害防治的新技术方法、新仪器、新软件的示范与推广工作。
3.8 地质数据更新与应用服务计划
围绕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对基础地质信息的需求,突出4项主要目标:一是通过联合其他计划,夯实中国地质调查局作为世界一流地调局的基础,打牢“百年老店”的根基;二是以优质的信息服务扩大中国地质调查局的社会影响力;三是以大数据、网络化、信息化、智能化等技术手段为依托,扩大信息产品和服务的规模,提高信息产品和服务的质量;四是通过制度建设实现信息共享。下设2项工程,即国家基础地质数据更新与集成工程和地质大数据与信息服务工程。
3.9 海洋地质调查计划
围绕海洋强国战略,面向国家能源保障、生态文明建设和国土资源管理等重大需求,突出5项主要目标:一是完成我国管辖海域1∶100万、重点海域1∶25万海洋区域地质调查;二是开展海岸带综合地质调查;三是在重点海域取得油气资源调查新发现、新突破,促进国家海洋油气资源勘探开发;四是加快天然气水合物资源勘查和试开采步伐,为新型能源早日开发利用奠定基础;五是建立海洋地质信息社会化服务体系。下设7项工程,重点开展管辖海域1∶100万、重点海域1∶25万海洋区域地质调查,环渤海、长三角和泛珠三角等重要经济区海岸带综合地质调查,黄海、南海北部等重点海域油气资源调查,海陆天然气水合物资源勘查与试采,以及海洋地质信息数据库建设等工作。
(责任编辑:刁淑娟)
作者简介:李金发(1964—),男,中国地质调查局党组成员,副局长,理学博士,教授级高级工程师。
收稿日期:2015-10-10;
修订日期:2015-11-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