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 鹂
信阳职业技术学院,河南 信阳 464000
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在职业学院教学体系中的地位研究
黄鹂*
信阳职业技术学院,河南信阳464000
现代职业教育担负着“培养数以亿计的工程师、高级技工和高素质职业人才”的时代使命。当前急需解决的是清算传统教育价值取向缺陷产生原因,自觉重构以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为核心的现代职业教育价值取向体系,努力为“变人口大国为人才大国”提供强大的内生动力。
现代职业教育;核心价值取向;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现代职业教育肩负着我国“由人口大国向人才大国转变”的历史使命。知识经济时代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是人才标准的核心要素。然而,我国传统教育尤其是职业教育价值取向构成中存在着的创新精神缺失和实践能力薄弱等缺陷,严重制约着这一使命的实现。价值取向决定决策方向、动力方向及评价导向,影响政府决策、学校管理、教师教学、学生学习和社会评价等各个方面。
传统意义上的职业教育,狭义上是指在普通教育的基础上,对社会各种职业、各种岗位所需要的就业者和从业者所进行的职业知识、技能和态度的职前教育和职后培训,使其成为具有高尚的职业道德、严明的职业纪律、宽广的职业知识、熟练的职业技能的劳动者,从而适应就业的个人要求和客观的岗位需要,推动生产力的发展。广义的职业教育,常被理解为“职业和技术的教育与训练”,主要包括以在校生为主要对象的“职业准备教育”和以在职人员为主要对象的“再就业培训”。在终身教育理念下,职业教育成了贯穿于个人职业发展全过程的一种教育。我们需要注意到,在这个关于传统职业教育的定义中,并没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等有关内容。
根据价值取向的概念理解,职业教育价值取向应当是指各类社会主体对于职业教育系统的内涵、功能、作用等一系列基本属性的认识与态度。具体表现为三个方面,一是社会主体对于职业教育的认识,二是基于这种认识基础上对职业教育内容的选择,三是职业教育符合时代性要求的培养目标。有研究成果指出,现代职业教育价值取向的发展趋势是:不仅关注社会发展,更应关注人的发展;不仅满足其现实需要,更应满足其未来发展的需要,最终满足个人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需要,实现科学发展观下社会本位与个人本位的辩证统一。
从上面的论述可见,传统职业教育的概念中没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的有关内容,在我国目前的职业教育价值取向结构中或者没有明确地提出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的地位,或者虽然提出的要关注人的全面发展和满足个人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其中“隐含着”创造潜能培养的意思,但是,这种缺乏旗帜鲜明态度的表述和轻描淡写的“暗示”,于传统教育观念的根深蒂固和影响深远相比较,显得苍白无力,是非常不利于知识经济时代的人才培养,因而是一个明显的结构性缺陷,称之为“创新-实践缺陷”。为了弥补缺陷,我们有必要反思一下传统教育价值取向中创新精神培养缺失和实践能力培养薄弱的原因。
(一)中国传统教育对于职业教育的消极影响
中国传统教育儒家思想指导下,“读书做官”的人才观、“学而优则仕”的价值取向、由封建时期的进士、举人、秀才到现代的学士、硕士、博士三级人才结构培养体系、从孔子的六艺教育到当代的应试教育,教育内容重课堂轻社会、重知识轻能力、重理论轻实践、重学科轻技术,教育观念读书为了从政等等方面,读书为了做官为了从政,为了跳出龙门,为了脱离体力劳动。做官从政于己工作条件优越、社会地位崇高、经济收入较高,于家庭能光宗耀祖、封妻荫子,于社会关系能“一人得道,鸡犬升天”。而学习技术要在生产一线工作,工作环境不理想、工薪收入较低、社会地位较低等,自己工作起来很辛苦,家庭人员没面子。这种重理论轻实践的价值取向,培养了一批又一批“理论上的巨人、实践中的矮子”,“君子动口不动手”,讲起书本知识口若悬河、头头是道,实践中、行动上百无一能,即所谓“秀才造反,十年不成。”早期的职业教育脱胎于普通教育,应该说,传统教育思想对普通教育的消极影响是造成职业教育中实践能力薄弱的主要原因之一。同时,政府部门和学校管理层,对实践能力培养政策、经费等投入重视不够。表现在对学校的实验实训设备场所的投入不够,具有实践能力的师资培养不够。
传统职业教育中创新精神的缺失,来源于传统文化的消极影响。传统文化中崇古和追求安稳的文化心态,抑制创新精神的生成;尊崇权威和社会伦理,阻碍自主意识与创新精神的形成和发展;泛道德化(将一切问题都诉诸和求之于道德途径的解决)倾向,重伦理道德,轻科学精神,影响科学精神的确立。创新精神的核心是勇于质疑、敢于冒险。钱学森先生的秘书涂元季说,钱老晚年时曾说,“学术权威把着位置,他往那儿一坐,旁边的人都不敢说话了,这哪行啊”。钱老经常回忆自己当年在美国加州理工学院的学习,在那儿,学生可以随意和教授交流,提出自己的观点,敢于挑战权威,培养出许多杰出人才。显而易见,传统文化是不利于创新精神的培养的。
(二)急功近利、急于求成
创新常常是一个漫长的过程,甚至需要一代人、几代人持续不懈的接力奋斗。但是我们由于急功近利,往往“就像接力赛一样,第一棒跑到了,下一棒没有人接,或者接了不知道往哪儿跑。”一个项目、一个课题因人而立,因人而废的现场屡见不鲜。而在一些发达国家的科研史中,一个科研课题或研究方向可以有一代人、甚至几代人持续前行的例子并不鲜见。
创新精神的培养还需要自由的思想和宽松的学术氛围。钱学森先生曾反复强调,杰出人才的产生离不开宽松的学术氛围,办大学要有一种很宽松的学术氛围啊!我们由于在政治思想上要求高度的统一,必然会影响到学术思想上的高度自由的形成。这是不利于创新精神培养的。因此探索政治认识的高度统一和学术思想上的高度自由之间的和谐共生的关系问题,也是一个很有意义的课题。
(三)教师缺乏创造知识和创新精神
教师的价值取向影响着自己的教育思想、教学方式、对待学生的评价。钱老针对现行教育制度曾说过:“现在的学生对知识没有兴趣,老师教到什么程度,学生学到什么程度,这样的教育是不行的,教材不是主要的,主要是教师。”只有当教师不断提高教学水平,改进教学方法,改变评价眼光,不用“一个模子”培养人才时,学生才会学得有兴趣,才会把学习当成享受,而不是负担。也只有在这样宽松、愉快的教学情境中,才可能培养出具有想象力,创造力的杰出人才。
事实上,进入21世纪以来,在知识经济和信息社会里,职业教育价值已经发展为主要表现在技术创新价值、社会流动价值和个体发展价值等方面,职业教育价值取向在价值主体上表现为社会和个体并重,在价值内容上更强调人的本性和创造潜能的发掘,在价值追求上更充分尊重人的价值、追求人的彻底解放。价值取向决定决策方向、动力方向和评价导向。价值取向是内生动力的源泉。因此,实践能力薄弱和创新精神缺失问题的根本解决,要求我们要把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纳入现代职业教育的价值取向体系,并且作为核心价值取向,实现现代职业教育的社会本位和个人本位的辩证统一,理想性、实践性和创造性的辩证统一。
惟其如此,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才可能转变为全社会的内生动力,政府才能自觉为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人才而决策,学校才能自觉为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人才而管理,教师才能自觉为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人才而教学,学生才能自觉为成长为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人才而学习,社会和家庭才能自觉为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人才而评价,最终形成全社会合力共铸的现代职业教育。如是,我国由人口大国转变为人才大国的梦想就为期不远了,中国制造转变为中国创造、中国速度转变为中国质量、中国产品转变为中国品牌也就指日可待了。
[1]侯晨.中国近代职业教育价值取向的演进[D].河北师范大学,2008.
[2]李文锦等.中国传统教育对职业教育的消极影响[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9(4).
[3]高炜.谈传统文化中的消极因素[J].《前沿》,2009(9).
黄鹂(1982-),女,汉族,河南信阳人,本科,信阳职业技术学院,讲师,研究方向:思政教育。
G712
A
1006-0049-(2016)20-0164-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