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助长理论与相关研究述评

2016-02-05 00:18
山西青年 2016年20期
关键词:助长个体理论

陆 寒

江西科技师范大学,江西 南昌 330013



社会助长理论与相关研究述评

陆寒*

江西科技师范大学,江西南昌330013

社会助长(socialfacilitation)是指个体对他人在场的察觉会提高个体的作业成绩的现象。文章从社会助长的概念、理论解释、影响因素及相关应用研究等几个方面对国内外社会助长的研究状况进行了述评,研究结果发现:目前对社会助长的理论研究主要集中在对社会助长的理论解释、形成机制和影响因素上;国内有关社会助长的应用研究主要集中在企业管理、教育管理和团体管理这三个领域;社会助长与相关因素关系的结论存在较大分歧,研究方法有待突破,在后续研究中应该将重心放在现场研究与实验研究上;已有研究多以欧美文化为背景开展的,其研究结果在应用于其他文化背景上应该慎重,需要进行社会助长的跨文化研究。

社会助长;理论;应用研究;综述

他人在场问题是社会心理学最基本的问题之一。我们是怎样受到他人在场的影响的?一个世纪以前,心理学家特里普利特(Triplett)[1]对此问题的早期研究发现,观察者或者共事者的存在会明显促进人们的行为效率,这种现象即为社会助长作用。很多对特里普利特实验的后续研究中也发现,个体在群体或观众面前(也包括动物在其他同类在场的情况下)的行为效率要高于单独个体时的反应[2]。《荀子·劝学》中有对社会助长效应的最早论述:“蓬生麻中,不扶则直。”其原意为“蓬昔日在大麻田中,不用扶持便自然挺直。”当今的企业管理、教育管理和团体管理过程中越来越重视利用大自然中的这种“共生现象”,发挥“社会助长效应”,使人力资源的利用率达到最大化。因此,如何对组织中的社会助长现象进行管理已成为管理者的重要挑战。本文拟对社会助长的概念、理论解释、影响因素及研究现状等方面进行论述。

一、社会助长的概念与来源

社会助长(social facilitation)的概念起源于心理学家特里普利特在1898年对一次自行车比赛记录的查阅时发现的共作效应,自行车手在一起比赛时的成绩要高于他们单独赛车的成绩。在他随后进行的首例社会心理学实验研究中也发现他人在场可以提高个体作业水平,也使得社会心理学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

特里普利特的实验发现引起了后续者的一系列实验研究,结果证实了观察者或共事者在场可以提高个体完成简单任务的效率[3-5]。在对动物的研究中也发现了社会助长现象,如陈(Chen,S.C)[6]在1937年的蚂蚁筑巢实验中发现,当有同类在场的情况下,蚂蚁能够挖出更多的沙子。社会助长作用是群体影响的一个方面,与之相反的是社会抑制作用,指他人在场或集体活动会造成个体行为效率降低的现象,也叫做社会干扰,可分为观众效应和结伴效应。另一些实验研究发现,在进行复杂任务时,他人在场会妨碍个体的作业成绩[4,7,8],动物在进行走迷宫任务时,同类在场也会使完成任务的速度变慢[9,10]。

这种相互矛盾的现象使得该领域的研究在将近30年内几乎停滞不前,直到1965年扎荣茨(Zajonc)把这两个相互矛盾的发现结合到一起。他发现,人们在唤起状态下,完成简单的字谜任务时最快的,而在复杂的任务中,唤起会导致更多的错误反应,依此提出了著名的优势反应强化说,即唤起可以提高简单任务的成绩,而且“优势”反应往往是正确的。也就是说,他人在场会利于熟练反应,而阻碍弱势反应。他还对社会助长进行了系统的理论分析研究,提出社会助长驱动理论,为社会助长研究建立了新的里程碑。从此以后,社会助长的概念得到了普遍的认可,相关研究也快速开展起来并验证了“优势反应”定律。

由此可见,他人在场对个体的行为效率有助长作用和抑制作用。本研究将个体对他人在场的察觉会提高个体的作业成绩的现象称为社会助长效应。他人在场的形式包括实际的、想象的或隐含的在场。

二、社会助长的理论解释

(一)内驱力说

扎荣茨以内驱力和动机的研究结果为基础,认为他人在场对个体的优势反应(熟练的、易学的行为)起到唤醒和增强的作用,而对弱势反应(生疏的、困难的行为)起到干扰和抑制的作用。许多研究者倾向于用驱动理论来解释社会助长的机制。如他人在场的情况下,对大学生学习走简单迷宫产生激励作用,但对学习走复杂迷宫产生干扰作用[11]。但关于内驱力说的研究证据还不够充分,仍然需要新的研究范式进行实证和理论的探讨。

(二)评价顾忌说

依据内驱力说的观点,他人在场可以使得唤起水平提高,进而对任务的完成产生影响。科特雷特(Cottrell,N.B)[12]进一步提出,评价顾忌(我们想知道他人如何评价我们)是他人在场使得我们忧虑的原因,进而启动优势反应。他在实验中给观察者蒙上眼睛,对比伴有自由观察的观众的情境下,并未产生社会助长效应。这说明了如果人们认为自己正在受到观察者的评价,那么他们的优势反应会明显提高,社会助长作用的产生受到个体评价顾忌的影响。

(三)分心—冲突理论

桑德斯(Sanders)等人对评价顾忌开展了更深入的研究,发现分心引起的注意分配冲突会增强唤起水平,即当个体在进行某些作业时,观众或共事者在场会导致两种注意分配倾向:把注意投向观众或共事者及把注意投向任务本身。这种注意他人和注意任务之间的矛盾冲突会加重认知系统的负荷,于是引起唤起,而认知超载又会限制个体的注意广度,将注意力集中在关键线索或无关刺激物上,前者引发社会助长作用,后者出现社会抑制作用。

三、影响社会助长的因素

通过理论分析,可以发现社会助长产生有其复杂的心理过程,而扎荣茨的优势反应强化定律(唤起能促进优势反应)迄今仍然被视为社会助长作用产生的最根本的原因。那么,我们为什么会因为他人在场而被唤起?已有研究发现,有一部分唤起来自个体的评价顾忌,一部分来自分心——注意他人和注意任务之间的矛盾冲突。这些都是从社会助长的心理机制来解释,除此之外,已有研究发现,纯粹在场、生理心理反应模式及认知解释等因素都会导致社会助长。

(一)纯粹在场

扎荣茨认为,在没有评价顾忌和分心的情况下,他人的“纯粹在场”也会引起部分唤起,动物界的社会助长现象是最好的证据。如前述的蚂蚁筑巢实验中,同类的纯粹在场可使其挖出更多的沙土[6]。动物并不能有意识地关注其他同类对自己的评价,而同类的纯粹在场引发了天生的社会唤起机制,因而出现了社会助长效应。这一因素可解释在人类社会中,许多长跑这会因为同行者的存在而得到激励,即使同行者既不存在竞争关系,也并不存在被评价的焦虑。

(二)生理心理反应

布拉斯科维(Blascovich)[13]等人的研究发现了社会助长的生理心理学反应模式。他们认为,他人在场会引发激励或威胁两种冲突的生理心理反应模式,而这两种反应模式取决于个体资源的多少——资源充沛可应对任务时就会激活奖励模式,资源不足难以应对任务时就会激活威胁模式,不同的反应模式对个体的成绩有不同的影响。该理论也得到了生理心理学家的支持。

(三)认知因素

金盛华[14]依据自我价值定价理论,提出评价顾忌的激发会直接提高个体的自我观察、自我评价和自我调整的水平,从而使得整个行为过程受到高度自我意识的支配,并遵循自我价值支持和保护的原则。当个体处在被评价的情境中,就会有意识或无意识地激发获得积极评价的动机,从而促使行为向良性表现,进而提高行为效率。

四、国内社会助长的应用研究

国内有关社会助长的应用研究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企业管理、教育管理和团体管理。在企业管理方面,主要探讨如何利用社会助长效应提高员工工作绩效;在教育管理上,重在探究在教学管理中怎样发挥社会助长效应以提高教学质量,如班级管理、教师职业发展、课堂教学等;在团体管理方面,主要是发挥性别助长作用和脑力激励法。但总的来说多为理论的探讨,缺乏实验研究。

五、存在问题与启示

目前对社会助长的理论研究主要集中在对社会助长的理论解释、形成机制和影响因素上,这些研究结果加深了我们对社会助长现象的理解,但已有研究也存在一些不足。

(一)研究结论不一致

目前,社会助长的相关因素研究的结论存在较大分歧。例如,已有研究认为,群体情境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社会助长行为的发生,通常群体规模越大,社会助长行为越容易发生,而有的研究发现,个体是否意识到社会助长行为的存在决定了社会助长是否发生,如果个体没有意识到存在社会助长行为,就不会表现出社会助长,与群体规模无关。另外,在社会助长研究中,有一些特殊问题也需要进一步研究来回答。例如,社会助长是一种适应性行为吗?社会助长是自动性的处理过程还是策略性的行为过程?群体管理机制是怎样影响社会助长行为的?这些问题还需要更多的研究来解释。

(二)研究方法有待突破

目前,大多数社会助长研究主要采用实验室实验法进行,社会助长行为作为因变量是在一种受限制或约束的条件下诱发的。实验室与真实社会环境存在相当大的差异,而且社会真实群体环境十分复杂,实验研究会难以还原真实场景,因此实验结果的外部效度还有待提高,在后续研究中应该将重心放在现场研究与准实验研究上,并注重比较研究结果与实验室实验所得到的结果,寻找其共同影响因素与特殊影响因素。同时,如何准确测量社会助长也是一个重要问题,大多数研究中,社会助长的测量多采用自我报告形式,其真实回答和对自我状况的察觉程度都会影响研究结果的真实性与可靠性。

(三)加深跨文化研究

社会助长理论的研究多以欧美文化为背景开展,所得研究结果在应用于其他文化背景上时应该慎重,需要进行社会助长的跨文化研究。对此,既要探讨不同文化背景下,社会助长的形成以及对个体心理与行为的影响过程是否会有所差异;也需加深对多元文化背景下的多元组织中社会助长的形成、作用机制及其影响因素等问题进行研究,以期提高多元文化背景组织社会助长管理的有效性。此外,由于已有研究成果可能会因研究的文化背景差异、具体情境或被试差异而不相一致,因此也有必要对部分已经获得的研究成果加以重复验证,积极开展跨文化比较研究。

[1]Triplett,N.(1898).The dynamogenic factors in pacemaking and competition.American Journal of Psychology,9:507-533.

[2]Myers,D.G.社会心理学:第8版.侯玉波,乐国安,张智勇等译.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6.1.(2014.11重印).

[3]Allport,F.H.(1920).The influence of the group upon association and thought.Journal of Experimental Psychology,3:159-182.

[4]Dashiell,J.F.(1930).An experimental analysis of some group effects.Journal of Abnormal and Social Psychology,25:190-199.

[5]Travis,L.E.(1925).The effect of a small audience upon eye-hand coordination.Journal of Abnormal and Social Psychology,20:142-146.

[6]Chen,S.C.(1937).Social modification of the activity of ants in nest-building.Physiological Zoology,10:420-436.

[7]Pessin,J.(1933).The comparative effects of social and mechanical stimulation on memorizing.American Journal of Abnormal and Social Psychology,28:148-154.

[8]Pessin,J.& Husband,R.W.(1933).Effects of social stimulation on human maze learning.Journal of Abnormal and Social Psychology,28:148-154.

[9]Gates,M.F.& Allee,W.C.(1933).Conditioned behavior of isolated and grouped cockroaches on a simple maze.Journal of Comparative Psychology,15:331-358.

[10]Klopfer,P.H.(1958).Influence of social interaction on learning rates in birds.Science,128,903.

[11]Hunt,P.J.,& Hillery,J.M.(1973).Sociall facilitation in a location setting:An examination of the effects over learning trials.Journal of Experimental Social Psychology,9:563-571.

[12]Cottrell,N.B.,Wack,D.L.,Sekerak,G.J.,& Rittle,R.M.(1968).Social facilitation of dominant responses by the presence of an audience and the mere presence of others.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9:245-250.

[13]Blascovich,J.et all.(1999).Cardiovascular reactivity and adaptation to recurrent psychological stress:Effects of prior task exposure.Psycho Physiology,36:818-831.

[14]金盛华.社会心理学:第2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1(2011.12重印).

陆寒(1990-),女,壮族,广西南宁人,江西科技师范大学教育学院,硕士研究生在读,主要研究方向:大学生心理学。

F224;F713.36

A

1006-0049-(2016)20-0058-02

猜你喜欢
助长个体理论
坚持理论创新
神秘的混沌理论
理论创新 引领百年
豆粕:阿根廷工人罢工助长市场,豆粕价格重回高位
长高的痛苦旅程
相关于挠理论的Baer模
关注个体防护装备
明确“因材施教” 促进个体发展
拔苗 助长
How Cats See the Worl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