谭保罗
职业经理人的定位,好的方面是可以让他们在壮年之时,省去猜忌和“麻烦”,甩开膀子大干一场。但谢幕的遗憾和无奈,却终究会在他们的职业生涯末期出现。
最近,中国最受关注的财经事件莫过于万科股权争夺战。每一个流派的财经作者,都会读出不同的信息。有的读出了管理层的内斗、疏忽,有的读出了股权主义的勃兴,还有的读出了深藏不露的“赵家人”。
不过,从另一个角度思考问题,或许对我们的启发更大。
我注意到了这场争夺战中3位男主角的年龄。按照公开资料,万科的王石是“50后”,安邦的吴小晖是“60后”,而宝能系的姚振华则是“70后”。目前来看,掌握主动权显然是两位“年轻人”,而“老大哥”王石只是在招架。
某种程度上讲,这个“年龄细节”反映了中国“50后”一代企业家的尴尬。这一代人是中国企业群体发展,乃至整个改革开放事业的重要推动者之一,但他们却不是“拿到最多”的那一批人。因为特殊的时代原因,他们中的多数人都是“职业经理人”,而不是“老板”—像柳传志、李东生那样成功实现MBO的只是少数。
这种职业经理人的定位,好的方面是可以让他们在壮年之时,省去猜忌和“麻烦”,甩开膀子大干一场。但谢幕的遗憾和无奈,却终究会在他们的职业生涯末期出现。国企负责人要“按时退休”,野蛮人入侵,则要“提前退休”。
权力需要流转,市场需要规则,这些都无可厚非。但这也必定是这一代企业家内心的痛。
3位企业家的历程可以清楚地说明这个问题,一是王石,二是马蔚华,三是董明珠。实际上,这3人基本上代表了“50后”企业家三种不同的成长路径。
王石算是“官二代”,他成长于干部家庭,岳父也是高级干部。他在股份制改革时,主动放弃了万科的股权,作为一名职业经理人干得很不错。如今,“野蛮人”宝能的“入侵”,势必让他回想起了当年的选择。是对,还是错?
相比而言,吴小晖和姚振华作为“92派”企业家—指1992年小平南巡后成长起来的一批企业家,他们崛起的时代环境更为宽松,胆子也更大,资本运作的手法更娴熟。在创业之初,他们便深谙股权的重要性,这一代人对企业和资本的掌控,远远胜过于那批“50后”的前辈。面对谈判桌对面的两个“后辈”,不知道王石作何感想?
马蔚华的企业家之路则属于另外一条,他出身“秘书派”,曾是央行原行长李贵鲜的秘书。他出生于1949年,但也可以算作是这一代“50后”的企业家。在公开活动上,他演讲依旧中气十足,精力充沛,言语之中依旧透露着成为“国际金融家”的雄心。他显然壮志未酬,两年前,他已“按时退休”。
有时候,马蔚华和柳传志会同时出现在同一个论坛上。柳传志,依然担任联想控股董事长,而马蔚华的头衔则是非盈利组织的负责人。其实,柳传志比马蔚华还要年长5岁。
和王石、马蔚华相对靠近权力的出身不同,董明珠则是真正的“平民派”企业家,她的奋斗历程是普通中国人的典范。出生于1954年的她已经61岁,但她身材保持极好,在公开活动中,依旧精力充沛,充当着格力的精神领袖和代言人。
一种未得到权威证实的说法是,几年前,地方国资部门曾为董明珠选择了一位“接班人”。但中小投资者通过股权投票,集体将这位“接班人”选出了格力上市公司的董事会。因为,他们相信格力不能没有董明珠。
2015年的一个活动上,我采访董明珠,问她:王石有郁亮,柳传志有杨元庆,为何你不自己培养“接班人”?她并未正面回答,她只是说:这个位置非常具有挑战性,需要有迎难而上的坚韧,以及对格力的奉献精神。我大概明白了她想说的,以及没有说的。
在王石和田朴珺恋情公开后,作家石康曾在微博上说:从王石到冯唐都算上,都在通过搞离婚来补课。是中国欠他们的。
在个人生活上,这位作家认为,这个社会欠这群曾经的有志青年一个姑娘。那么,在个人财富上,中国经济是否也“欠”他们的呢?这真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