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大钊祖籍新探

2016-02-04 22:26周景宝
档案天地 2016年2期
关键词:洪武永平永乐

■ 周景宝



李大钊祖籍新探

■周景宝

元末明初,战乱频仍。京畿地区人口锐减,土地荒芜,到处是一派凋敝不堪景况。洪武初年,明政府有组织、大规模地将沿边居民,迁徙内地,垦荒屯田,充实京畿一带。靖难之役后,朝廷又迁徙浙江等9个布政司以及南直隶11个府的民众充实上述地区,移民垦荒。土地开垦促进了生产的恢复和发展,带来了劳动力的增加,不仅扩大了耕地面积,而且增加了财政收入,有利于地方经济的复苏。李大钊先世于永乐二年迁徙至直隶永平府乐亭县大黑坨村居住。

河北省乐亭县是一代伟人李大钊的故乡。同全国各地一样,乐亭县文史学界,多年来对李大钊的研究,持续深入,成果累累。1997年8月16日,李大钊纪念馆竣工并对外开放后,对李大钊的研究工作,更是进入繁荣阶段,成为学术界研究的热门。

关于李大钊一生的研究,目前已有数种全集、传记、年谱、专著、论文集等出版,发表的各类文章更是无法统计,无需赘言。在深入挖掘李大钊生平史料的时候,对李大钊研究中存在的一些悬而未决的问题,如关于李大钊祖籍的探讨等方面,仍有可商之处。笔者不揣冒昧,就这一问题作了一些梳理,如有错误之处,还望方家不吝赐教。

李大钊故居,坐落在河北省乐亭县胡家坨镇大黑坨村东部,始建于清光绪七年(1881)。1958年7月1日,经河北省文化局批准,乐亭县委、乐亭县政府在此成立了李大钊故居纪念馆。1982年7 月23日,经河北省人民政府批准,成为河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8年1月13日,经国务院批准,又成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故居前院建有3间略显低矮的东厢房,西边靠北建有两间敞面碾棚,内设原有的石碾一盘。在碾棚内的空地上陈列着记载李大钊先世族谱和史事的两通石碑,即《华严寺前置买香火地基碑文》与《大黑坨李氏族谱引》碑。

《大黑坨李氏族谱引》立于清同治二年(1863)四月。碑文记载了李大钊祖先移民至乐亭县的时间:“始祖以明永乐二年奉诏移此,卜筑此乡,即卜建此茔”。遗憾的是,碑文只记有“明永乐二年奉诏移此”,至于是从何地徙来,却无记载。由此,便引发了史学界对李大钊祖先源于何处的各种猜测,多年来众说不一。

1987年10月,政协乐亭县委员会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编印了《乐亭文史》第二辑,其中收录了一篇署名文章《李大钊家世初考》,文中有一句:“据李家老辈人递传,是从山东迁徙而来”,但除此以外,作者并未给出处或证据。1994年7月,中央文献出版社出版了《李大钊与故乡》一书,该作者在其收入的《墓碑和族谱考》一文中,原封未动迻录了这句话,还在《大黑坨村和李大钊故居》文中,增加了“另据李家祖辈口传,其祖上是明永乐二年由山东南部迁此定居的,可以交互印证”。籍贯逐渐详细具体,遗憾的是,并无任何出处与证据。

对于自己的祖先源于何处,李大钊长子李葆华在回忆文章中曾有述及,“大黑坨的居民相传是明朝永乐年间自山西移民而来”。

经查《大黑坨李氏族谱引》碑的落款时间为同治二年,也就是说,立碑之年,李氏家族已迁来459年了。笔者认为,没有说明源于何处的原因只有一个,当时人们已经不知道他们祖先是从何地徙来的了,如果知道,一定会重重写上一笔的。

据《河北通史》(明朝卷)记载:“永乐二年就曾有过一次迁(徙)江南富户,迁往地点主要在永平、河间二府。这次迁徙富户不见于正史,但地方志中多有记载,……永平府属滦州(今滦县、滦南县)、乐亭、卢龙、迁安等州县方志也都记有徙江南富户史事,并且系于永乐二年”。

我们再看一下乐亭地方史志的记载。据《乾隆乐亭县志》卷二“职方下”与《光绪乐亭县志》卷三“地理志下”:“永乐二年,编社屯。靖难时县民为辽军残破,至是土民复业,江淮迁民亦至,始以土民编社,迁民编屯。社一十有八,屯九云”。两种地方史志中还有“京东州县则有社有屯,土著曰社,迁发曰屯。盖因明永乐初,靖难兵起,郡邑残破,因召南方殷实户与土人相错而居,遂以名焉”。若从地方建置的屯社数量上看,乐亭县约三分之一的村庄应是迁徙来的。

明初,朝廷为了加强京师的实力,数次从各地迁徙富户填充京师。其目的一是削弱这些人在江南地区的经济实力,二是这些人到京师经营工商业,达到增强京师的经济实力,把京师变成全国的政治与经济中心。朱棣即位后,因北京地区田地荒芜,人民流亡,城垣破落,商贾未集,需要尽快恢复经济。于是,朱棣仿效朱元璋“培植根本”的做法,从全国各地佥选殷实大户迁徙北京:

“永乐元年,令选浙江、江西、湖广、福建、四川、广东、广西、陕西、河南及直隶苏、松、常、镇、扬州、淮安、庐州、太平、宁国、安庆、徽州等府,无田粮并有田粮不及五石殷实大户,充北京富户,附顺天府(治今北京市)籍,优免差役五年”。

“成祖时,复选应天、浙江富民三千户,充北京宛、大二县厢长,附籍京师,仍应本籍徭役”。

据《天府广记》记载,永乐元年的这次移民涉及浙江等9个布政司以及南直隶11个府,共有三千八百余户,皆被安置在北京北城德胜门和安定门附近居住。

永乐二年永平府的这次“江淮迁民亦至”,应是上年大规模移民的补充。

明末清初思想家、史学家、语言学家顾炎武在《日知录之余》卷四记载:“洪武二十一年八月,‘户部郎中刘九皋言:“古者狭乡之民迁于宽乡,盖欲地不失利,民有恒业。今河北诸处自兵后田多荒芜,居民鲜少。山东、西之民自入国朝,生齿日繁,宜令分丁徙居宽闲之地,开种田亩,如此国赋增而民生遂矣。”’上谕户部侍郎杨靖曰:‘山东地广,民不必迁;山西民众,宜如其言。’于是迁山西泽、潞二州民之无田者往彰德、真定、临清、归德、太康诸处闲旷之地,令自便置屯耕种,免其赋役三年,仍户给钞二十锭,以备农具”。

靖难之役,涉及地区广泛,包括今北京市、河北省、天津市、内蒙古自治区、山东省、安徽省、江苏省。其中,由北平去南京,取道济南,线路最近。故山东北部的济南府,西部的东昌府以及南部的兖州府,如:济南、济宁、济阳、邹县(今邹城)、德州、禹城、东昌(今聊城)、寇县、莘县、馆陶、东阿、平阳、东平、汶上、鱼台等地,遭受战争破坏较重,地广人稀,成祖从山西迁来大批百姓在各地垦种。因登州、莱州二府,没有战事发生。故移民至东昌府,是属于山东范围之内的迁徙。

在白寿彝总主编的《中国通史》第九卷“中古时代·明时期”相关著述中,列举了从元至正二十七年(1367)十月至明永乐十四年(1416)一月间,所发生的17次较大规模移民事例,其中仅有一次涉及到了山东,也就是《明太祖实录》卷二一六“洪武二十五年二月庚辰”条,明初山东东三府(青州、登州、莱州)人口密集,而东昌府则人稀地荒,洪武二十五年(1392),明朝徙山东登、莱两府贫民无恒产者5635户就耕于东昌,属于山东本省之内的移民。

那么,永乐年间有从山东移民到山东以外的地方吗?笔者亦找到两条记载:“永乐五年(1409),从山西平阳,泽、潞等地和山东登州、莱州府迁民5000户充实北京”。永乐十四年一月,“徙山东、山西、湖广流民于保安州,赐复三年”。所谓赐复三年,就是免除三年徭役。

永乐年间从山西移民的记录就比较多了:

洪武三十五年(1402)九月乙未,“命户部遣官核实山西太原、平阳二府,泽、潞、辽、沁、汾五州,丁多田少及无田之家,分其丁口,以实北平各府州县,仍户给钞,使置牛具种子,五年后征其税”。

(永乐二年)“九月丁卯,徙山西太原、平阳、泽潞、辽、沁、汾民万户实北京”。

(永乐三年)“九月丁巳,徙山西太原、平阳、泽潞、辽、沁、汾民万户实北京”。

“永乐五年(1409),从山西平阳,泽、潞等地和山东登州、莱州府迁民5000户充实北京”。

按:明洪武只有31年,即1368—1398年,之后建文帝亦有4年,即1399—1402年。建文四年六月,明成祖朱棣率兵进入南京,废除建文年号,因一时未及改元,仍用洪武年号,即暂改建文四年为洪武三十五年。六月以后,建文帝已不在位,发生之事已是朱棣所为。

《明太宗实录》永乐二年九月丁卯条的史料,与永乐三年九月丁巳条的史料,记载完全一样,亦不能排除重复记载的可能。

近年出版的《李大钊与唐山》一书,对李大钊祖籍之事作了有益探讨,列出了三种说法,即“山东南部说”、“山西洪洞县说”、“古祖籍河南说”。其中在“山西洪洞县说”的下面,有一段说明文字:“《明太宗实录》确有:‘(永乐)二年九月,徙山西民万户实北平’,‘二年九月,徙山西太原、泽、潞、辽、汾、沁民万户实北平’”。

对上述说明文字中两次提到的“实北平”,笔者十分疑惑。据笔者核实所见史料,没有“实北平”一语,应为“实北京”,虽一字之差,却非同小可。我们可回顾一下明初的建置。

“明洪武元年八月占领大都之后,随之改大都路为北平府,其他各处也相应改路为府。是时尚未置行省,所以这年的十月,以北平府隶于山东行省,以广平、顺德、大名、河间、保定、真定诸府隶于河南分省。洪武二年三月,始置北平行中书省,治北平府,辖8府(北平、保定、真定、顺德、广平、大名、河间、平滦)、37州、136县。洪武九年六月改北平行中书省为北平布政司。永乐元年正月升北平布政司为北京,改北平府为顺天府,设北京行部,称‘行在’。二月正式罢北平布政司,以其所属直隶北京行部”。

另据《明史·地理志》载:“永平府(元永平路,直隶中书省)。洪武二年改为平滦府。四年三月为永平府。领州一(滦州),县五(卢龙、迁安、抚宁、昌黎、乐亭)”。乐亭县为其五县之一。

永乐元年二月的北京行部所属,仍包括永平府在内。时北平府已更为顺天府,亦属北京行部管辖。故史料中均谓“实北京”,系指北平八府而言,如果是“实北平”,那就只能是顺天一府了。

那么,永乐年间山西移民或“以实北平各府州县”,或“实北京”,究竟有无移民迁徙至永平府乐亭县呢?

据相关史料记载,洪武年间移民的目的地,多为“北平州县屯戍”、“屯田北平府管内之地”、“北平附近屯田”;永乐年间徙民的目的也是“实北平各府州县”、“充北京富户”、“充实北京”等。一般认为,上述地点范围应包括永平府及所属州县,其实不然。前文所述永乐元年充北京富户的三千八百余户移民,就被安置在北京内城居住,没有涉及到永平府属州县。

还可举出一条众所周知的史料:

(洪武四年)“六月戊申,(徐)达又以沙漠移民三万二千八百六十户,屯田北平府管内之地。凡置屯二百五十四,开田一千三百四十三顷。大兴县四十九屯,五千七百四十五户;宛平县四十一屯,六千一百六十六户;良乡县二十三屯,二千八百八十一户;固安县三十七屯,四千八百五十一户;通州八屯,九百一十六户;三河县二十六屯,二千八百三十一户;漷州九屯,一千一百五十五户;武清县一十五屯,二千三十一户;蓟州一十五屯,一千九十三户;昌平县二十六屯,三千八百一十一户;顺义县一十屯,一千三百七十户”。

上述文献中这条记载,非常详尽,对移民户数以及安置的屯数,已经具体落实到了北平府所辖各县。永平府时为北平八府之一,当时隶属北平府管辖,但洪武四年六月二十七日这次移民,没有名额分配到永平府。遗憾的是,在许多论述永平府属州县移民情况的文章、著作和相关地方志书中,没有经过甄别审查,大多征用了这条史料,并将这“三万二千八百六十户”移民,纷纷附会成其中有一部分民户迁徙到了永平府属州县。

2009年12月,唐山市滦河文化研究会主办的《滦河文化研究》(总第23期)中,刊载了一篇署名文章,其中说到了“明朝的滦河下游移民”:“明代洪武、永乐两朝,曾两次把大批山西、山东及湖广移民迁来多年战乱导致居民减少、土地荒芜的滦河下游昌(黎)、滦(县)、乐(亭)一带”。其中虽然提到了有“山东”移民,未能注明出处。

综上所述,永乐二年迁徙至永平府乐亭县的移民,依《乾隆乐亭县志》和《光绪乐亭县志》的记载,只有“江淮迁民”,其中应包括李大钊的先世。笔者认为,李大钊祖先源于江淮一带,具体地点当在浙江等9个布政司及南直隶11个府范围之内。《河北通史》(明朝卷)认为迁徙的是“江南富户”,比较接近史实。说到“富户”,很容易引起误解。按永乐元年的标准,被迁徙的富户,并不一定占有大量的土地,只是一些“无田粮、并有田粮不及五石”之户,与后世流传的沈万三之类的“富豪”或“巨富”等,是不可同日而语的。

猜你喜欢
洪武永平永乐
教师节
书法
书法作品
踢球
认识形近字
彩色笔动起来
书法作品
洪武、永乐、宣德、成化古瓷鉴定技巧
春满人间
Effects of Maixuekang Capsules Combined with Edaravone on Serum MMP-9, S-100β Protein Levels and Neurological Functions in Patients with Hemorrhagic Cerebral Infarc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