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二十世纪五位顶尖小提琴家的风格及特点

2016-02-04 09:02:47胡莘华
黄河之声 2016年14期
关键词:米尔斯小提琴家滑音

胡莘华

(深圳交响乐团,广东 深圳 518021)

论二十世纪五位顶尖小提琴家的风格及特点

胡莘华

(深圳交响乐团,广东 深圳 518021)

十九世纪末到整个二十世纪是小提琴家人才辈出的黄金年代,在这个时期,每一位大师都具有鲜明的艺术个性,不同风格领域的音乐魅力,以及各有所长的,令人叹为观止的技巧表现。而后人对他们推崇,研究,比较,学习乃至创新的过程,就是小提琴演奏不断发展,不断进步和完善的过程。文章列举了五位最具代表性的小提琴家,利用横向和纵向的对比以及音乐技术各方面的剖析,来深入探讨小提琴演奏的哲学。

音乐;音色;技术;风格

克莱斯勒是二十世纪初具有革命性的,创新性的伟大的小提琴家。在那个时代,他演奏技术手法和风格观念创新是显而易见的。对比十八世纪,十九世纪的众多小提琴家,他的演奏是飞跃性的,突破性的,是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小提琴教育家杨波尔斯基对克莱斯勒说过这样的话:“克莱斯勒极富创造精神的伟大艺术,是小提琴艺术史上具有根本意义的一次重要转折。”

技术上说,克莱斯勒的揉弦不局限于长音和慢速的乐句中,即使对于经过句,快速的分弓和琶音,都加入连绵不断的揉音,这使得他的音乐充满激情和灵动,赋予极强的连贯性和歌唱性。这一改进,打破了长久以来的传统习惯,使乐曲中的每一个音充满灵魂,把技巧片段与抒情旋律融为一体,抹去了生硬的不自然的界限。

克莱斯勒的另一特点是极具魅力,韵味十足的滑音表现。众所周知,带有滑音换把的方式起始于另一位小提琴家伊萨伊,而克莱斯勒却将他发展的更为彻底,更加的音乐化,使用的频率也更高。这种独特的,回味无穷的滑音是克莱斯勒音乐表现风格的一个代表特征,整整影响着一个世纪来以其他众多小提琴家。

另外,克莱斯勒的声音也极具个性和魅力,他的声音饱满有力,穿透力里极强,他习惯于使用相对较少的弓和靠近马子的接触点,来创造结实,密度大的声音。这种声音近距离听可能会稍显刺耳,杂音偏多,但现场演奏,却非常具有震撼力和穿透力。令人吃惊的是,克莱斯勒很少练琴,或者说是用心和记忆而不是乐器来练琴。

我觉得如果用现代人追求技术完美的审美标准来看,克莱斯勒这种不练琴的,带有随意性的演奏状态就显得粗糙不够精细了,但反过来说,却赋予了艺术随性张扬,顺手拈来的洒脱和帅气。

埃尔曼是一位犹太血统的俄裔美国小提琴家,他是那么的受人尊敬,爱戴和崇拜,这与他他身上独具的浪漫主义个性和迷人的气质,音乐的真挚纯美,音色的丰韵迷人是分不开的。他的琴声总是能够直接穿透你的心灵,打动你心里那根最敏感的神经。

有一种声音叫埃尔曼之声,可以称得上是小提琴界的世界之声。丰润,宽厚,甜美和充满磁性的琴声,与他的平稳柔顺,极具控制力的右手运弓技巧是分不开的。他特别讲究对弓子不同部位的重量和使用的分配,弓毛的倾斜度,接触点还有弓速无不考究细致。他的演奏总是是充满真情,朴实自然,你可以完全忘却技术层面的那种充满竞技的炫耀,忘掉那种矫揉造作,夸张不自然的刻意的音乐表现。

同时埃尔曼有一套如何控制左手手指压力,左右手的相互制约与配合的科学的理论,并且提倡通过音阶的练习来保持左手的灵活性,准确性。他的这些方法对于当今的小提琴技巧训练有着举足轻重,长久深远的影响。

埃尔曼曲目量是惊人的,他曾经在卡内基音乐厅连续开了五场音乐会,曲目囊括了十五首小提琴协奏曲。这种前无古人的壮举,在世界范围内引起了巨大反响。

对于乐曲的领悟,埃尔曼总是给予更多的逻辑性思维,哲学内涵的思考,音乐处理详略得当,结构合理,换句话说就是很耐听。

个人认为,在当今以第一感官冲击力,炫美华丽为审美标准下,也许埃尔曼的演奏略显平淡,不够精彩,但他的音乐更加持久耐听,经得起推敲与研究,使人回味无穷。

海菲兹的鼎鼎大名轰雷贯耳,无人不知,无人不晓。可以称得上20世纪的小提琴之王。三岁学琴,七岁开独奏会的他,可以说是名副其实的神童。如果说克莱斯勒开辟了小提琴演奏新风格,新领域,而把它推向高峰,登峰造极的人就是海菲兹。他的技巧无所不包,无与伦比。

单从技术层面来说,他是最精湛完美的小提琴大师,无论演奏任何高难度的长篇幅的乐曲,都给人感觉顺手拈来,潇洒自如,没有任何的负担和束缚。他总是喜欢用比正常速度快的节奏来演奏乐曲,很多乐句和技法的处理都是独创性的,非常规的。弓法和指法独树一帜,绝不循规蹈矩,这使他的音乐充满了无穷的魔力和征服力。

海菲兹的左手迅速灵敏,准确清晰。这与他先天良好的机能和后天艰苦的训练是分不开的。和埃尔曼一样,他非常注重单音和双音音阶的训练,往往花出一半甚至更多的时间在音阶上面。而这套训练方法已经演变成了高度完善的科学技术理论,成为了当今主流的,被广泛认可的训练体系。海菲兹的揉音快速热情,连贯妩媚,随时根据乐曲的性格调整色彩和方式,变化多段。既可以委婉抒情,又可以激情澎湃。海菲兹对滑音也是情有独钟,采用的频率也很高,并且经常变换指法来适应和创造滑音,如果拿他的滑音和克莱斯勒,伊萨伊比较,他的滑音则赋予更多的幻想色彩,更多的天马行空,强烈的表现力和张力。

海菲兹的右手在今天的评判标准来看,是非常规的。右手手腕前倾,手指聚拢,有点像鸡爪,手臂抬得很高,略显僵硬。这种来源于老俄罗斯学派的,存在争议的右手姿势,却被海菲兹运用的淋漓尽致。他对右手肌肉合理的控制,每个手指重量科学的分配,使他的声音色彩变化多端,情感对比反差强烈,并且琴声洪亮华丽,穿透力极强。

海菲兹持琴很高,并更多的指向左方,头也抬得很高,眼睛直视指板。他的身体几乎保持静止,就像一个雕塑一样,威严傲气,冷峻挺拔。

我觉得当代的小提琴演奏家愿意加入更多的肢体语言,更多的身体各个部位的协助,认为这样可以增加音乐性和流动性,有利于让僵持的肌肉和心态得以调整和放松,并且有助于缓解临场演奏的紧张与不适。而海菲兹却主张减去一切多余的力,减去一切潜在干扰演奏的动作因素,静中有动,动中有静,来达到更高层次的,更高效的演奏。这两种观念就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了。

米尔斯坦是与埃尔曼,海菲兹并驾齐驱的小提琴大师,也是俄裔美国小提琴家。他与海菲兹是师兄弟,都拜于著名小提琴教育家奥尔门下。高雅严谨,个性鲜明,是米尔斯坦的演奏风格。他的演奏总是感性与理性并存,热情与冷静相伴的。有一种说不出的,非常吸引人的魅力。在他的演奏中,总是不断的给人意想不到的惊喜和源源不断的用之不竭的创造力和能量。

也许是先后跟随三位不同流派老师学琴的缘故,米尔斯坦不喜欢刻意的划分学派,他认为艺术本身就应该是求同存异的,没有必要刻意的划分明确的界限,而且应该相互融合相互借鉴。因为有这样的观点,他的演奏可以说是及众家所长于一身,把各路风格特长巧妙地融为一体,并形成一种新的,独树一帜的演奏风格。

米尔斯坦爱好广泛,博学多才,在其他领域丰富的知识经验,是他的音乐表现内容更加的丰富,更加的接地气。同时他又是一位全面的演奏家,涉及的曲目作品极为广泛。并总是喜欢演奏高难度的,大篇章的协奏曲。

在技巧方面,米尔斯坦的左手是完全可以和海菲兹相匹敌的,流畅快速准确的运指,以及对各种双音和弦,拨奏泛音超强的控制能力,总是让人惊叹不已。这一点在他自己改变创造的帕格尼尼偶记里体现的淋漓尽致。另外,伸张指的高效运用,减少了繁琐的换把次数,从而提高了音准的准确性,同时改善了不可避免的换把痕迹。

米尔斯坦的右手宽广平稳,弓速敏捷干净,因为习惯于运用大臂运动来带领弓子,所以他的声音和谐纯正,洪亮饱满。非常适合拉和弦和双音。这一点在他演奏的巴赫的恰空里面,得到了良好的印证。而这个版本一直都是我最喜欢的恰空版本。

我感觉喜欢把各种风格流派融会贯通,巧妙结合的米尔斯坦,必然在诠释不同作品原汁原味方面上,拿捏的不那么准确到位,但这也代表了世界不同民族不同音乐文化,相互吸引,相互借鉴,相互融合的大势所趋。

大卫奥伊色特拉赫这颗超级巨星的光芒贯穿着整个二十世纪,从小到大获过的奖项数不胜数,包括小提琴最大最权威的比赛,伊丽莎白国际小提琴比赛的冠军。他是前苏联人民的骄傲,获得了至高无上的“列宁勋章”和最高荣誉“苏联人民演员”的称号。他的演出在世界各地引起轰动,甚至在日本和美国掀起了大卫奥伊斯特拉赫的狂潮,灌制的唱片数不胜数。

他的音乐是光明高尚的,博大精深的,总是给人感觉用宽广包容乐观的胸怀容纳一切喜怒哀乐,悲欢离合。这种情操是很高贵,很稀有,很难得的,它不断的受人们追捧,也不断的给人带来感恩和希望。他的演奏极赋有逻辑性和歌唱性,对乐曲架构的统筹安排合理得当,并且气势宏大,感情豪迈,并具有哲学层面的思考和感悟。

他的揉弦快慢适中,松弛温暖,连续性和歌唱性极强。总是给人温暖幸福,饱满热情的感觉。他喜欢用很多的弓毛,迅捷的弓速,接触点相对远离马子,并结合较轻的压力,创造干净透明,纯净共鸣,银铃般的的声音。这种声音与海菲兹或克莱斯勒的密度大,压力大,穿透力强,接触点靠近马子,金属磁性的声音形成鲜明的对比。

另外他有极好的音准感觉,我认为可能是目前为止音准最好的小提琴家。这一点尤其在双音,和弦,以及快速琶音经过句时,体现的最为明显。音在最准的时候,会体现的非常通透空灵,特别是再结合上他的特有的干净透明的音色,真的是一种莫大的享受。

奥伊斯特拉赫的演奏往往不是以快取胜,而是以质取胜。讲究每个音拉的很满,很充分,清清楚楚的送到你的耳朵里去,所以他演奏任何的高难度曲目,都给人以从容淡定,轻松冷静的感觉。

很多人喜欢拿奥伊斯特拉赫和海菲兹风格特征进行比较,而对于我来讲,前者是温暖宽阔,包容感人,你会被他莫名的感动软化,而后者则是冷峻辉煌,狂风暴雨,你会为之心跳加速,血脉膨胀,前者是软征服,后者是硬征服。这中差别无疑是由他们不同的性格特征和迥异的艺术追求决定的。

个人觉得奥伊斯特拉赫特有的宏伟宽阔的气质,他在拉一些小品,特别是带有民俗风格的乐曲中,显得不那么接地气,没有反映出那些地道的,世俗的,带有地方特色韵味的艺术特征,听起来过于程式化,理想化了,不过世界上不可能有一位演奏家是无所不能,完美无瑕的。■

胡莘华,深圳交响乐团副首席。

猜你喜欢
米尔斯小提琴家滑音
提琴被调包了
声乐演唱中的“滑音”技术探讨
名家名作(2019年8期)2019-07-10 00:16:57
民族声乐演唱中“滑音”的技术与应用
北方音乐(2018年18期)2018-11-30 00:41:26
《淘气二人组》(二)
儿童时代(2018年2期)2018-10-26 07:13:54
淘气二人组
儿童时代(2018年5期)2018-10-22 09:43:44
二胡独奏曲《姑苏春晓》中滑音的运用研究(下)
丝路艺术(2018年5期)2018-10-09 00:47:34
板胡演奏垫指滑音技术探微
北方音乐(2018年9期)2018-05-14 08:59:20
生命的最强音
农业知识(2018年40期)2018-01-17 10:32:02
5%的水下奇迹
身随乐动 心驰神往
江苏教育(2014年15期)2014-09-09 01:29: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