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金融体系迎来“中国式改造”

2016-02-04 12:53
新传奇 2016年3期
关键词:美欧金融体系货币



国际金融体系迎来“中国式改造”

迫于无奈,逼出来的“中国式改造”

2015年的国际金融体系改革进展不小。上半年吸引了世界舆论眼球的大事是亚投行的戏剧性发展,而下半年则是人民币成功进入IMF(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特别提款权篮子。其实,除了这两件大事之外,还有一系列其它多边金融机构的设立和跨国经济政策倡议的提出,比如亚投行、丝路基金、新发展(金砖)银行、金砖储备库、以及“一带一路”倡议等,也在低调但坚定地改造着国际金融俱乐部的基本构造和运行方式。

很大程度上,对国际金融俱乐部的“中国式改造”是被迫无奈之举,而非中国处心积虑的长期战略部署。

始于上世纪40年代,并于70年代发生重大修正的布雷顿森林体系,划定了当今世界的货币金融规则。这个体系最重要的特征包括:美欧日的主权货币作为全球储备货币,这些无锚的货币相互之间汇率自由浮动,对国际经贸失衡与发展失衡的调整通过IMF、世行、亚行等机构进行。

在过去的几十年里,美欧日及其掌控的这几家国际金融机构在稳定全球金融市场、帮助贫困国家发展等方面投入了不少人力物力,也做出了不少理论和政策探索。然而考察其实际效果,这些努力差强人意。引来世人最多批评和争议的,不仅仅是美欧日和它们的机构在发展中国家面前所展现的傲慢与偏见,更有其政策主张的低效和虚伪。

以IMF为例,当拉美和东亚国家在上世纪80年代初、90年代末发生金融危机的时候,它们给出的政策建议是紧缩与结构调整。从IMF获得美元信贷是有条件的,如果受援国不顺从其政策建议就得不到贷款。其结果是这些国家的经济不得不接受痛苦的企业破产、放开管制、货币贬值,多少年的发展成果一夜抹平,众多资产被国际资本廉价收购。但是,当美欧日自己面临金融危机和经济衰退的时候,IMF的主人们吃的却是完全另一种药:更多货币、更多信贷、财政扩张,以尽快减缓消除本国企业和民众的痛苦,却让持有美欧日货币和债权的外国人埋单。

在发展金融领域,各家多边机构和捐赠国动辄号称提供了多少亿美元的支持,但是如果扣除掉中国的减贫成就,全球发展减贫的努力成效为负值,数十年来生活在贫困线下的人口总数不是减少了而是增加了。而中国这个异类的成功者所走的道路,在很多重要方面恰恰同西方大国和国际多边组织所兜售的那套发展路径相左。

全球金融危机发生后,中印等新兴大国在经济崛起之际,乐意为国际社会承担更多责任,提供更多公共产品,但即便是非常温和的IMF份额调整方案(2010年版)却在美国国会被长期搁置。不仅如此,2011年之后,美国政府试图推动的TPP和TTIP等地区一体化议程,带有明显的针对中国等新兴大国的大战略意图,试图中国等新兴大国排除在新的全球经济规则之外。

也正是在2008年金融危机之后的数年间,包括中国在内的广大发展中国家痛切地意识到这个国际货币金融体系的不公平、不稳定和不可持续性,更意识到这个体系规则的既得利益者并不会主动削弱已经到手的利益和特权。在此背景之下,一贯谨言慎行的中国终于不得不提出自己对国际金融体系的改造蓝图。

借力打力,和风细雨般地循序渐进

上世纪70年代之前的中国曾认为必须打破这个不公平、不正义的世界资本主义体系。到了改革开放时代,多数知识分子对西方经济金融领域的话语、规则和理念真心崇拜、认真学习、努力接轨。而直至全球金融危机,人们才在心理上更加自信、更加平等地看待西方及其主导的国际货币金融体系。今天的中国有理有据地主张改造现有国际金融货币体系,并不打算推倒重来、另起炉灶,更没有摆出同原有主导者势不两立的对抗性姿态。中国所要求的,不过是在原有的权利结构中逐步获得同自身的规模、能力和贡献相称的份额。

从改造策略上看,中国首先是做和气、大气的动员说服工作。毛泽东有句名言“革命不是请客吃饭”,但是今天,改造现有国际政治经济体系的工作方式主要是“请客吃饭”。以亚投行为例,在邀请各国共襄盛举的同时,中国表态自己将为该机构的资本金兜底,从而确保能够成功设立。正是冲着中国的巨大资金实力和良好国际信用,五十多个国家纷纷表态积极参与。

在美元升值、大宗商品熊市的背景下,多个金砖国家的经济金融已经进入了准危机状态。在这样的时刻同这样一批国家搞金融和货币合作,不但容易被占便宜,而且还可能出力不讨好。但是,中国也在金砖合作中展现了充分的气量和耐心,支持这种气量和耐心的,是中国改造全球货币金融体系的全局眼光和高远志向。

第二个策略是分而治之,借力打力。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对欧经济外交的工作技巧和时机掌握。对于经济仍陷泥淖的欧洲各国而言,中国和亚洲市场所提供的机会此时显得弥足珍贵。利用它们分一杯羹的急切心情和相互之间的竞争心态,中国大摆筵席,分别邀请它们入席。而欧洲客人的突然到来又反过来坚定了几个犹豫观望中的国家的信心,韩国最终下决心置美日的压力于不顾而加入便是明证。亚投行的成功揭幕令奥巴马政府在国际上颜面大失,在美国国内也饱受批评。受此教训,当下半年中国为人民币加入特别提款权篮子而与各方沟通的时候,美国政府不敢再采取对抗性的态度,而是做了顺水人情。借英国之力拉欧洲,借欧洲之力拒美日,借亚投行之势推人民币入篮,可谓一气呵成。

第三个策略是两手对冲,双管齐下。一方面是开创自己主导的新机构、新平台;另一方面又继续在老机构中争取更大话语权,两者相得益彰。既要动员发展中国家的支持,又同老阵营中的相对弱势者(欧洲各国)结成权宜联盟,并且还继续维护同美国的经济政治关系,努力寻找和强化双边关系中的共同利益点(比如在气候议题和双边投资协定上)。这种做法可谓“一颗红心两手准备”,稳扎稳打,步步为营。

可见,中国在改造国际金融货币体系的过程中,充分利用了自身在过去30多年改革中形成的成功经验,渐进耐心而又积极稳妥地推进增量式改革。

猜你喜欢
美欧金融体系货币
本期导读
一国货币上的面孔能告诉我们什么?
德外长:美欧关系取决于如何对华
健全现代金融体系的适应性之“点论”
古代的货币
欧盟发布贸易统计,中欧贸易增长迅速,逼近美欧贸易
古代的货币
The Great Unbanked
完善我国农村金融体系的思考——农村金融机构化解金融风险、提高资产质量的对策思考
钱荒遇上货币空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