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杨军
运用知识审计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保护研究
——广西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保护研究系列(一)
文 / 杨军
非遗在生产性保护语境中属于一种知识资源。对非遗进行知识审计,能更好地了解非遗在生产性保护中的优势、劣势与存在的风险。非遗具有历史性、地域性、文化性等特征。运用知识审计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对策主要有:创新非遗档案管理,服务非遗审计工作;“资金”“政策”两手抓,助力非遗发展;建立专门的传承教育机构;强化旅游宣传工作,扩大非遗旅游市场;加强艺术涵化,提升经济价值;构建非遗知识审计方案。
审计;档案;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炮龙节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人类社会自古以来在生产生活中形成的,以文化形式表现的,具有地域性、民族性的智慧结晶,凝结着人类的知识、经验及灵感。近年来,我国对非遗保护工作越来越重视。实践中,一些非遗项目的保护工作因封闭式保护程度太高而失去生命力,或是过于注重其市场价值导致非遗保护失去本真。这些问题虽然不能说生产性保护是错误的,但是提醒我们:必须注意把握好利用非遗进行生产性保护的尺度。知识审计对非遗传承与保护中的各环节都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
非遗档案是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活动中记录下来的各类材料,但记录形式多样,如记录非遗相关视频、音频、文献都属于非遗档案,而非遗活动创造出来的实物也属于非遗档案。对于非遗知识审计而言,非遗档案能够让知识审计工作者更深入地了解非遗的特点及其变迁,并对非遗本身的独特性、活态性、民族性与地域性等特点有更直观的认识。因此,做好非遗档案管理,对非遗知识审计而言具有重要意义,甚至可以说在某种程度上满足了非遗知识审计的内容需求。
地域性。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于2003年10月通过的《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进一步明确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概念。非物质文化遗产可通过实践、表演、表现形式、知识体系、技能、工具、工艺品、文化场所等多种形式来存在。而与民俗活动、表演艺术、民间技艺等相关的器具、实物都会因为该民族与地区而打上深刻的烙印,具有鲜明的地域性特征,是某一地区传统文化的具体体现。
多样性。非物质文化遗产在项目、活动与载体方面具有多样性。非遗档案是用来收集、记录、整理非遗内容的载体。伴随科技水平的不断提高,用于非遗项目普查的方式也越来越多样化。因此,相应的档案载体形式也日趋多样,从最初文字记录的纸质形式,发展成音频、数字化媒体记录形式。有的单位还制作成胶片、磁盘、光盘等载体进行保存,或是通过实物档案来记录保存。档案载体的多样性使非遗档案管理更加完善、安全。[1]
发展性。非遗项目的提出、普查、申遗、保护、管理等过程都处于不断发展中,是发展性的具体表现。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依附于民族民俗文化中的,是通过民间活动、手工艺品、技能等形式体现出来的。这是非遗活态性的另一具体表现形式。鉴于此,非遗档案一般也会采用发展的形式来进行管理,使非遗在发展之中保持原有的文化特点。
整体性。整体性强是非遗档案最为显著的特点。这源于非遗项目本身的特征。非遗项目主要是通过某种独立的技术或现象为主体,例如民间技艺、民俗活动,以技艺或活动,与这两个项目相关的一系列信息材料。它是记录与反映这个非遗项目发展历史的文化成果,是收集整理而成的一个文件整体。非遗档案的编制主要包括非遗项目提出、普查、申遗、审批、保护计划制定与实行等过程。这些环节紧密相扣,从而组成了非遗项目整体。
非遗知识审计活动需要非遗档案作为信息支撑。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建立的根本目的是加强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具有较大的社会价值与历史价值。它通过文字、图像、视频、语音等方式来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收集汇总,并编制成多种传承载体,从而实现传承与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目的。档案部门是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主体,担负传承与保护非遗的重任。在实际工作中,档案部门要充分发挥各种资源的优势,结合非遗发展情况与部门实际来促进非遗保护工作的有序、健康开展。例如,非遗发展历史的审计,需要了解涉及非遗档案中的历史文献乃至各个时期的非遗实物;需要了解非遗传承的自然环境、社会环境进行审计,需要对非遗档案中不同时期非遗所在地的人文环境、自然环境记录材料;对非遗的市场价值进行审计,就需要了解非遗项目是否曾给当地人乃至所有人带来无可替代的文化体验。而这些信息也要从非遗档案当中寻找。
档案部门的职责就是充分利用好非遗档案实现非遗传承。只有借助档案管理设施与档案保护设备来更好、更完整地留存非遗信息,同时运用更灵活的档案使用策略,才能使各项资源得到充分合理的利用。非遗知识审计活动无疑就是非遗档案应用价值的重要体现。当然,无论是非遗知识审计还是非遗档案管理,其目的都是使非遗保护工作顺利、高效进行。基于此,档案部门要充分发挥自身在硬件设施与人才资源上的优势,主动配合非遗知识审计等一系列非遗保护活动。例如,江苏省档案馆将南京云锦、金线金箔、金陵刻经、秦淮灯会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使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了更好的保护。[2]只有在档案部门的信息支撑下,非遗知识审计工作才能对非遗项目的发展历程、历史中关于非遗项目的传说以及史书记载进行系统审计,从而摸准非遗项目的性质、特点,为后续的非遗市场价值审计、非遗生存环境审计(比对非遗在过去与当代的生存环境)提供宝贵的信息材料。
炮龙,是广西宾阳独有的传统手工制品,主要被用于当地农历正月十一的传统节庆“炮龙节”活动,是我国传统民族体育“舞龙”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又被称为“舞炮龙”,是地域特征鲜明、民族特色突出、制作极富特点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具有较强的代表性。因此,将宾阳炮龙制作作为非遗知识审计案例,具有较强的操作性。
宾阳是广西首府南宁市下辖县,地处广西中南,人口众多,是汉族、壮族、苗族等多民族杂居之地。宾阳县城三面环水,具有纵向数百里的宽广平原。典型的亚热带气候加上良好的地形条件,使得宾阳县成为竹制品生产极为发达的“竹编之乡”,而宾阳县炮龙制作的主要原料,正是质地好、加工难度较小、弹性良好的毛竹与木竹。
宾阳自古以来就是南疆出名的手工业名城,家族式作坊的经营模式是这里的主流商业文化。炮龙历来只供本地农历正月十一“炮龙节”使用。在20世纪30年代时,只有一条结构复杂但十分结实的白须青龙游街放炮。直解放前夕,它仍在炮龙节中可见。在“文化大革命”的冲击下,这一条炮龙早已不知所踪。改革开放后,随着宾阳县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炮龙节”的传统又逐渐兴起,炮龙制作活动也渐渐活跃。时至今日,“炮龙节”中在火光与鞭炮声中上下翻舞的炮龙,已经成为了广西地区家喻户晓的宾阳文化品牌。
每年的“炮龙节”前夕,宾阳县都有不青少壮劳力自发参与到炮龙制作中去,为炮龙制作艺人打下手,但真正掌握了全套技艺的炮龙手艺人却只剩下十多人。他们大多数集中在宾阳县芦圩镇的四个街区,仍然沿用家庭作坊式的制作方法。在组成炮龙的九个部件当中,最重要的龙头、龙身、龙帽、龙珠、龙灯都由这些手艺人亲手打磨、碳化、捆扎而成,而八音、火把、火铳、龙裤龙带等技术含量不高的部件则可以由学徒或热心志愿者负责制作。然而,由于炮龙制作工艺复杂、选料严格考究,每一条炮龙都需要短则半个月、长则一个月的制作周期。当今青年大多耐不住漫长、枯燥而严苛的炮龙制作过程,不愿意学习如何捆扎炮龙。而随着体力的下降,老师傅们对砍竹、切片、打磨等一系列重要工序也越来越感到力不从心。
据民间传说,“炮龙节”与炮龙制作一说最早出现在明末清初,起源于广东卢氏家族(今宾阳卢氏家族,炮龙制作大户)从老家广东水花门楼传到宾阳县,但在故地这一习俗于战乱中逐渐消失,反而由卢氏家族在宾阳发扬光大。[3]2另一说则提出“炮龙节”最早于北宋皇佑年间诞生于宾阳县本地,意在纪念汉族伐番将领狄青用智计击败壮族反宋领袖侬智高、成功夺下昆仑关天险的事迹。但这些说法都来自民间,无史料可考。根据1987年出版的《宾阳县志》记叙,“舞炮龙是芦圩镇群众特有的一种传统舞龙形式,始于何时,未能查考”[4]44。
通过上述审计活动,可以发现宾阳县炮龙制作处于良好的自然环境与人文环境之中。当地盛产用于制作炮龙的毛竹与刚竹。同时,宾阳县也具有悠久的炮龙制作历史,虽然因史料不足无法对炮龙制作技艺进行溯源,但也不难看出,当地炮龙制作的确有着悠久传统,形成了传承人聚集的技术集中状态。然而,宾阳县炮龙制作却也面临着传承人整体数量偏低、年龄结构偏大的问题。而且由于市场狭窄、大型加工设备价格过高等因素,宾阳县炮龙制作目前仍然沿用效率较低的家庭作坊模式,尚未形成现代化制作体系。
非物质文化遗产需要在发展中保持生命力,而手工类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更需要在不断的实践、制造过程中体现其蕴含的知识价值。因此,知识审计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而言,仅仅是一个最初的环节。在宾阳县炮龙制作这一非遗案例中,通过完善生产性保护、加强相关知识体系建设,从而充分激发宾阳县炮龙在旅游产业、文化输出中的市场价值,是实现非遗保护、充分利用非遗知识审计结果的重要途径。
非遗档案的有序管理有利于非遗审计工作的开展。这要求创新非遗档案分类,制定一套适合非遗审计的档案管理标准,逐步制度化、规范化;在制定标准时以“方便保管”为原则,既注重普遍性,又考虑特殊性,以满足不同区域非遗管理特点。针对非遗档案管理的特殊性,这要求强化队伍建设,丰富档案保存方式,并注重每类非遗个案的档案独立性;在管理机制上,要通过政府牵头促进多方合作;要健全非遗档案数据库,促进对非遗审计的数据规范互通;[5]各档案馆要加强联合,使分散的自建非遗数据库、档案馆建设的专门非遗数据库等成功实现整合。只有档案数据健全、管理科学,非遗审计才更具针对性,更有利于促进非遗的传承与保护。
对于手工工艺品类的非遗而言,由于所有的制作工序都是全手工制作的,所以要保证产品的质量,对作业人员的经验、技艺就有极高要求。而如果可以为作业人员配备一些现代化生产设备,那么产品的整体质量、产量都将得到显著提升。宾阳县虽然有“竹编之乡”的美誉,但当地常见的竹制品加工设备多用于微小型工艺品生产,炮龙制作仍然是纯人手制作。加上炮龙制作的经济收益并不高,所以市场上动辄7000元以上的破竹机、上万元的切竹机,都是传承人难以承受的,而造价数十万、能够一次性解决全县炮龙制作竹子碳化的高压锅炉更是他们可望不可及的。对此,当地政府一方面应该为传承人提供政策性的设备购置低息贷款与炮龙制作专项补助,在资金上为传承人提供有力支持,减轻传承人在购买设备时的顾虑与压力;另一方面,当地政府也应该及时察觉到当前宾阳县本地的炮龙产量之所以迟迟无法提高,根源在于市场范围比较狭窄、无法消化过多的产品,进而通过各种手段鼓励炮龙传承人“走出去”。事实上,当地炮龙传承人邹玉特早在1992年就开始向海南地区的手工业者传授经验,[6]可见当地传承人并不排斥、也不畏惧向外扩张发展。鉴于近年来舞龙文化开始逐渐在马来西亚、新加坡、日本、印度尼西亚等东盟国家兴起,宾阳县政府应该趁热打铁,在“东盟博览会”期间做好宾阳炮龙的营销宣传工作,用实际行动帮助宾阳炮龙“走出去”。
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包括历史文化、科学、美学等方面的知识内容,政府可利用非遗知识开展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通过教育来增强社会各界对非遗的认识,从而促进非遗保护工作的有效开展;可采用设立非遗研究所、非遗博物馆的形式来加大非遗保护的力度,从而实现非遗技艺的传承;可通过建立非遗研究所来对非遗技艺学习者进行教育,为非遗技艺培养更多传承者与接班人,为非遗技艺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人才保障;以建立非遗博物馆的方式来展览不同时期的非遗技艺工具、成品等。博物馆管理人员则应该耐心向参观者讲解这些文物的相关知识,使更多人了解非遗文化,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在此过程中,档案部门要结合实际,深入分析非遗档案中蕴含的文化寓意,从而更深入地开展非遗知识审计与档案管理工作,将其编制成更具社会价值与历史文化价值的书籍,甚至可以将其作为传承教育机构的教材使用,例如,《十大文艺集成志书》、《中国文化遗产大辞典》、《非物质文化遗产分布地图集》等,都是我国非遗档案编制方面的重要成果,也都具有较高的教育价值。
对于国内的非遗生产性保护而言,旅游产业是最佳选择。因为旅游产业能够在实现非遗传承目标之余,为当地带来更多经济收益。同时,非遗的本质就是一种具有历史价值的艺术品,能够通过融入旅游产业更好地实现传承目标。就宾阳炮龙制作而言,由于有炮龙的存在,当地旅游产业也得到了腾飞,仅2016年“炮龙节”期间,就为宾阳县创造了8500万元的旅游收入。[7]为进一步加快宾阳炮龙节发展,吸引更多人从事炮龙制作,政府部门还应该通过多样化的宣传手段,将目前仅局限于广西的炮龙品牌在全国打响,为宾阳县炮龙制作开拓更大的市场,提高相关从业者的收入水平。
艺术涵化,可理解为采用艺术品形式进行生产的过程。非遗是各民族在长期历史发展中形成的宝贵遗产,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利用非遗的这一价值将其制作成工艺品与纪念品等商品,使非遗以艺术品的形式得到保护与传承。非遗的艺术涵化能够满足买卖双方的利益需求,使非遗的经济价值得到体现与提升。
我们要加强对非遗档案的宣传教育,增强各族人民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认识与保护意识,使中华民族传统优秀文化得到不断的传承与发展。一方面,档案部门要充分发挥文化部门在社会中的影响力,双方共同开办文化艺术节、博览会等文化宣传活动,文化活动举办过程中注重层次性与多样性,突出重点,对极其珍贵的实物展品与档案资料进行重点介绍,使非物质文化遗产形象、生动、直观地展现在观众面前,使观众深刻感受到非遗文化的魅力,从而强化观众对非遗文化的认知;另一方面,档案部门还应积极与网络媒体进行交流合作,利用网络媒体的便捷性与开放性来扩大非遗的宣传,促进非遗保护与传承工作有序、正常开展。
科学设计审计内容和方法。首先,我们要对非遗发展情况进行审计。主要审计内容为非遗是否具备市场经济价值、其所在地是否还能为其生存发展提供必要的资源及条件、当地人对非遗的看法等。针对这一审计内容,应通过问卷调查,结合当地政府部门统计数据等方式来进行审计。其次,我们要对非遗的技艺传承群体进行审计。主要审计内容为目前非遗传承人数量、掌握技能程度等。针对这一审计内容,除了通过田野调查、访谈的方式外,也应通过研究博物中的视频、音频、文献等材料,得出一个较为客观的审计结果。再次,我们要对非遗的历史沿革进行审计。主要审计内容为非遗的渊源、近代的发展等。该项审计内容比较依赖博物机构内的非遗档案材料,如当地的地方志、民间非遗记述等,需要有大量文献作为审计支撑。
提升非遗知识审计团队工匠精神。非遗知识审计与其它类型审计的不同在于,它在要求审计人员不仅具备良好的审计知识,而且具备良好的传统文化知识及敏锐的洞察力,能够准确判断出非遗目前的发展境况及其存在的市场价值。为此,档案部门应该邀请当地文化部门的工作人员加入,重点打造非遗知识审计团队工精神,理顺非遗的发展及其变迁。当地博物中非遗档案管工作人员是非遗知识审计团队中的重要成员,当地文化精英与非遗档案管理者是非遗知识审计团队的骨干。为保证知识审计的深入性、科学性,有关的专家学者、传统手工艺人及文化产业从业者也应加入该团队,通过审计提升非遗保护的有效性和市场价值。政府要在非遗审计团队组建及工匠精神提升中起牵头作用。
[1]杨军.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探究[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6,(1).
[2]刘泱.“四大非遗”走进江苏档案馆[EB/OL]. http://www.js.xinhuanet.com/zhuanlan/2006-09/12/content_8019602.htm.
[3]广西卢氏族理事会.广西卢氏族谱:第一册[M].广西卢氏族理事会,1991.
[4]宾阳县志[M].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1987.
[5]何屹.非遗档案特点及创新管理[J].兰台世界,2015,(3).
[6]黄日强.记炮龙文化传承人邹玉特[EB/OL].http://news.by8.cn/shzx/20130224/1797.html.
[7]张敏,梁洁.炮龙节期间我县旅游消费总收入0.85亿元[EB/OL]. http://www.bytv.cc/show-113-4558-1.html.
G122;G273.3;F239.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9652(2016)06-0018-04
本文系2016年广西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研究立项重点项目“‘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与广西高职院校学生工匠精神培育研究”(GXGZJG2016A100)的阶段性成果。
(责任编辑:虞志坚)
杨军(1980-),男,河南遂平人,广西师范学院学报编辑部副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