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祎哲 张俊强 龚 酉
1.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北京 100000;2.云南大学,云南 昆明 650091;3.湖南师范大学,湖南 长沙 410000
农村社区经济发展模式浅析
——以豫南地区为例
吴祎哲1*张俊强2*龚酉3*1
1.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北京100000;2.云南大学,云南昆明650091;3.湖南师范大学,湖南长沙410000
摘要:农村社区是一个永恒的话题,农村社区的发展是时代的呼声,是关系到新农村建设和城市化发展的重要议题。本篇论文将豫南某地区农村经济发展的几种现象给予描述,试图去展现农村经济、社会全貌的一角,提高人们对农村社会现状的认知。
关键词:农村经济;市场机制;新农村建设
386199是农村社会的一个特色,放眼现在的农村社区,留守妇女、儿童、老人成为了农村社区长期生活的主力军,同时在豫南地区z市农村人口进城居住的比例逐年在增长,上述两种现象一方是农村弱势群体成为农村衰败的集中表现;一方是农村居民通过辛勤劳动实现自己的进城梦。打工村、机械村、养殖村、务农村、个体户乡镇是这一地区农村社区的一个现实写照。从微观来讲,在农村社会,科层制度对于农村经济的控制极其微弱,科层制度已经失去了计划经济时代的统筹管理的职能。在初次分配中,科层制度对于农村经济自身的发展作用明显低于其在城市经济发展中所起到的作用,这主要是为了说明在农村社区的日常经济发展中科层制度的作用已经不是主要作用,现在的科层已经没有了计划经济年代那样的统筹管理作用。市场机制在农村经济发展过程中起的作用不言而喻。
下面就集中介绍一下几种不同的农村发展路径,从这些路径出发去思考农村经济与社会流动。打工村、机械村、养殖村、务农村、个体户乡镇是Z地区农村社区的不同类型,这几种类型集中反映出了农村经济不同的发展道路,同时也得以用不同的视角审视不同发展路径对农村社区的不同影响。
打工是一个时代的代名词,也是一个时代的缩影。打工的热潮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而不断消减,打工这种趋势在Z地区已没有了之前的热度,现在已很难再看见一家几口、一村几户集体出动的场面,前些年经常在农村传着这样的话语,如:老李家出去打工几年把老家的房子盖起来了,老吴家在外打拼几年现在日子更加红火了等等。这些话语从侧面反映出前些年农村人外出务工对农村社区带来的影响,同时由于人们对于外界的感知产生了很多想法,这些想法体现在现实生活中叫做转型。现在典型的打工村转型为不同类型的农村社区,这些社区包括农机村、升级版打工村、养殖村。农机村和养殖村无疑是前几年农民积蓄的一种体现。升级版打工村指的是由于外出较早,原有的外出人员已基本脱离原有工厂式的工作形式,转而转变为大中城市的个体小商户,更有优秀者成为了某种商品的经销商,这是早期打工村在Z地区的现实改变。打工村的发展和转型在一定程度上发映出农民早期资本积累的形式以及用处,留在城市里的农民有一部分脱离了村庄里的耕地,这从侧面也反映出外出务工的收入比起耕地的收入更为丰厚,这一部分人也是农村居民城市化的主要动力,同时这些剩余的耕地为留在村庄里的亲朋带来了额外的收入来源,这些额外的收入来源是农村吸引人口留守最具吸引力的方面,这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农村经济和农村结构的整合。
机械村是近五至七年间Z地区R县最为典型的发展结构。主要表现在:一方面是机械村的发展情况。Z地区L镇所买的农机是日本生产的久保田(小而精)——收割水稻和小麦的机器,Z地区R镇主要买的是货车——长途运输车。下面主要介绍L镇机械村的情况,这种机械在七、八年前开始出现在这一区域,机械的成本价格在25万左右,起初主要有几家有资金的户主购买这种机械,盈利额每年在17-30万之间不等,也就是说经营车辆一年左右就可以见到利润。就拿挣的最少的17万来说,第一年回来把车折算成二手车价格加上盈利额之和大于成本的价格,这种高额的利润懂行的人都知道是辛苦钱,农民朋友最乐意的就是踏实为自己挣钱,经营此种机械在方圆之间通过邻里、亲朋网络相互流传,这种流传带动了一波购置机器的热潮,这种热潮在本地转化成一种季节性的职业,外出收割早稻、中稻、晚稻加总的时间大约需要7个月,部分农户主要的经济来源集中在这段时间。通过这几年的积累部分农民在城里买了房子,部分居民购置了汽车。这种现象的出现是农民经营的多元化反映,使得市场化的整合得到良性的发展,个人单干和土地集体经营得到很好的融合,经营机械的人家和在村经营农田的农户得到了共赢,极大的提高了农村自身结构的良性发展。
养殖村也是这一地区的特色,这里是食用菌类的养殖。食用菌养殖在这一地区已经有很多年的历史,这类行业的经营既可以合作经营又可以个体经营,合作经营可以带来很多的规模效应,个体经营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根据自家其他经济活动的任务自行决定饲养规模,无论是集体经营还是个体经营都可以做到农田和养殖兼顾。这是一项经营农田之外很好的副业。这种副业解决了农民闲暇之余的时间,同时也能积攒一部分收入,副业的收入基本上和农田收入大致相当。这极大的促进了当地经济的发展。这类村庄给予的启示是:经营副业,利用农忙之余的闲暇发展自身经济。副业的经营可以弥补农民收入来源单一化的特点,把农民渴望辛勤劳动的愿望与自身财富积累联系在一起也是促进农村自身发展的一种很好的思维。
村落经济的发展始终是新农村建设以及城市化发展的重要一环,通过现实的理论研究同时加上深入农村社区内部的调查,是发掘符合时代、符合农村社区发展规律的重要举措。本文从经济发展的一个横切面对农村经济做出一定的探讨,希望能为读者带来不同的视角。
[参考文献]
[1]费孝通.乡土中国[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
[2]阎海军.崖边报告[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5.
[3]刘豪兴.农村社会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4.
[4]陆学艺.当代中国社会流动[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
[5]应星,渠敬东,周飞舟.中国社会学文选[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5.
[6]渠敬东.项目制:一种新的国家治理体制[J].中国社会科学,2012.5.
[7]欧阳静.论基层运动型治理——兼与周雪光等商榷[J].开放时代,2014.6.
*作者简介:吴祎哲,河南汝南人,首都经济贸易大学,研究生;张俊强,河南扶沟人,云南大学,研究生;龚酉,湖南岳阳人,湖南师范大学,研究生。
中图分类号:F3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0049-(2016)09-0092-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