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给亲人打电话
90后女孩阿忆在网上售卖课程:父母如何与成年儿女打电话。我疑惑道:“给亲人打电话本是发乎本能,还需学习?”
阿忆解释说,在我们周围,因为缺乏沟通技巧而渐生隔阂的亲人不在少数。像空巢老人,对成年儿女只会追问三个话题:1.你什么时候才会回家吃饭?2.你什么时候才会带着男(女)朋友或者宝宝回家吃饭?3.我的病痛又犯了,这回要不要去看医生?我最怕一个人去医院!提及这三个话题,父母的语气由幽怨到急切,由失望到感伤,而电话那头的儿女,虽然听出父母的孤独与怅然,却常常在这种接近指责的语境下生出叛逆之心。
与此同时,儿女主动给父母打电话时,子女也常常离不开三个问题:1.叫你去看病你却偏熬着,难道非要熬事出来后悔?2.劝你做菜少放油盐糖,为什么不听,三高就是这样上身的!3.叫你不要理睬保健品推销员,你偏要把他们当亲人,一个外人的嘘寒问暖你当真?当儿女居高临下的教导,当关切变成鄙夷,牵挂变成干预,自己无法贴身照料的愧疚变成对父母独立生活能力的质疑,电话马上布满火药味。最后,不是父母气冲冲挂掉儿女的电话,就是儿女举双手投降:“我马上要去开会,下次再谈。”阿忆在朋友圈中做过调查:90后接到父母电话,回应超过3分钟的只占1/4;80后能跟父母心平气和谈5分钟的不超过3成。我们常常自以为付出关爱,却结结实实踩了对方的痛脚。
父母与子女之间的共鸣常常欲速则不达,一味地想把对方塑造成“我期待的”,冲突就会发生。亲情电话也应该“功夫在言外”,比如,父母可以跟孩子聊一聊老年大学摄影班的趣事、最新的广场舞编排以及欧洲行、农家游的收获;儿女可以与父母聊一聊多肉植物的栽培、第一次夜跑、刚刚换上了怎样的窗帘等。
总之,要分享而非干预,注意客观幽默地陈述和建议,而不是情绪化的指责,我们才有机会打好一个给亲人的电话。这并不容易,可也并不很难。它需要的仅是一点换位思考的态度,一点推己及人的耐心。
(《生命时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