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媛媛
(红河学院音乐学院,云南 蒙自 661199)
红河州彝族弓弦乐器的保护与传承研究*
——以彝族三胡为例
赵媛媛
(红河学院音乐学院,云南 蒙自 661199)
红河州彝族弓弦乐器三胡传承了彝族人民渊源远古的优秀传统,其个性鲜明,呈现了彝族人丰富多彩的文化生活。它不仅是我国传统民族音乐中十分珍贵的财富,而且还蕴含着红河州彝族百姓的无穷智慧和民族精神。三胡在继承和发扬红河州彝族民间传统文化方面做出了无可估量的贡献。
红河州;彝族;三胡;传承;保护
红河州彝族三胡是一种琴身较大而且音色优雅浑厚的彝族民间特有的弓弦乐器。彝族分为“撒尼”与“阿细”,他们对三胡的称呼并不统一,阿细人叫“嘿胡”,而撒尼人则称之为“嘞胡”,多出现于云南弥勒、泸西、文山等地。三胡之所以被称之为“三胡”,是因为其独特的三根弦而得名。彝族人民充分运用高超的智慧与超强的动手能力,利用竹筒或者木料自制自用。近年来,由于种种原因,彝族三胡逐渐淡出了人类的视线,保护与传承迫在眉睫。
彝族三胡是奚琴类型的拉弦民族乐器。[1]从清朝时期开始随着国家对民族的统一,经过巩固和发展,民族与民族之间的文化礼仪得到交流和相互学习,使拉弦乐器的种类更加丰富。中国著名的音乐历史学家杨荫浏老师在《中国古代音乐史稿》中提到:“到了清代,除了原有的二弦的胡琴或者二胡之外,又出了四弦的四胡、专用于伴奏京剧的京胡等,少数民族地区也出现了不少的拉弦乐器,如西南阿细族的三弦胡琴。”[2]这种三胡产生于晚清时期,是汉族在二胡的基础上改进而成的。
三胡在七十年代初至七十年代末经历一定的变革。七十年代的三胡,造型简朴优雅,三个螺母在琴杆上部,琴头为鹤脖形弯曲。杆是前平后圆,增加了琴的强度,方便演奏,手感甚好。琴筒形状为扁的八方形,而后蒙上蟒蛇皮。三条琴弦在千斤和弦码上呈方形排列。它的优点是既二胡的音色,又有中胡音色,既能演奏动听的单音,又能演奏迷人的和弦。
八十年代初,出现了双筒三胡,它分为内外两个琴筒,内筒形状为八方形,后口装上音窗,开一堆音孔。外筒后口是正八方形,而前口则为扁八方形。琴码分为外码和内码。三条弦定音为(g、d1、a1)音,外筒定为g弦,内筒定为(d1、a1),拉奏用双毛弓。这种三胡可以拉奏二胡的所有特色旋律,其音色更加具有表现力。
在北京中国艺术研究院音乐研究所的中国乐器博物馆里珍藏着两支阿细和撒尼民间的小三胡。其中一支其制作材质为椿木,工艺为旋制而成,筒长21CM、直径10CM、壁厚0.8CM,筒前口蒙的不是蟒蛇皮,而是羊皮,后端敞开口。琴杆材质为凤尾竹制成,全长78.2CM、直径2.2CM。琴头平且无装饰,弦轴用枫树木料制作,轴长19.5CM,轴柄为六方形锥状体。中部是丝弦千斤,下端放入琴筒。皮面中央放置桥形琴马,拉三条丝弦。以马尾为弓毛,弓毛松紧度可以调节。该琴为1958年制做。
彝族三胡反映出彝族人民的伟大智慧和文化底蕴。在彝族习俗中,到重大节日,彝族男子往往都要拉奏三胡,或独奏或合奏。彝族小伙边拉边跳,音乐十分具有野性感染力,在彝族人悲伤和快乐的时候拉响三胡,都能让他们释放和表达出心中情感。恋爱的时拉三胡,表达对女子的仰慕和喜欢;做完农活后拉三胡,表达对劳动的热爱。由此可见它是彝族人不可缺少的乐器,三胡在彝族的现实生活中发挥无以伦比的作用。
每年的农历六月二十四日是彝族传统的节日——火把节,彝族青年男女聚集在宽阔的草地上或树林中,帅气的男子拉起三胡边拉边跳、弹响三弦,动人的女子则听着音乐翩翩起舞,这就是名满全国的《阿细跳月》。舞步刚健有力,旋律优美,节奏明快,充满着活力。三胡音量较大,富有细腻而深刻的表现力,是阿细人和撒尼人酷爱的乐器。彝族老人常在夜晚拉奏三胡回首往事,用其来表达自己对人生的感慨;年轻彝族小伙晚上去和姑娘相会时,带上三胡,用美妙的琴声表达自己爱慕之情。[3]
彝族演奏者在演奏三胡时,左手握在千斤处的琴杆上,拇指轻轻勾住细绳,而后将琴筒放置于身体左侧的腰间,用左手无名指、中指、食指和小指按琴弦。右手轻握弓放于于一、二弦与二、三弦间尽情拉奏,无论拉奏外弦或里弦,中弦都必须同时发音,从而形成自然完美的和音。三胡的演奏因演奏者的不同而异,阿细用的“嘞胡”,定弦为(g、c1、c),外弦则比中玄低八度,里弦的音色居中;撒尼用的“哩胡”,定弦由里至外为(g、c、c1),中弦比外弦低八度,里弦的音色居中。音域则为一个半八度。所以音色柔美浑厚,优雅动听,定为中音乐器。因为三胡的琴弓制作短小,弓法上大多使用轻巧的分弓拉奏,左手指法特点为滑奏,多用泛音和装饰音之类的技法。[4]演奏旋律变化多端,音效丰富而优雅,实为民族乐器之瑰宝。彝族地区广泛用于独奏合奏或民间歌舞的伴奏。
与其他民族一样,红河彝族的民间信仰及生活方式因社会的不断变化而渐渐淡出。三胡的演奏方式也由最初的表现个人情怀转变为舞台艺术。现代三胡的存续和发展遇到前所未有的危机。
第一、现代多元文化的强烈冲击。约在改革开放以前,彝族三胡的演奏还是法雨哨村彝族的主要生活娱乐方式。在办喜事或节日的晚上最注重的一个庆祝表演就是演奏彝族三胡,这是一个必不可少的环节。老人、小孩、青年聚集在一片空地上,在空地中烧起一把巨大的篝火,一起围着篝火载歌载舞,唯有如此才能把热闹的气氛制造出来达到盛会的高潮。但在现代生活中随着多元化的发展,人们的生活娱乐出现了多元化的转变。KTV、电影院等等变成了当代人的主要娱乐方式,这导致三胡在民族生活中渐渐淡出,后备青年不愿学习演奏该种乐器,让三胡的传承出现了空前的危机。
第二、传承人才缺失。基于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背景,现在大多数彝族青年也或在不断外出打工创业,或念书接受教育,对本民族传统文化不够重视,无暇学习三胡拉奏;西方流行音乐渐渐流行于中国,倍受青年的青睐,摇滚说唱成为年轻人所追求的新文化,许多人无意学习三胡的拉奏,本民族文化保护意识渐渐薄弱。杰出的演奏家慢慢的变老了,缺乏后一代三胡演奏者的继承,种种因素都使得三胡演奏面临后继无人的艰难困境。
第三、经费短缺制约着红河州彝族三胡的发展。弥勒属于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较为落后,政府财力不足,民族文化的保护对资金的需求巨大,使之继续传承需要持续的资金支持,当地财政无法补贴,导致保护民族文化传承工作并不理想。专业彝族乐队由于资金不到位,而不能扩充队伍,甚至人才流失,对三胡演奏的传承十分不利。
第一、搞好彝族人民的生活文化活动方式。教育文化相关部门要共同开展保护传承相关活动。在民众的生活中多多举行文化交流活动,让大家熟悉和热爱三胡演奏,这利于三胡的传承。
第二、培养三胡演奏继承人。学习与教育是人类从古至今的文化传承方式也是人们对记忆的锤炼手段,在当地创办学校,聘请专业民族艺人对青年开设三胡演奏课堂既能陶冶学生情操亦能传授学生演奏技巧,从而训练出一批又一批的继承人。加强少数民族对本民族文化遗产的重视程度,让民族文化得以传承。
第三、相关部门要做好对彝族文化的保护和传承工作,加大对文化保护的财政支出,彝族民族文化的传承必须要有财政的支持。授予对民族文化做出巨大贡献的艺人名誉或做出相应的补贴,提高其积极性。只要让艺人的经济,生活得到保障,民族文化才能得以顺利发展、保存。
第四、创新。在演奏方式上既要保证传统演奏的精华,又要在传统的基础上创新,在演奏上大胆尝试,大胆创作,创造出通俗易懂,贴近大众的新曲目,才能让传承延续。
任何一种乐器都有其不可替代的特性,都有其鲜明的特征,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进步,社会文化的日益更新,许多传统乐器面临传承危机,民族特性越来越退化。在这个精神文明达到一定高度的时代,我们更应该注重本民族的传统文化,树立独特的国际形象,这对于凝聚中华民族精神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注重中华传统文化才能推动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1] 彝族三胡(简介,起源,图片,演奏方法) [EB/OL].
http://www.yueqixuexi.com/zhonglei/2013010963357.html
[2] 杨荫浏.中国古代音乐史稿[M].人民音乐出版社,1981.02.
[3] 乐声.阿细跳月听三胡[J].人民日报海外版,2002年02月09日第003版.
[4] 云南民族乐器介绍:彝族民间乐器——三胡[J].民族音乐,2014,05.
2015年度红河学院科研基金项目一般项目《红河州彝族弓弦乐器调查研究》研究成果(XJ15Y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