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 莉(徐州市鼓楼区文化教育体育局,江苏 徐州 221000)
浅议文化馆声乐培训法的创新
杨莉
(徐州市鼓楼区文化教育体育局,江苏徐州221000)
【摘要】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当前文化馆的声乐培训法已无法满足声乐教学的需求,需对文化馆声乐培训法进行创新,以适应当今社会的声乐发展。本文笔者通过结合传统的文化馆声乐培训法来深入研究如何对文化馆声乐培训法进行创新,从中得出以下结论,供读者参考。
【关键词】文化馆声乐;培训法;创新
文化馆的发展是社会进步的重要标志,是广大人民群众精神文化水平的真实反映。文化馆声乐培训是声乐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一名合格的文化馆声乐教师,应对不同需求与不同社会层次的“学生”,发挥文化馆声乐教师职责,耐心、认真地指导“学生”,提高其声乐水平。为了培养更为优秀的声乐人才,文化馆声乐教师在依赖传统声乐培训模式与培训法之外,要适应社会发展,根据社会需求不断对声乐培训法进行创新与完善,以便培养出更为出色的声乐人才。
(一)传统文化馆声乐培训法优势
目前,在国家政策的指引下,文化馆做为艺术培训的免费机构,来对群众进行艺术培训,在举办各种免费文艺活动的情况下,即提高培训了声乐老师的授课能力,还使参加活动的群众提升自身综合素质。另一方面,文化馆声乐培训具有指引作用,自改革开放以来,国家大力开创并发展艺术文化,当前文化馆声乐培训法,增强群众文化发展,丰富群众生活,向社会传播健康、积极向上的艺术文化,在无形中激发群众对声乐文化的热情。
(二)传统文化馆声乐培训法不足
传统声乐教学大多偏向于理论培训,所谓理论培训就是以教师为主体,学生只需要认真听讲,这种培训法不仅缺乏互动性,久之还会导致学生对声乐丧失学习兴趣,不利于学生学习。还有一部分声乐教师偏向于实践培训法,在实践培训中,过分强调技术训练,忽略理论知识教学,导致学生对声乐理解片面,一旦说起对声乐的认知便不明所以,影响学生声乐潜能的开发。再者,文化馆做为公共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声乐培训面向群体较为广泛,尤其是对声乐课有着较大兴趣的中老年群体,这些人对声乐了解甚少,导致声乐教师在辅导过程中专业水平发挥受到限制,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声乐老师声乐水平的提高,使其专业能力下降。
(一)合理结合声乐培训的理论与实践
声乐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艺术学科,已经传承多年,在经历一个又一个的中外优秀教育家与歌唱家的过程中,也随之产生大量的声乐理论。合理的结合声乐教学中的理论与实践,声乐教师应该从呼吸、咬字吐字、歌曲演唱、喉头的稳定、腔体的打开等方面教学实践中融入声乐理论知识。例如,教师在培训吸气呼气这节课时,首先,要对学生进行理论教学,培训学生正确的呼气与吸气以及闭合声带,使腔体舒适地打开。之后,教师带领学生进行实践,教学生如何在实练中呼气吸气,让学生在歌唱中学习本能、自然地歌唱呼吸,这样才能使学生在实践中理解声乐理论知识,有利于开发学生声乐潜能。
(二)文化馆声乐培训要注重结合“个性”与“共性”
在文化馆声乐培训中,一部分声乐老师经常对歌曲的演变历程、个性以及声乐形式、内容过分强调。然而事实上应保留学生自己对声乐内涵的独到见解,来借鉴其他声乐的独到之处为己用,从而丰富自身声乐知识与内容。例如:融合民间小调的辽南民歌、在河南民间鼓乐中加入东北二人转的因素以及结合了满族萨满歌舞的单鼓音乐等,其中即融入了历史意义,又能体现中国歌舞的委婉、秀丽与热烈、诙谐、刚直的双重特点。
(三)应用多媒体培训法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不管是在日常生活中,还是学习中,多媒体都成为了必不可少的工具,它方便人们更加快速、便捷地获取所需的内容,所以,文化馆声乐教师要想适应社会发展,跟上社会的需求,就要学会利用多媒体培训,来丰富学生学习内容。比如,老师在进行某一曲目的讲解时,利用多媒体视频与音频相结合的特点,让学生更为直观地了解到文字理论背后的情形,例如:民族歌曲文化背景和音符的剖析。让学生更为准确地把握声乐情感。
文化馆做为国家公共免费机构,其声乐培训形式应丰富有效,足以满足与适应社会不同层次人群。文化馆声乐培训不仅丰富人们日常生活,提高艺术文化水平,还能使接受培训的群众的感性认知更为透彻、深刻。总之,实现文化馆事业的发展是百姓精神文明文化发展的集中体现,我们要坚持以人为本,坚持社会效益第一位,对文化馆各方面不断地进行改革和创新,才能实现最终的目标。
参考文献
[1]王园.谈文化馆声乐培训法的创新[J].北方音乐,2015,35(15):210.
[2]吴非.浅析声乐艺术在群众文化活动中的发展[J].现代企业教育,2014,(10):410.
[3]亚栓华.培养声乐人才之刍议[J].音乐时空,2011(10):66-67.
[4]覃妮.群众艺术馆声乐培训教学法改进探析[J].歌海,2010 (4):85-86,89.
[5]覃妮.对群艺馆声乐培训教学法的改进——基于音乐文学的立场[J].现代企业文化,2010(15):195-196.
作者简介:杨莉(1976—)女,江苏省徐州市鼓楼区文化教育体育局,助理馆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