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建国
(江苏金湖县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江苏淮安 211600)
蛋种鸡本交笼养模式应用现状与研究方向
朱建国
(江苏金湖县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江苏淮安 211600)
[摘 要]我国蛋种鸡本交笼养模式经历了近30年的曲折发展,在当今畜牧业福利化和机械化的大趋势下得到了新的活力。本文从设备、工艺以及经济效益等方面分析了本交笼养相对于一般蛋种鸡笼养的优势,为蛋种鸡养殖户提供了借鉴;同时分析了本交笼养模式中限制生产效率和福利水平的因素,为公母小群混养的蛋种鸡笼养模式的支撑技术指出了研究方向,如鸡笼外形尺寸的优化、笼养蛋种鸡行为学研究、公母种鸡配置、特殊的配套设备等。
[关键词]蛋鸡本交笼养模式饲养模式
本交笼养模式是采用特殊的笼具系统将动物公母混养,用动物本能的自然交配来代替人工授精的养殖模式。
在人工授精技术足够成熟之前,我国曾经有过关于本交笼养模式的探索,早期的蛋种鸡本交养殖笼没有机械化清粪、集蛋、饲喂等设备。上世纪90 年代,养殖业规模化、机械化程度飞速发展,蛋种鸡养殖技术日益成熟,蛋种鸡本交笼养模式逐渐被人们遗忘。然而近年来,随着人工劳动成本的逐年上升和动物福利概念在全球范围推广,本交笼养模式再次得到了人们的关注。以当今家禽养殖业机械化程度为基础,采用适宜的本交笼养可以免去人工采精、人工授精、精液贮藏管理等人工劳动成本;同时减轻鸡只应激、泄殖腔的损伤、感染和疫病传播危害,增大鸡只活动空间,具有良好的福利性。根据欧盟1999/74/EC的指令,自2012 年1 月起,欧盟范围内欲继续使用笼养模式的蛋鸡生产商必须将其传统鸡笼更换为空间大、配备一定福利设施的“富集型鸡笼”,同时也有不少人呼吁限制进口非福利养殖生产出的鸡蛋;而我国蛋鸡大多依然采用高密度的笼养模式,一般不配备福利设施,在蛋鸡产业逐步实施福利化有利于我国蛋品出口的长远发展。蛋种鸡的饲养是整个蛋鸡产业链条的起点,蛋种鸡存栏量的多寡和波动最终影响着鸡蛋供应和鸡蛋市场,所以蛋种鸡养殖的健康发展关系到整个产业。目前蛋种鸡养殖业面临的情况是饲料价格上涨,而雏鸡价格总体涨幅相对小,盈利空间缩小。在蛋种鸡养殖业中推行本交笼养模式,不仅是对接国外养殖业福利化水平的需要,也为蛋种鸡养殖业创造新的盈利空间。结合我国国情以及本交笼养模式的特点,在土地租赁费用较低、人力资源欠缺的西南、西北、东北地区可率先开展该模式,继而向全国推广。在该模式的推广过程中发展的支撑技术也会指导家禽养殖业朝着福利化的方向发展。
目前我国本交笼养模式的应用还处在起步阶段,本文结合我国蛋种鸡本交笼养模式的应用现状,分析了该模式的经济效益和福利水平,并指出了本交笼养模式的研究方向。
1.1蛋种鸡本交笼养设备
目前我国引入的国外本交笼养设备大都采用重叠式,开发的蛋种鸡本交笼养设备,除了基本的自动化设备外,还配备有鸡蛋缓冲装置、栖息装置等。因为本交笼较宽,鸡蛋滚落容易破碎,设置在前网下方的滚落出口的鸡蛋缓冲装置可以减少破蛋率;栖息装置的配制可以使鸡只行为回归自然状态,提高交配成功率。
1.2蛋种鸡本交笼养工艺
从育成笼中转入到本交笼时,尽量保证原来饲养在一起的母鸡转入同一本交笼,可以减少因领地意识引发的争斗行为。同理,同一个本交笼中公鸡也要同时放入,否则后放入的公鸡会被先放入的公鸡“驱逐”。
为了保证受精率,饲养过程中,需要饲养员及时清出笼中身体状况欠佳的公鸡,更换为身体状况良好的公鸡。饲养员应选择在夜间放入公鸡以避免鸡群内的争斗。马来西亚某罗曼蛋种鸡养殖场采用本交笼养模式,对每一批次的平均主要生产性能进行统计。
2.1生产性能比较
某种鸡场存栏的种母鸡,有一半仍采用人工授精的生产工艺。在种母鸡供货批次、环境控制方式、免疫程序、种蛋孵化条件相同的前提下,经过长期的养殖实践后探索出适合本场的本交笼养模式。所采用本交笼养模式单笼饲养种公鸡2只,种母鸡20只。对比本交养殖模式和人工授精模式下的生产性能参数,得出的结果与人工授精模式相比,本交养殖模式具有开产早、死淘率低的优点,缺点是中后产蛋期受精率较低。
2.2经济效益比较
与人工授精的笼养模式相比,相同的机械水平和养殖规模下,养殖户采用本交笼养模式需要额外增加的投入主要包括:
①鸡舍的土建成本。由于本交笼养的养殖密度较低,所以需要建设更多的鸡舍。
②饲养种公鸡的成本。人工授精公母比例为1∶30~1∶40,本交笼养使用的公母比例为1∶10,所以本交笼养需要更多的公鸡,种公鸡的购买、饲养成本增多。
与人工授精的笼养模式相比,养殖户采用本交笼养模式可以增加的收入来源主要包括:
①饲养员的数量减少。因为本交笼养无需人工授精,人工劳动仅限于集蛋、饲喂及日常的打扫清理,饲养员的数量至少可以减少一半。
②淘汰种公鸡的销售获利。由于本交笼养模式饲养种公鸡数量较多,所以种公鸡淘汰时养殖户可以收益更多。
蛋种鸡养殖户可以根据鸡舍所在地的地域特点、养殖设备机械化水平、劳动力价格和素质、饲料价格和储运成本、淘汰鸡价格等多方面因素综合考虑本交笼养在经济效益上的优势。
2.3福利水平比较
相比于一般的笼养模式,本交笼养模式下鸡只的福利水平得到大大提高。调研发现本交笼养饲养密度范围普遍采用600~750 cm2/只,而一般的蛋种鸡笼密度普遍低于600 cm2/只。本交笼单笼尺寸长度范围为1.9~2.5 m,宽度范围为0.8~1.3 m;而一般的蛋种鸡笼长度范围在2 m左右,宽度一般不超过0.5 m,所以本交笼养模式下,鸡只在可以在更大范围内选择自己的采食或休息地点。Nicol试验表明,鸡笼高度从35 cm 增高至50 cm时,笼养鸡只的伸头、挠头、摇摆行为增加,休息时间增长,所以在高度设置上,最小高度为60 cm 左右的本交笼福利性优于高度低于45 cm的一般蛋种鸡笼。该试验也表明鸡笼高度的增加也带来鸡只啄食行为减少,大空间的本交笼中还可以配备产蛋箱、栖架、模拟草垫、摩爪具等福利设施,可以达到丰富型鸡笼的要求。
目前我国的本交笼养模式还处在探索阶段,要取得该模式的突破性进展,达到国外先进水平,还需做好以下研究工作:
3.1鸡笼外形尺寸的合理设计阶梯式本交笼养设备通常使用单体笼,而重叠式的本交笼养设备通常使用无后网鸡笼。对于轻型鸡而言,目前采用的单体笼较合理,交配和射精时公鸡爬跨在母鸡的身体上,需要的空间为420 mm(长)× 200 mm(宽)×600 mm(高);考虑到靠近饲槽处预留的采食区域,故宽度方向设置为820 mm;后高设置为590 mm时,可满足饮水管至饲槽的笼体的区域最小高度为600 mm。对无后网的蛋种鸡本交笼,中间高度设置为600 mm时鸡只可以利用中间区域进行交配,同时在两侧预留足够的采食空间,故宽度至少为1.2 m。
笼具尺寸不仅跟饲养鸡只的品种相关,而且也同笼内的设施及采用的养殖工艺相关;对笼养设备而言,单笼尺寸关系到设备成本和鸡舍土建成本等诸多因素,所以有必要开展鸡笼尺寸对蛋种鸡交配活动和受精率的专项研究。
3.2与动物行为学领域的结合家禽行为在其生产性能起到的作用微妙却很重要,行为学的研究一般滞后于畜禽养殖业技术的发展。而本交笼养下鸡只的行为,尤其是交配行为,直接影响到蛋种鸡的生产效率。有必要开展针对该模式的家禽行为学研究。
3.2.1交配行为
对本交笼养模式下的鸡群观察得出,交配行为主要集中在以下3种情况:4:00 饲喂后,交配频率最高;②13:00 饲喂后,比上一种情况的交配频率要少很多;③16:00~17:00,和自然状态下的交配时间相同,跟动物的自然天性有关。随机性强,发生概率低。由此可见,交配行为总是发生在饲喂的过程中,这主要是由于采食时鸡只精神旺盛、体能得到恢复,且鸡只集中在靠近饲槽侧,笼体内部出现了大范围的空白区域,利于鸡只的交配活动进行。今后需进一步就每天的饲喂次数对鸡只交配和受精率是否存在有益影响进行研究,如果存在有益影响,养殖户可以将饲喂频率从2次调整至3次或4次。
3.2.2采食和饮水行为
饲槽和水管采用一前一后、高低错开的布置方式,鸡只在采食过程中会时而停下,向笼后行走进行饮水,然后再向笼前移动继续采食,故采食和饮水器是在饲喂过程中交替进行、多次反复的行为。采食过程中,公鸡不与母鸡争食,这与郑卫东的观察一致。个别母鸡离开采食位走向饮水管时,公鸡找到空缺的采食位进行采食。
而交配的发生大多在公鸡和母鸡都完成至少一次采食才开始的,也就是说鸡只很少在饥饿的情况下交配。可以认为,如果公鸡、母鸡能同时采食会有助于交配的发生,但是这一观点还没有试验证实。
本交笼养设备的研发可以考虑在高于饲槽的位置安设母鸡够不到的公鸡专用料槽,保证种公鸡和种母鸡可以同时采食。对于单笼饲养两只公鸡的模式而言,可以把独立的饲槽安置在两个单体笼中间,同个单体笼中的两只公鸡在不同的饲槽同时采食,减少公鸡免于为占用采食位花费的时间,增加交配发生的概率。
另外,设置种公鸡采食的专用设施后,就可以对其制定特殊配方以提高精液质量,如高蛋白、高维生素、添加有机硒等日粮。
3.3饲养单元鸡群数量的合理配置
本交笼养模式下每个笼为一个饲养单元,蛋种鸡本交笼养每笼推荐的鸡群数量为30~50只,公母比例为1∶10。而目前采用阶梯式本交笼养,单笼鸡群通常为20~30 只;而重叠式本交笼养,可以达到50 只;本交平养模式每个鸡舍为一个饲养单元,鸡群数量通常达到1 000 只以上。饲养单元鸡群数量直接关系到设备采用的底网支撑机构的设计、养殖设备的使用寿命,以及免疫操作的难度。先前研究表明,小群饲养会使少数母鸡得不到交配,鸡群数量的增加是否有助于交配的发生和提高生产性能有待进一步研究。
3.4本交笼养模式配套装备的研发
与一般的笼养模式相比,本交笼养模式具有特殊性,需要研发该模式专用的配套装备,如蛋缓冲装置、家禽福利设施、适用于大型笼的底网支撑设备以及前网的笼门装置等。
目前我国蛋种鸡本交笼养模式具有一定的发展空间,将本交笼养模式的研发与动物科学、家禽行为学、机械设计等学科相结合,探索该模式在设备和工艺上的支撑技术,有效提高种鸡的受精率、出雏率和福利水平是未来的研究方向。
参考文献
[1] 杨锁泉.中草药饲料添加剂开发现状与前景[J].上海畜牧兽医通讯,2010,(4):69-71.
[2] 王景月.蛋鸡市场呈现 “五线联动”与三年一个周期的态势[J].中国禽业导刊,2012,(20):28-29.
[3] 李如治.家禽环境卫生学[M].中国农业出版社,2003.
基金项目:2015年度江苏省农业三新工程项目“优质蛋鸡规模化高效健康养殖技术示范推广”项目(SXGC[2015]1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