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专题策划:本刊编辑部
○ 采编执行:丁云、陈佳慧、杨江波、陶瑾等
○ 摄 影:于祥等
特别策划 SPECIAL
大音之美用耳朵走进非遗世界
○ 专题策划:本刊编辑部
○ 采编执行:丁云、陈佳慧、杨江波、陶瑾等
○ 摄影:于祥等
手艺传承,非遗复兴。
苏州这个地方,说她是博物馆之城也好,说她是江南智慧之都也好,全都因为手艺被保存在里面了。今天,传统手工艺正在复兴,作为传统文化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并没有离我们远去。
你试过用耳朵走进非遗世界么?去聆听手艺人的独运匠心,去体悟“苏作”的文化含量。一粒尘埃永远是一粒尘埃,千万粒尘埃可以聚拢在一起,成为金砖。金砖,砖质密实,金石有声,内有一种踏实与沉稳的美;戏服有戏,什么样的角色、行当配什么样的戏装。鉴赏一件戏服得从听曲开始,聚光灯下,一桌二椅,戏衣衬托演员的天然俊美,而演员赋予戏衣生命。巾生的戏衣清雅,有的绣着俊逸的绿竹,有的则是寒梅;闺门旦的戏衣也是与之相宜。真丝布匹上那每一只精细的鸟、每一朵牡丹都增添了戏曲演员在台上流动的华美;而美妙的苏音呢,那一定是在姑苏城里寻觅而来的,去民族乐器厂看看,古旧的厂房里,偶有手艺人调试乐器时的丝竹声随风悠扬。去吴门桥访琴师,探秘二胡的制作。那些技艺精湛的老师傅往往能对不同质地、厚薄的皮膜和不同纹理、质地、部位的木材对乐器发音的效果进行分析、研究和探讨,并恰到好处地利用。
天有时,地有气,材有美,工有巧,合此四者,方能筑造“大音之美”。在日益现代化的时代,非遗的文化功能正在日益凸显。非遗复兴,全看它能不能适应和影响当代生活,复苏的过程将会是一个由表及里、由肤浅的符号转向成熟的内在的过程。让我们一起寻回遗忘中的美好。
(文/陶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