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丹彤
(哈尔滨师范大学音乐学院,黑龙江 哈尔滨 150080)
新歌剧艺术特征
邓丹彤
(哈尔滨师范大学音乐学院,黑龙江 哈尔滨 150080)
歌剧是一种综合性的大型艺术体裁。中国新歌剧是一种既有别于西洋歌剧,又不同于中国传统戏曲表演形式的新的音乐表演艺术。这种音乐表演艺术是在“五四”以后逐步发展起来的。它综合中国音乐、诗歌、舞蹈等艺术,以歌唱为主,是一种具有强烈民族特色的表演艺术形式。
新歌剧;形式;特征
中国新歌剧的形成并不是一蹴而就的,它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形成过程。早在1921年俄籍犹太人阿隆·阿甫夏洛穆夫就开始了西洋歌剧完整形式在中国的最早探索。20年代黎锦晖就是其中主要的探索者之一。邱望湘、沈醉等人也都在这一领域进行过探索、写作,上演过适合于学生表演的歌剧《面包》、《天鹅》等。
30年代聂耳《扬子江暴风雨》、张昊《上海之歌》、向隅《农村曲》、冼星海《军民进行曲》等都是这一时期创作的新歌剧。其中由聂耳作曲创作的《扬子江暴风雨》是这一时期抗战新歌剧的起点。《扬子江暴风雨》:该剧由田汉编剧,田汉、安娥、蒲风、孙师毅等作词,吕骥担任指挥,聂耳作曲并担任导演和主演的独幕歌剧。该剧于1934年6月30日首演于上海八仙桥基督教青年会礼堂,后又连续上演了两天。该剧是以1932年“一二.八”事件为历史背景,描写了上海扬子江码头工人从默默忍受、觉醒到反抗帝国主义及其走狗的欺辱和压榨,为争取自由解放而抗争的故事。该剧采用的是话剧中插入歌曲唱段的结构,歌曲唱段由《卖报歌》、《码头工人歌》、《打砖歌》、《打桩歌》、《苦力歌》5首组成。5首歌曲中,《卖报歌》是聂耳以前所创作的歌曲,其余4首均是为本剧而创作的。《码头工人歌》是创作最成功的一首歌曲作品。这首歌曲是聂耳在广泛积累民间音乐素材和创作经验的基础上,通过观察和亲身体验码头工人的实际生活而创作的,可以说这首歌曲凝聚了聂耳的全部心血。因此该剧上演后引起了全场的轰动,观众情绪高昂,高呼着“打倒日本帝国主义”的口号热烈鼓掌,热泪盈眶,极大地激发了人们的抗日和爱国热情。
该剧是冼星海到达延安后创作的第一部歌剧作品。该部作品描写的是限据地农民觉悟、参军、抗日的事情。作品写于1938年11月,首演于1939年春节前后。旋律采用新颖而富于变化的民族语韵,配合14种中国民族乐器,特别是大量使用了敲击乐器,创造出极具中国特色的和声与节奏效果。用音乐去烘托戏剧的气氛,加强动作的节奏,用朗诵和乐器描写人的个性特征。40年代中国音乐工作者继续中国新歌剧的探索。出现的《洪波曲》、《秋子》、《苗家月》、《荆轲》、《郑成功》(未完成)、《大地之歌》等大量优秀歌剧作品都为中国新歌剧的探索与发展积累了非常宝贵的经验。《洪波曲》:1940年安娥编剧、作词,任光作曲创作的新歌剧。歌颂与描写了1938年台儿庄战役中国军队奋勇杀敌并取得伟大胜利的英雄业绩。全剧共5幕,由26首声乐作品与数十个人物场景组成。音乐创作中,任光采用中国民族音乐素材作为旋律主题,而在作曲技巧上,采用的是欧洲音乐作曲法。该歌剧是中国音乐史上唯一的直接反映正面战场抗战,歌颂台儿庄战役的新歌剧作品。1942年12月,该歌剧由重庆育文出版社出版,并刊登于重庆《新歌剧手册》中。
由陈定编剧,黄源洛作曲,臧云远、李嘉作词创作的2幕歌剧。该剧是根据一个真实的故事改编而成,讲述的是善良的日本妇女秋子新婚不久,她的丈夫宫毅就被迫入伍参加侵华战争来到了中国扬州。随后宫毅在日本的军营里发现了因受骗而沦为军营营妓的秋子。夫妻相见,悲愤至极,最后双双自杀的悲惨故事。《秋子》的音乐创作是按照西洋大歌剧的音乐形式设计的,属分曲结构,全剧无对话,由咏叹调、宣叙调、重唱、合唱以及序曲、间奏曲等器乐段落组成。音乐上吸取和使用了某些富于特色的日本音乐音调。这部歌剧的创作在规模和阵容上在当时抗战期间的大后方是空前的,全剧的演职人员就达100多人。其中演员102人,乐队32人,导演组成员10人。1942年1月31日首演于重庆国泰大戏院,随后又连续上演了50余场,场场爆满,轰动了重庆和成都。周恩来、郭沫若等都曾先后两次观看了演出并给予高度的评价和指导。该部作品更被视为作曲作者黄源洛“洋为中用”大胆探索与歌剧创作实践中的成功之作,对当时中国新歌剧的探索和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1945年4月歌剧《白毛女》在延安成功首演,标志着中国歌剧创作进入到了一个新的历史阶段。该剧由延安鲁迅艺术学院集体创作,马可、张鲁、罂维、李焕之、向隅、陈紫、刘炽等作曲,剧本由贺敬之、丁毅执笔。《白毛女》是根据晋察冀边区广为流传的“白毛仙姑”的民间故事改编而成。描写了河北杨各庄佃户杨白劳被恶霸地主黄世仁逼死,其女喜儿亦被掳去,惨遭凌辱,后逃入深山,变为“白毛女”。解放军解放杨各庄,喜儿获得了解放。该剧向人们阐述了一个“旧社会把人逼成鬼,新社会把鬼变成人”的道理。《白毛女》最大的艺术成就就是它开始解决通过音乐来具体而细致地刻画剧中人物形象的问题。歌剧中,吸取和采用了不少民间歌曲音调来作为剧中主要人物的主导主题的音调基础,例如剧中喜儿基本性格的主导主题音乐选用的就是河北民歌《小白菜》的主题旋律。另外剧中还广泛吸取了说唱音乐、戏曲音乐等民间音乐曲调。’当然,对民间音调的戏曲并不是简单的引用,而是根据人物性格和剧情的发展创造性地加以选择、改造和发展。演唱方式上采用了对唱、重唱、合唱、伴唱等多种演唱形式,运用了和声、复调等多种音乐手法,同时在乐器的使用方面,根据当时的实际情况而选用了中西乐器汇编的组合方式。《白毛女》成功首演后,经过修改,1951年获斯大林奖金二等奖。
新歌剧《白毛女》的成功演出,极大地促进和推动了延安等解放区广大群众和文艺工作者对新歌剧创作的激情。到解放战争时期,出现了《刘胡兰》、《赤叶河》、《王秀鸾》等优秀新欢剧。这些新歌剧,在创作方向和艺术特色上虽然和《白毛女》一脉相传,在艺术成就上,与《白毛女》还有一定的差距。
[1]蔡仲德著.中国音乐美学史[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