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 岩
(淮阴工学院 马克思主义学院,江苏 淮安 223003)
慕课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挑战与对策
徐 岩
(淮阴工学院 马克思主义学院,江苏 淮安 223003)
慕课作为一种全新的教、学模式,其兴起与盛行已对我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意识形态成效性、教学实效性、教学竞争力以及教学主客体的内生压力等诸多方面提出了挑战。为有效解决这些挑战,教学工作者应积极借鉴慕课成功的教学经验,探索出一条适合大数据时代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之路。
慕课;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挑战与对策
随着互联网步入大数据时代,网络技术作为信息传播的新载体可以更快、更远地传播海量信息,其影响范围远远超越了国界。近年来,“慕课”作为网络技术的新生产物,其大规模性、互动性以及无时空限制性等特性已给我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以下简称为“思政课”)教学带来了诸多负面影响,如何发挥其积极作用,规避负面影响,是思政课教学者必须面对的一个现实课题。
慕课是英文MOOC(Massive Open Online Courses)的中文音译简称,意为“大规模开放式在线课程”。它最初起源于加拿大,后经美国慕课企业推广而盛行于世。从时间上看,这一术语最早在2008年由加拿大学者Dave Cormier和Bryan Alexander共同提出。2011年秋,美国斯坦福大学尝试性地把《人工智能导论》等3门课程免费放到互联网上,出人意料地吸引了全球190多个国家的16万名学习者注册了该门课程。2012年,这场大规模开放式的网络教育在线课程开始在美国迅速崛起,美国的顶尖大学相继创立网络学习平台,为学习者提供大量免费优质课程,Coursera、edX与Udacity三大 “慕课” 平台在美国问世。2012年因此也被称为“慕课元年”。
慕课作为一种全新的教、学模式,与传统教、学模式相比主要有四大特征:一是大规模性。传统班级制课堂教学放在相对固定的教室中,学生数量极为有限,从几十到几百不等。慕课课堂教学放在互联网上,没有课程人数限制,它同时可以容纳上万人参与学习。这是传统教学模式所无法企及的。二是开放性。传统班级制课堂较为封闭,一般不对社会开放,学习者均为有学籍的学生。慕课课堂则是开放的,世界各地凡想学习者,不分国籍、职业和年龄,只要通过网络注册均可免费学习优质课程。三是在线性。与传统班级课堂制相比,慕课不需要学习者在规定的时间到指定的教室中完成课程学习,而是借助高校优质教学资源的网络化,通过“指尖上的学习”来完成课程学习。这样,学习者的学习再也不受任何地域与时间的限制,可以随时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自由安排与调整学习时间。四是可重复性。慕课的在线性特点,使学习者可反复回放不懂内容,直至完全弄懂为止。这就有效解决了在传统课堂教学中暂时不懂内容的无法回放之难题。
受慕课巨大影响力的强烈冲击,从2013年起国内诸多知名高校纷纷加盟国际慕课平台。北京大学和清华大学率先加盟美国在线教育平台edX;复旦大学和上海交大也先后加盟由美国斯坦福大学两名计算机科学教授创办的免费大型公开在线课程项目Coursera。当下,“‘慕课’正以数字化、信息化和网络化的全新教学模式和以‘学’为本的教学价值取向冲击着中国大学以‘教’为主的教学模式。”[1]慕课来袭,给我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意识形态成效性、教学实效性、教育竞争力以及重认教学主客体关系等带来了严峻挑战。
(一)慕课内隐的西方民主制和文化殖民观,严重削弱了思政课教学的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成效性
慕课是一种复杂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现象,绝不能把它的风行简单地视为一种全新教、学模式的变革,而应看到强力推动它的幕后主谋就是一些西方国家政府。西方发达国家为了维护其政治统治和意识形态的主导地位,彻底终结社会主义,他们通常采用隐性的方式,诸如融合在人们日常的吃喝玩乐以及教育学习之中,向非西方国家输出西方民主制度。当前,西方发达国家凭借先进的网络信息化技术,强化其民主制度的输出。“他们一直在寻找一种更隐性、更易于被人们接受的新的民主制度输出方式,这就是慕课被一些西方国家大力推广的一个十分关键的深层动因。……我们必须警惕慕课背后的国家动机、政治目的。就像有的学者所强调的:‘在慕课课程新时空中,哈佛、斯坦福等美国名校绝不仅仅是在展示他们的课程,课程是什么?是文化,是意识形态,是民族精神……这对中国的挑战,绝不仅仅限于高等教育,而是关系到民族文化生死存亡的大问题。’”[2]可见,慕课就表象而言,是教育问题,究其本质,则是文化、政治问题。如果我们只看到慕课的教育价值,而不能认清慕课背后所承担的输出西方民主制度和实现西方文化殖民的目的,那么在学习慕课的同时,也必然会严重削弱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成效性。
(二)慕课的“微课程”设计与应用方面的技术优势,极大降低了思政课教学的实效性
从教育技术层面看,慕课的强大优势不仅表现在大规模开放式的在线课程资源的共享性,更表现在教学技术的创新上。慕课“微课程”视频的设计及应用,直接重构了教与学的关系,使学习者成为教学的中心,这更加迎合了学习者在数字化时代碎片化学习的现实需求。特别是“微课程”的问题导向教学设计,极大地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这对思想政治课如何提高教学实效性提出了挑战。由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最主要任务就是通过对大学生进行系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使之坚定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社会主义的信念以及学会运用唯物辩证法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因而 “满堂灌” 成为教师的主要授课方式。教师特别注重通过口授方式向学生传递“是什么”的陈述性和显性知识,而对“为什么”“怎么样”的认知、理解等内容鲜有涉及,这就无法像慕课那样从根本上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因而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实效性。
(三)慕课开放多元化的教学理念,严重弱化了思政课的全球教育竞争力
慕课采用开放多元化的教学理念,彻底打破了教与学的时空界限,使学习者不再受传统课堂教学那种固定模式的限制,只要通过互联网在线功能,学习者就可以随时随地轻松、零距离地自主学习世界各国提供的大量免费或低价优质教育资源。慕课开创的这种创新性教学理念,极大增强了它在全球教育领域中的竞争力,无疑也给我国原本就相对封闭保守的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带来巨大冲击。目前,我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形式主要还是采用课堂教学法。教师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以教材为教学样本,以教师主讲为主,课堂讨论为辅,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理论教育。教师在这种传统的教学方式中,始终是教学的绝对主导者,认为只要将课本内容和国家最新方针政策传授给学生,就等于实现了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目的。这种教学方式和教学理念虽在一定程度上达到了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但学生始终处于外部刺激的被动接受者地位。由于缺少了慕课“教”与“学”之间的开放式关系以及师生间、学生间多元互动的特点,对在开放时代中成长起来的极具张扬个性的90后大学生而言,他们不愿接受枯燥单一的教学方式和陈旧的教学理念,因而难免会对思政课产生厌烦和抵触情绪。在由慕课所引爆的这场全球性教育教学变革中,思政课教学如果不及时更新教育理念那么慕课开放多元化的教学理念将使我国高校思政课在这场全球性的教育竞争中处于劣势。
(四)慕课的共享性与学习者的自主性,增加了重新认知思政课教学主客体关系的巨大压力
在我国,由于思政课特殊的政治特性,使得传统的思政课教学强调“师讲生听”,即教师按照一定的既有授课模式和准则主宰整个课堂,学生则跟随教师的讲解被动地接受所授内容。这种师生间的教学关系凸显为教学的主客体特征,显现为地位的主次关系。“这种来自传统哲学中的‘主—客’二分思维模式,强调的是单一主体性,在现实中变现为主客体之间疏离、冷漠。其实师生之间的关系不是一种主客体的关系,而是胡塞尔所说的主体际性,即‘双主体’关系。”[3]在慕课时代,强大的互联网搜索功能和完善的分享渠道使学习者能轻易地共享世界各国优质教育资源,这就造成传统教学模式下占有和掌握大量信息资源的思政课教师的教学主体地位优势瞬间消逝。慕课的盛行使学生可以自主地通过网络教学平台获取大量相关思想政治方面的知识,在经过全面认知、分析、总结后还会形成自己独到的见解。学生这种主体性的增强不仅大大削弱了思政课教师的课堂主导地位,而且颠覆了传统的师生关系就是教学关系、主客关系、主次地位的旧观念。因此,在慕课视域下,教师要认识到自己的主要作用不再是讲解知识,学生也要认识到自己不是被动接受知识的“容器”,师生间“教”与“学”的角色可以随时转换,师生关系绝非主客或主次关系,而是平等主体间关系[3]。
面对慕课的严峻挑战,思想政治理论教学者不能熟视无睹,而应以更加积极主动的态度去吸取慕课的优点,摒弃其不足,与时俱进地去建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新模式,才能稳固地坚守好高校这块党和国家意识形态工作的前沿阵地。
(一)积极探索我国思政课的慕课教学形式,全面创新慕课思想引领体系以增强思政课教育的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成效性
为有效遏制西方国家借助慕课对我国青年大学生进行资本主义意识形态的侵蚀,积极探索互联网时代适合高校思政课教育教学的新方式已成必然要求。一方面,需要我们尽快打造好中国自己思政课的慕课平台,这样才能在世界竞争中把握意识形态的话语权。为此,需要国家、社会、学校三方在实践领域能够紧密配合、协同创新。具体而言,在国家层面,要把慕课问题提升到国家发展战略的高度。在社会层面,企业和媒体要有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和文化自觉性,积极投入到慕课的研发中。在学校层面,各高校要积极行动起来共同应对西方慕课的挑战,要合力研发具有全球竞争力的慕课教学平台,增强课堂吸引力。另一方面,对已在国内产生消极影响的西方慕课思潮,要通过全面创新国内慕课思想引领体系及时加以消弭。为此,首先要加紧开发属于我国本土的思想政治教育类慕课课程,创新传播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新载体。如2014年3月,由上海高校课程共享中心牵头,开发的全国首个混合式大规模开放式在线思想政治理论课,就从正面阐述我国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角度,有力驳斥了西方慕课思潮的谬论。其次要借助翻转课堂等方式加强对学生的慕课思潮引导。由于慕课思潮影响的主要对象是大学生群体,因而要充分利用慕课翻转课程,通过课堂讨论等方式,及时对慕课思潮进行有效干预,引导大学生认清西方思潮的本质。最后要形成良好的应对慕课思潮的校园舆论引导体系。要充分利用网络、报纸等现代传媒在校园广泛宣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理论,增强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辐射力,清除慕课思潮的遗毒。[2]
(二)借鉴慕课“微课程”的先进教学技术,增强我国思政课教学的实效性
传统的思政课主要以教师单向讲授为主,不能完全实现师生、生生彼此互动,单纯的理论说教也很难让学生运用所学理论有效解决现实困惑。思政课如果不能有效解决这一基本问题,就难以实现应有的教学效果。而慕课的成功不仅在于它突破时空限制使师生、生生能够彼此互动,还在于它对“微课程”教学的精巧设计上。“‘微课程’是‘慕课’的核心概念,主要内容是课堂教学视频。‘微课程’具有短小精悍,使用方便的技术特点。如,‘慕课’的每个‘微课程’教学视频大约保持在10分钟左右甚至更短的时间内,这恰好是学生的注意力高度集中阶段,是学生视觉驻留时间的最佳时段,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又如,‘微课程’教学视频具有暂停、快进、回看、反复播放等功能,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理解能力,按照自己的节奏来掌控学习过程。”[4]因此,高校思政课教师要根据思政课的课程性质和特点,积极借鉴“微课程”的教学技术,把思政课教学内容片段化为“微课程”,通过聚焦社会热点、重点、难点及疑点问题,再经过设置问题具体情境以及很多与课程内容相关的小问题,让学生置身情境中学习,从而使枯燥的理论说教变得富有趣味性。这种基于学生兴趣和关注点的有深度、有思考的教学内容设计使得思政课不再是高高在上的抽象理论,而是转化为更加接地气的现实生活问题,这既实现了对学生的理论传授和困惑解答,也有效解决了思政课教学实效性不高的问题。
(三)落实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教育理念,增强思政课的全球教育竞争力
在信息化时代,慕课的学习文化理念就是自主学习,这也理应成为创新思政课教学模式的理念。“学”是慕课的核心点,以“学”为本的教学价值取向对高校思政课采用以“讲”为主的单向教学模式提出了严峻挑战。“以‘学’为本的教学价值取向以学生学习的自主性为核心和基础,而现行高等教育的课堂教学模式基本上是以‘授’为主,很少顾及学生的需要和感受,学生只能被动接受,这就要求教师重新定位和处理教与学的关系”[5]。在“05方案”后的思政课教改中,以教为主的教学模式一直没有得到根本改变,教学过程仍沿袭“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理念。这种传统教学理念不仅使课堂失去生机与活力,更会使思政课在与西方慕课思潮的竞争中处于劣势。为彻底改变这一不利局面,必须借鉴慕课多元化教学理念,尽快实现由“学生为中心的课堂”教学替代传统的“教师为中心的课堂”教学。“‘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的理论基础是基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和学习环境的,它要求教师角色由知识的传授者、灌输者转变为学生主动建构意义的帮助者、促进者,注意在学习过程中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相应的教学设计主要围绕‘自主学习策略、协作学习策略’和‘学习环境’两个方面进行。”[6]
(四)实施交互式教学策略,实现教学过程的教师主导和学生主体的统一
长期以来,对于思政课教学,人们已经习惯教师先“教”、学生后“学”的“先教后学”的单向式课堂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模式固然使教师的主导地位得到充分的发挥,却使学生的主体地位没有得到足够的张扬,没有真正实现以“学”为本的教学价值取向。思政课教学若采用慕课交互式教学策略,则可完成思政课教师角色的重新定位,实现教师本位向学生本位的转变。“慕课本身的注重师生互动及学生自身的学习体验还原了‘学’的本质,能够较为有效地避免现行授课模式‘填鸭式’的满堂灌,要求教师实现从讲授者和讲解者到学习的激励者和启发者的角色转换。”[7]也就是说,在慕课视域下,“教师不再是高高在上的‘说教者’,而是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引路人……教学交互的本质是学习者为了能对学习内容产生正确的意义建构而与学习环境之间展开的相互交流与作用。 其形式包括学习者与学习内容的交互和学习者之间、学习者与助学者之间的人际交互。”[8]学习者与学习内容的交互、学习者之间的交互均突出了教学过程中学习者的主体地位。而学习者与助学者之间的交互(即师生间的双向互动),完全实现了教师主导和学生主体的统一。可见,慕课“改变了教师和学生的关系,网络化教育使得教师和学生关系更加对等:对教师的要求,从侧重传授知识,转变为侧重传授学习和思维方法;对学生的要求,从被动的填鸭式学习,到学习的目的和目标更清晰,学习更加主动,方式手段更丰富 (阅读,思考,讨论)”[9]。因此,在思政课教学中,教师既要发挥教学过程的主导作用,也要确立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这样才能真正实现教师主导和学生主体的统一。
[1] 李梁.“慕课”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模式创新[J].思想理论教育,2014(1):65- 69.
[2] 李亚员,管立国.慕课的政治文化本质与政治安全[J].理论探索,2015(1):54-58,90.
[3] 周冬根,龚国秀.“微时代”语境下“慕课”对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影响与对策[EB/OL].[2015-12-20].http://www.xzbu.com/9/view-6395541.htm.
[4] 李梁.“慕课”视域下深化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的若干思考[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4(12):68-71.
[5] 郭芸,白琳.网络环境下高校思政课教育教学方法创新研究——慕课对教学模式改革的启示[J].现代教育科学,2014(6):61- 64,69.
[6] 高再秋,王珍,李梁.慕课视域下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转型之思[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4(7):42- 44.
[7] 张鹜远.“慕课”(MOOCs)发展对我国高等教育的影响及其对策[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4(2):116-121.
[8] 罗珍.“慕课”背景下高校思政理论课教学模式创新的实践逻辑分析[J].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4(12):50-51.
[9] 老松杨,江小平,老明瑞.后IT时代MOOC对高等教育的影响[J].高等教育研究学报,2013(3):6-8.
[责任编辑] 谭爱兰
2016-08-02
江苏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基金资助项目(2015SJB697)
徐 岩(1975—),男,江苏淮安人,淮阴工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主要从事马克思主义理论与生态哲学研究。
10.3969/j.issn.1673-5935.2016.03.018
G641
A
1673-5935(2016)03- 0056- 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