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藏桑耶寺“次久”羌姆舞蹈的表演样式

2016-02-03 07:59关樱丽
黄河之声 2016年22期
关键词:面具藏族舞蹈

关樱丽

(西北师范大学,甘肃 兰州 730070)

西藏桑耶寺“次久”羌姆舞蹈的表演样式

关樱丽

(西北师范大学,甘肃 兰州 730070)

公元8世纪西藏地区建立的第一座三宝俱全的寺庙——桑耶寺,是藏传佛教宗教仪式表演“羌姆”的发源地,它源于藏王赤松德赞在莲花生大师为修建桑耶寺时驱鬼除魔之意。公元13世纪,宁玛派高僧古若曲哇为了纪念莲花生大师改编形成了大型佛教乐舞——“古鲁衬节”羌姆,其中增加量宣传佛教思想的新内容,逐渐形成了今天独具特色的桑耶寺“次久”羌姆。本文着眼于研究羌姆文化背景下,对桑耶寺的“次久”羌姆进行比较研究。

“次久”羌姆;藏传佛教;艺术特色

一、西藏桑耶寺羌姆概况

桑耶寺位于雅鲁藏布江以北的西藏扎囊县境内,是公元8世纪藏地修建的第一座三宝俱全的寺庙,也是藏传佛教宗教仪式表演“羌姆”的发源地。藏族民间乐舞可分为民间自娱性舞蹈与宗教活动舞蹈两大类。藏族人民喜爱歌舞,他们把甩动手臂的舞蹈统称为“嘎尔”,舞动腿脚的舞蹈为“卓”,四肢都动的泛称为“羌姆”。而“羌姆”属于宗教舞蹈类别中最为重要的寺院祭祀性舞蹈。

桑耶寺的全名是“贝扎玛桑耶敏久伦吉白祖拉康”,藏文含义为“吉祥红岩思量无际不变顿成神殿”。寺内建筑按佛教的宇宙观进行布局,中心佛殿兼具藏族、汉族、印度三种风格,因此桑耶寺也被称作三样寺。桑耶寺羌姆有两个源头:一是莲花生大师在八世纪创编的“金刚舞”,后经宁玛派伏藏师古鲁曲旺发展为赞颂莲花生大师的“次久”羌姆;二是八世纪末由牟尼赞普于该寺建立的“经藏会供”(多德),后经萨迦法王阿羌阿旺贡噶仁青改变后以赞颂白哈尔和孜玛热两大护法神为主的“多德”羌姆。

二、桑耶寺“次久”羌姆

根据藏族老学者所言:“黑头庶民满天地,铙钹鼓乐如雷霆,骏马亦无奔驰处。衣着美丽手击鼓,童男少女歌且舞,又扮牛虎狮子形,头戴面具舞吉祥。”①最初的“羌姆”以驱鬼除役,祈福吉祥为主要目的。现在羌姆所泛指一种将苯教祭祀巫舞、藏族民间舞蹈和印度金刚舞结合而成一种宗教艺术形式,羌姆的传播较之藏族地区其他民族舞蹈更具广泛性,它的传播不仅在本民族中,而且在信奉藏传佛教的蒙古族、土族等各名族中也同样存在。

“次久”,意“十日”或“十号”。相传,莲花生大师出生于藏历丙申(阳)年5月10号,也是在在这个日子受封芍荣国国王。莲花生大师圆寂后在每月10号这天驾着日光前来看望桑耶寺圣地和众信徒,因此宁玛派视每月的10号为吉祥日,必须举行宗教仪式活动,元月十号最为隆重,不仅要诵经煨桑、转经礼佛,还要举行“次久”羌姆的表演活动。

“次久”羌姆的表演形式,经古鲁曲旺和历代上师大德的整理,形成了一套严密完整的结构。“次久”羌姆共有十三个节目,其顺序为:

《夏那》-《仓决》-《金培》-《多追达波》-《东阿莫》-《措林》-《梗》-《欣琼》-《嘉博哈雄》-《色章洛羌》-《拉旺布加青》-《巴吾巴莫》-《坎卓德阿》

1、《夏那》(也称色紧波哇,即咒师),“夏”即帽子。“那”为黑,意黑色的帽子。由十三个人表演。

所用道具:“奶缩”即在圆盘中堆满被染成黄色的青稞,“边达”缀有穗边的人头骨,“普巴”缀有五色彩绸的金刚。服饰:头戴高顶大黑帽,也就是我们俗称的世俗帽。此帽是用黑色毛毡做的宽檐帽,帽顶上插有三人头形,头形上有半截金刚杵,金刚杵上还插有孔雀羽毛。身穿“波嘎”宽袖大袍,这种大袍多用花缎制成。腰上围着镶有人眼、口、獠牙的围裙,脚蹬勾鼻藏靴。夏那舞的动作稳健肃穆且缓慢,主要以踏舞抬腿转圈为主。每组动作都有不同数量的鼓点。“夏那”主要是对四方三界神灵祈祷,奉献供品,洁净场地,驱赶邪恶妖魔以确保“次久”羌姆仪式的顺利进行,也是对莲花生大师的供奉和颂扬。

2、《仓决》护法神,十三人表演

道具:右手持大刀,左手持“边达”,它的服饰与“夏那”服相同,然后佩戴狰狞凶恶的“戳协巴”面具。“戳”是护法神,《喇嘛桑堆巴》主神的亲信。面具为红色,前额位置有个小铁架,架子上有五个骷髅头,每个骷髅头上都有个“罗布米巴”图案,也就是我们常说的火焰图,头顶发式的顶端有半个金刚杵的图案。仓决的表演动作夸张粗狂,大起大落,以跨跳、旋转为主,速度快,音乐力度强,给人一种气势勇猛及强大的威慑力。“仓决”不仅是桑耶寺护法神,也是羌姆舞场的护法神,据传言只要祈请他,他就能迅猛急速驾临,并得到他的护佑和加持。

3、《金培》迎请神灵舞,由十二人表演

道具:右手持“德路”(中型鼗鼓),左手持“赤波”(法铃)。服饰:佩戴铜制的五佛冠面具,头顶套“扎觉”头饰,批袈裟,穿“波嘎”袍,系花色围裙,上盖“如肩”(即一种用骨头制成的裙子上的装饰品),胸前挂“嘎乌”(护身符),嘎乌上的珠串伸向两肩及腋下成交叉形,穿“热松”靴子(带勾厚底靴子),两耳吊“决班”(耳饰用的长条绸布)。动作:左右用手摇动法器,脚下以三步一变的基本步伐,迎接上界神灵,动作稳健从容。迎接中界神灵时动作缓慢节奏适中,而迎接下界神灵时动作大方,呈勇猛彪悍之状,音响强烈,速度变快。内容:祈请三界四方神灵莅临,享受乐舞供养。

4、《多追达波》(墓场主),四骷髅舞,也称四骷髅神舞。

按佛经解释,“多追达波”为天葬台指点迷津的精灵,又是天葬台的守护神。服饰:头戴骷髅型白面具,两耳有“秀扎”(用五彩纸做成的扇形耳饰),面具头顶有五个小型骷髅头,头顶中央插着叫“觉达”的幡旗。上身穿白色长袖上衣,上用红色画出全身骨骼,成恐怖的骷髅形象。下穿白色裤子,双脚穿白布制成的赤脚形布靴,手戴骷髅型的手套。动作:基本动作为双手在头顶左右甩动,右端腿颠跳,三步左(右)拧,端腿双臂上甩,双手叉腰肩碰肩,踏步右转等,动作变化丰富,情绪激烈,站四方队形,或排成两排。内容:骷髅精灵“多追达波”被视为佛教中空行母的侍从,他按照空行母的旨意,对象征魔鬼的“林嘎”进行惩治,告诫魔鬼要皈依佛法、遵循戒律、收敛恶行,否则总有一天你们死后送往天葬台,受到严厉惩罚。

5、《东阿莫》即贫怒神舞,也称被制裁者的处理者,有舞者八名。

道具:“边达”、“刀”,用牛皮或糌粑作的一小人形。服饰:与“仓决”相似,左手持刀拿边达。动作:跳跃幅度大、转圈多,挥舞“边达”和刀,做砍、切、抡等动作。内容:把“多追达波”指出的与佛教作对的鬼妖、恶人,用刀肢解后,送灵魂上天堂,让灵魂与肉体分离,脱胎换骨,弃恶从善,舞蹈展示的就是天葬的经过。

6、《措林》,怒神,是主神“喇嘛桑堆巴”的使从。舞者八人。

服饰:与夏那相同,有围裙。基本动作为双手作展翅动作,斜身蹉步,双盖手,向左转。内容:有人说他是中阴漂游的饿鬼,要把佛教的敌人和在人间作恶作祟的妖魔的尸体喂饿鬼,表示对妖魔的惩罚、恐吓和警告。

7、《梗》护法神的侍从,奉护法神的命令将森布赶走。八名舞者,四名带白色面具,意为波梗(男性),四名带红色面具的为“莫梗”(女性)。

道具:热巴鼓、鼓槌。服饰:戴红、白面具,三只眼,其头饰和耳饰与“土追达波”相似,穿花布裙子,裙子绘虎皮纹,肩披“堆罗”,赤脚,手腕、腰间、脚腕都带有小串铃。从两边击鼓入场,主要动作有:碎步碎鼓,右端右转,击鼓甩腰,商羊腿击鼓;蹲、蹦击鼓;三步一踮击鼓等。它的内容主要歌颂了《喇嘛桑堆巴》“梗”在佛教中象征吉祥、如意的形象。

8、《欣琼》颂扬舞,八人表演,《夏那》、《仔玛》、《哈杂热》、《堆母》各两名。

道具:“边达”、“泊龙”(顶端有人头装饰物的天杖),“法刀”、“绳索”。服饰:与夏那相同,与“仔玛”的面具略有不同,顶端镶有骷髅的帽,两侧有一米多长的五个用红线制成的长发。动作:端右脚,摆手跨步、勾腿转圈等。它的内容也是颂扬《喇嘛桑堆巴》,并将护法神向人们一一介绍,众护法神向所有参加法会的人员给予“如意妙果”,祈愿消除一切障碍灾殃。

9、《嘉博哈雄》,也称“嘉那哈雄”,为施主。

服饰:哈雄佩戴寿星的面具,身穿黄色缎质斜襟长袍,脚蹬彩色靴子,其余两童子戴孩童的面具。动作为哈雄在两童子的引领下绕场一圈后坐场地中央的汉武木椅上观看“羌姆”表演。嘉那哈雄也被称为布袋和尚,“嘉那”即中原,意思就是中原的布袋和尚。在汉传佛教中被视为弥勒佛的化身,在桑耶寺羌姆中象征中原的施者,此段舞蹈表现了对施者的颂扬,也表示羌姆仪式快要结束了,该发放布施了。

10、《色章洛羌》是隆重迎请和赞美莲花生大师的羌姆表演,也是“次久”仪式中最重要的一个项目。

桑耶寺全体僧人出动,把寺里能拿的出去的宝物、法器都拿出来,每人持一种法事供物制造气氛、烘托气氛。迎接莲花生依仗最前头是身背桑烟的“多旦”和羌本(舞师),随后有戴斯夏帽,穿袈裟,左手持香右手提香炉的六名僧人,其余的僧人两名用左肩扛着筒钦,两名持冈令,两名持嘉令,两名持法鼓,两人抬一面大鼓,两人持钹,还有四位双手持“嘎幡”,八人持“八吉祥徽”,七人共持“转轮王七宝”,八人共持“八瑞物”等。仪仗顺时针地沿观众绕场一周,将各祥物法器送入帐篷宝座之上后紧接着下一个表演。

11、《拉旺布加青》梵天释帝及两位妃子的三人舞。

梵天释帝王戴白色善神面具吧,有络腮型胡子,头顶戴“觉达”帽,穿花色大袍,足蹬“甲青”彩靴,手持扎年琴。两位妃子戴浅肉色面具,头顶插花,各吹一支笛。其动作主要为三步一跨、左商羊腿右转、右商羊腿左转、摆手碎步等,专门为莲花生大师唱“央”,“央”就是赞扬莲花生大师的念经仪式,表示对莲花生大师身、语、意的供养和赞美。

12、《巴吾巴莫》意为金童玉女

它的道具与服装同第七个节目“梗”相同,主要是向三方四届神灵奉献舞蹈以示敬仰、颂扬、缅怀莲花生大师和藏王赤松德赞。

13、《坎卓德阿》:五位空行母(东方金刚空行、南方珍宝空行、西方莲花空行、北方羯磨空行、中央佛陀空行)

主要用热巴鼓、鼓槌,服饰与“金培”相同除了不带面具。动作主要以碎步碎敲、左右摆鼓、仰身击鼓、勾腿转身等为主,主要赞颂了莲花生大师的功德和法力。

最后以“古鲁衬节”(莲花生大师的八个化身舞)表演收尾,整个仪仗在羌本的引领下,一边奏法乐,一边绕舞场一圈后下场。

三、桑耶寺“次久”羌姆的现状与发展

在藏传佛教之前,西藏地区一直盛行苯教巫舞,印度佛教为了更好的传入藏区以扩大影响力,更好的教化民众,于是吸收了部分苯教巫舞,创立出属于自己的宗教舞蹈羌姆。羌姆以乐舞的表现方式传达着弘法、讲经、驱邪、镇妖、忏悔、娱神等多重功能。广大藏族信徒“睹形象而曲躬”、“闻法音而称善”。长久以来,羌姆不仅成为顺乎名义的教派舞蹈,而且是僧人们传播宗教教义的主要形式。羌姆作为山南地区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融合了民族舞蹈、民族道具、民族服饰、戏剧戏曲等有形文化还将民族信仰、民族传说故事、民族精神心理等无形文化结合为一体,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山南羌姆文化。

羌姆这种极具民族特色的文化现象与藏族人民的政治、文化、经济、宗教、生活等各方面关系密切,这种藏族文化独特的民族个性不仅向世人展示出藏民族文化的绚丽风采,而且又在展示中得到了继承、发展和弘扬。

近几年,西藏山南地区的“十月会”的艺术内容得到了进一步的弘扬和扩展,相关部门举办的“山南艺术文化节”,极力注重发挥“十月会”的文化内涵,在继承传统文化的基础上,融入宗教乐舞、藏戏表演、民间绘画等各种内容,强有力推动山南地区藏族文化的弘扬和发展。

在羌姆表演中,表演已与修行融成一体,它不仅仅是单纯的镇魔驱邪,更是运用佛教法力转邪为正。因而羌姆仪式表演中的“转心”也不止针对鬼魅的灵魂,更重要的还是在于世俗众生的灵魂,使他们明了生死轮回及救度的道理,积聚善业,皈依佛法,以求得死后的灵魂转生净土。从这个意义上说,羌姆的戏剧式表演,在众多观众眼前展示了生死的虚妄和死后的景象,又借坛城本尊,尤其是密教怒相本尊和护法神的舞蹈,让阳界众生先熟悉中阴境界中的诸神形象,为将来的救度作好心理准备,就这样把宗教奥义与舞蹈形式紧密结合,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羌姆经过一千多年的发展和演变,强烈的影响着藏族人民德邦文化需求和共同意识,强化了社会集体主义观念,增强了社会群体与群体之间的内聚力,羌姆活动有许多世代相传和共同遵守的民族风俗,广大藏族人民的参与,不仅丰富了羌姆的形式和内容而且还利用群体的肢体动作表现藏族传统文化中的代表性观念,人们参与到活动中不光锻炼身体,陶冶情操还结实新友谊,增加人与人之间的感情羌姆的意义已经远远超越了藏族原始宗教中古老先民的祭祀舞蹈:只是简单地祈求“五谷丰登”和平安吉祥,同时也超越了原始苯波巫师充当人和神沟通的中介,只是解决人们的现实问题。在一千多年的时间里,羌姆这一古老的宗教舞蹈艺术广泛流传于雪域高原,其形式和内涵的多样性满足了不同群体修行和信仰、祭神和娱情的多重需要,对藏民族的文化艺术、民族心理、社会生活、风俗习惯等方方面面都产生了深远影响,至今仍然闪耀着独特的艺术魅力。

注释:

① 萨迦索南坚赞 著,陈庆英、仁庆扎西 译注.王统世系明鉴.辽宁人民出版社,1985:173.

[1] 格勒.藏族早期历史与文化.商务印书馆,2006.

[2] 丹珠昂奔.藏族文化发展史.甘肃教育出版社,2000.

[3] 南文渊.高原藏族生态文化.甘肃民族出版社,2002.

[4] 赵永红.神奇的藏族文化.民族出版社,2003.

[5] 嘉雍群培.藏族文化艺术.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7.

[6] 图齐.西藏宗教之旅.中国藏学出版社,2005.

猜你喜欢
面具藏族舞蹈
占豫虹
The Light Inside
藏族对茶叶情有独钟
学舞蹈的男孩子
我们摘下面具吧
酷酷的面具
舞蹈课
藏族度量衡起源探讨
面具
校园舞蹈 多姿多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