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安徽省动物疫病预防与控制中心
安徽:扎实做事 认真履职 筑牢防疫长城
文|安徽省动物疫病预防与控制中心
近年来,安徽省动物疫病预防与控制中心(安徽省动物血吸虫病防治站)坚持以农业部“两个确保”为目标,紧紧围绕防控重大动物疫病和维护公共卫生安全两大主题,全省动物疫病防控工作取得明显成效。2010年以来,中心在省农委单位考核和省血防领导小组工作考核中,连续5年分别获优秀等次和优秀单位称号;全国省级兽医实验室比对试验结果连续5年全部符合;先后获得3项省政府科技进步奖,5项科技成果鉴定,制定省级地方标准21项;在2014年全国动物防疫职业技能竞赛中获得优秀组织奖;2016年在第二届全国动物防疫职业技能竞赛取得了总分全国第三的优异成绩,并获得优秀组织奖;汪家国、翟银建、胡忠祥三名选手均获个人二等奖。
1.应急及时,处置规范。多年来,严格重大动物疫病应急值守制度,无论是节假日还是双休日,实行24小时领导带班和值班制度,随时待命。
2.免疫督导,筑牢基础。每年按照农业部、省农委春秋防工作部署,及时派员深入基层督促指导畜禽规模场户实行程序免疫,指导各地规范疫苗保存运输、免疫、档案管理、标识配戴和信息填报等工作,使存栏畜禽常年处于有效免疫保护状态。
3.监测高效,准确及时。每年年初,精心制定安徽省动物疫病监测与流行病学调查计划并组织实施,每年平均检测样品11.3万份。认真组织开展疫苗免疫效果评估,每年在16个市选取500个畜禽场,共采集1.5万份样品,开展口蹄疫、高致病性禽流感、高致病性猪蓝耳病等5种国家强制免疫动物疫病免疫抗体水平的检测,科学评估免疫效果。按时完成高致病性禽流感、H7N9流感、猪流感、动物源细菌耐药性监测、口蹄疫、结核病和祖代禽场、原种猪场采样监测工作。
4.流调扎实,预警有效。通过在养殖、屠宰、运输等不同环节、不同畜别设置固定流调监测点,开展高致病性禽流感、口蹄疫、H7N9流感等流调工作,定期同中国动物卫生与流行病学中心进行交流,及时收集定点流调场点信息,及时了解各地疫病发生流行情况,提出预警方案,采取有效应对措施。
1.拓展省级动物疫病监测能力。2016年7月,中心三级生物安全实验室通过科技部审查备案,并与安徽农业大学合作,共同申报安徽省动物病理学与疫控防控重点实验室,共同打造安徽省动物疫病监测与流行病学调查平台,进一步拓展实验室监测能力。
2.稳步推进市县级监测平台建设。按照“以考促建、规范管理、提升能力”的要求,稳步推进市县级兽医实验室建设,目前,全省已有71个兽医实验室通过考核,占全省兽医实验室的72.4%。为提高市县级兽医实验室检测能力,连续五年组织通过考核的兽医实验室开展试验比对,省农委将兽医实验室工作开展情况纳入重大动物疫病延伸绩效考核,并实行一票否决制。
3.狠抓基层,打通科技最后一公里。在原有政企、技企联系及动物疫控专家定点联系制度的基础上,落实基层定点联系制度,以深入联系村为重点,积极推进政策宣传、人才培养和新技术推广工作。5年来,组织省、市、县专业技术人员参加全国性专业技术培训1500人次;组织全省性专业技术培训班培训6000人次;指导各市、县开展专业技术培训20000人次,全面提升专业技术人员的业务水平。
1.探索疫病防控新模式。以中国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和世界动物保护协会在我省界首市实施狂犬病综合防控技术集成与示范(红项圈)项目为契机,探索安徽省狂犬病防控新模式。在全国率先开展血吸虫病安全牧场试点示范建设工作,改零星散养为定点集中放牧,4年共建设9个安全牧场。2013年,首次开展地方品种主要动物疫病净化工作试点,2014、2015年按照中国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的统一部署,开展净化示范场和净化场创建。
2.交流合作显成效。多年来,同安徽农业大学、安徽农科院共同制定了《规模化鸡场鸡传染性喉气管炎防治技术标准》《鸭坦布苏病毒抗体检测技术规程》等21个地方标准。先后共同承担了《肉鸡集成示范技术研究》《肉鸭集成示范技术研究》《猪高致病性蓝耳病防控技术的研究》等课题,获得3项省政府科技进步奖和5项成果鉴定,联合培养研究生12人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