葛园绪
(扬州大学音乐学院,江苏 扬州 225000)
转调筝推广的可行性探究
——以潘氏转调筝为例
葛园绪
(扬州大学音乐学院,江苏 扬州 225000)
近年来,转调筝在古筝领域取得的成就不可忽视,使古筝具备了更多实用的功能。由于种种原因,转调筝的推广却不如预料中顺利,本文将根据各方面的因素,探究转调筝推广的可行性。
潘氏转调筝;推广;调查
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生活质量和精神追求也随之增长,音乐逐渐成为必需品。古筝这个承载了千年历史的乐器,也越来越受欢迎。由于传统古筝在调性方面的某些局限性,无数的音乐人尝试对古筝进行改良,各式转调筝也叫做新筝相继出现。在本次研究中,重点研究的是较为普及的潘氏转调筝。
潘氏转调筝是由潘海新、潘海伟两位老师研制出的,经过了近20年的不懈努力,研究出了在调性及各个方面都有突破性的新型古筝,并取得了多项国家专利。弥补了传统古筝在调性上的不足。
新筝分为筝体,筝架两部分,并且分为两个演奏区。从左到右分别是:S岳山,左无调弦曲,转调器,左主奏曲,中置码,右主奏区。左主奏区为29根弦,按照七声音阶排列;右主奏区为21根弦,按照五声音阶排列。
潘氏转调筝在转调方面具有很高的便捷性,右主奏区用黑、黄、白、红、蓝标记第一弦所在音向上八度;左主奏区则使用绿、红、蓝、黑、粉、黄、白进行标记。根据这些颜色以及一定的规律即可快速便捷的调出所需的调性。
由于分为两个演奏区,演奏技法方面与传统古筝有所不同,但古筝专业人士经过一定时间的熟悉和训练之后也可以熟练的演奏。
所以笔者认为,潘氏转调筝在设计和演奏技法上并不存在较为明显的缺陷,所以从这方面来说,转调筝的普及并不存在这方面的阻碍。
中南大学建筑与艺术学院的夏菁在《新型古筝的劣势分析与筝改探索》中提到潘氏转调筝的劣势有:规整的设计有失中国古韵的东方美;传统筝者学习适应难度大这两个方面。笔者对此第一点表示赞同,由于追求创新和转调的便捷,潘氏转调筝的外形缺少了传统古筝传承上千年的韵味。但第二点笔者却有不同看法,经过笔者调查,专业传统古筝演奏者经过训练也能够快速的掌握转调筝的演奏技法,所以这一点并不是转调筝不普及的主要问题。
笔者认为,转调筝之所以未能推广还有一个重要原因是现存的古筝曲大多在普通古筝上就可以完成,并且缺少为新型古筝创作优质乐曲的作曲家。在这样一个多媒体快速发展的时代,人们了解一样乐器无非是通过其演奏出的乐曲。现存的适合新型转调筝演奏的曲目较少,传统曲目在转调筝上演奏显得其第二个演奏区有些鸡肋,一首两种筝都可以演奏的曲目,演奏者理所当然愿意选择传统古筝进行演奏。
为了更加直观地对潘氏转调筝普及的现状进行更多的了解,笔者设计了一份调查问卷,以三个简单明了的问题对本项目所需的社会背景进行了调查。
截止目前。共有128人参加问卷调查,群体主要有:扬州大学音乐学院学生、江苏各地非音乐专业大学生、社会人士。因笔者活动范围有限,所以截止目前该研究结果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截至目前,该问卷的调查结果如下:参与答题人数128人,其中古筝爱好者占55.47%(71人),非古筝爱好者占44.53%(57人);古筝专业人士占15.63%(20人),非专业人群占84.38% (108人);会演奏转调筝的占7.03%(9人),听说过转调筝的占38.28%(49人),没听说过转调筝的占54.69%(70人)。
从以上数据我们可以得到以下启示:现代社会中古筝爱好者所占比例还是相当可观的,笔者所在活动范围虽对数据有所影响,但绝大部分的被调查者都是社会人士。以此可得出,由于古筝爱好者的日益增多,转调筝推广的大背景是有利于其发展的。
本次调查中,有20位古筝专业学生,会演奏转调筝的人数是9人,在专业学生中占了进一半的人数,在数量上是较为乐观的,古筝专业的学生也有几人并未听说过转调筝,说明转调筝推广的前景虽然较为乐观,却也存在一定的难度。
本次调查中,没听说过转调筝的人数占54.6%,这也非常数据化的说明了当下转调筝普及的范围较小,主要在专业音乐院校。社会人士及古筝爱好者对转调筝并不熟知,这代表着转调筝普及面领着非常严峻地局面。
问卷调查还在继续,受众面将更加广泛。届时,将获得更为科学的数据的结果。
首先,从外形上进行改良。现代的潘氏转调筝外形有失东方古典美,与传统古筝优美的外形形成了对比,从视觉方面就不具备优势。在不影响转调筝各个功能使用的情况下,结合古典和现代审美,对外形进行一定的改良。
其次,需要优秀的作曲家为新筝谱曲。作曲家需要结合新筝的特点及优势进行创作,既要传承传统古筝五声音阶的东方古典风格,也要根据新筝的特点,在十二平均律的体系中进行现代筝曲的创作。
最后,需要培训出一批优秀的新筝教师。在现在的古筝市场里,不论是乐器的销售还是技艺的传授,占绝大多数的还是传统古筝。当然是基于传统古筝千百年来的积累,以及现代音乐学院培育出的一大批优秀的演奏者及教师。转调筝的历史不够悠久,但可以从培育人才一步步做起,真正做到市场及院校中的普及。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新型转调筝具有一定的可推广性,虽然在主观及客观条件方面有某些劣势,但其转调的便利性是无法忽视的,在时间有限的情况下可以发挥其优势。在客观条件提升的背景下,笔者认为新型转调筝的前景还是可观的。
[1]王天一.新型转调筝的构造及其实用操作记谱方法[J].音乐周报,2001(7).
[2]夏菁.新型古筝的劣势分析与筝改探索[J].音乐时空,2014(17).
[3]王天一.新型转调筝研制成功的意义[J].音乐周报,2001(27).
指导老师:扬州大学音乐学院,单宏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