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青社区报》:社区生活移动互联平台

2016-02-03 07:26侯毅君
传媒 2016年18期
关键词:北京青年报报纸居民

文/侯毅君

《北青社区报》:社区生活移动互联平台

文/侯毅君

“互联网+”的浪潮下,包括传统媒体在内的实体经济纷纷寻找转型的契机,北京青年报社在探索与新媒体融合的过程中,尝试在社区领域开创内容、渠道、平台、经营、管理的深度融合,致力于打造一个为社区定制、具有媒体属性的社区生活移动互联平台。

移动互联技术改变了生活,建构在原有传播模式上的宣传模式、推广模式、商业模式也在发生着变革。随着互联网的更新迭代,人们获取新闻的方式,从纸媒转移到网站,近年又转移到手机移动端,这些变化促使传统媒体加速寻找与新兴媒体融合发展的道路。

“互联网+”的浪潮下,包括传统媒体在内的实体经济纷纷寻找转型的契机,北京青年报社在探索与新媒体融合的过程中,尝试在社区领域开创内容、渠道、平台、经营、管理的深度融合,致力于打造一个为社区定制、具有媒体属性的社区生活移动互联平台。

北京青年报社区生活移动互联平台项目以社区为中心,以《北青社区报》作为平台依托,以社区驿站为线下支点,以OK家APP以及微信公众号矩阵为平台,通过移动互联技术整合周边的服务,将传统媒体的优势嫁接到移动端,实现社区服务的纵向整合,完成传统媒体和新媒体的融合,建成服务居民的线上线下结合的社区生活平台。

领导寄语:向下生根

2013年年底,《北青社区报》正式创刊,先后创办顺义、方庄、朝青、望京等多家分社。2014年11月,北京市委常委、宣传部长李伟到北京青年报社调研时,对报社在新媒体建设和媒体融合方面取得的成绩给予充分肯定,对“向下生根,向上生长”的发展战略表示高度赞同。北京青年报社推出的《北青社区报》和社区驿站,能解决报纸的入口和居民黏性问题,对探索扎根社区、联系群众的新的有效形式具有积极意义。

李伟强调,要充分认识传统媒体与新媒体融合发展的紧迫形势,希望北京青年报社充分利用自己的优势,从北京市全局的角度深入思考,集合全市各方面资源,运用互联网思维,创造新的运营机制和模式,参与打造一个与首都地位相符的强势新媒体平台。

资源整合:报纸+微信+APP跨媒体平台

2015年3月18日,《北青社区报》开发的手机应用程序(APP)——“OK家”正式上线,“OK家”以“社区生活OK到家”为切入点,板块划分为社区生活资讯、二手市场、小区论坛、社区活动等。

2015年年底,“OK家”注册用户达到70万,日均访问量突破10万。单篇阅读量最高已突破30万次。2016年8月底,“OK家”注册用户达到100万。

针对不同区域,《北青社区报》在2016年又相继推出了《北青社区报太阳宫版》《北青社区报长阳版》《北青社区报亮马河版》《北青社区报宋家庄版》。截至目前,《北青社区报》已经推出了《北青社区报顺义版》《北青社区报通州版》《北青社区报朝青版》《北青社区报劲松版》《北青社区报海淀版》《北青社区报上地版》《北青社区报三间房版》《北青社区报望京版》《北青社区报北苑版》等。2015年,《北青社区报》全年发行总量达到3000万份。

每份社区报也都开通了相对应的微信公众号,每天更新内容,已有多家微信公众号的“粉丝”数突破10万。截至2016年8月底,微信“粉丝”总量突破100万。

《北青社区报》在全市的主要高档小区开办了120余家社区驿站,社区驿站扎根社区,为社区居民提高便捷的居家服务。如收发快递、代缴水电费、安置ATM自助取款机等。社区驿站同时建有社区居民的微信群,联系社区里的热心居民,定期组织居民参与喜闻乐见的活动,如请专家教授自制月饼、剪窗花、参观博物馆等活动。

抓住新闻规律,报道“家门口的事”

2015年12月23日,《北青社区报宋家庄版》创刊发行。这是当天宋家庄版微信公众号的一篇内容:早晨6点,满满一车的报纸被送到红狮家园老年人活动中心。红狮社区张玉梅阿姨,负责小区南院的报纸投递工作。下午2点,小拉车里装上400份报纸,开始逐楼逐户为居民投递报纸。“社区报是免费发给大家的,以后都由我送,这报纸上都是咱家门口的事,快看看吧。”从1层到29层,每敲开一位居民的家门,她都是这样向居民介绍着。遇到居民不在家的情况,她也将报纸别在门把手上,以确保居民一回家就能看到家门口发生的大事小情。

这是《北青社区报宋家庄版》的首次发行。在此之前,该版负责人已经通过居委会、物业向社区居民征集订阅,已有11000多户居民表示愿意订阅《北青社区报宋家庄版》。《北青社区报》的30余份区域性版面每周都是通过这样的方式送到千万读者手中的。

“家门口的事”是《北青社区报》的卖点,也是《北青社区报》的创刊方针。《北青社区报》正是抓住了新闻贴近性的规律,在“距离”上做文章,盯住“家门口”的突发事件,围绕大政方针在社区中的落地实施做文章,通过报道社区中“热心人”的邻里相亲、守望相助来凸显社会正能量,助力和谐社会。

挖掘每一篇报道的落地“价值”

报纸的生命力在于它的影响力。影响力的大小取决于每一篇报道的“价值”。《北青社区报》作为一份扎根在社区的报纸,报道能否落地,也就是它的报道能否为居民取得“实惠”,至关重要。

2015年10月,一老人在顺义杨镇中干渠路被一辆尼桑轿车撞成重伤,《北青社区报顺义版》报道后,当天下午肇事司机被找到。

2015年11月,前进花园的21户顶层居民家楼顶漏水,《北青社区报》报道后,旺泉街道多方筹集资金,给21户居民修好了。

类似这样的报道还有很多。2015年6月,南法信小伙徐志龙钓鱼时被电击,致全身86%烧伤,本报6次报道为其筹集善款近60万元,目前徐志龙已康复出院,在家积极复健。2015年6月,北务150万公斤西瓜滞销,《北青社区报》报道后一周卖出100万公斤,两周就基本全卖出去了。2015年年底,杨镇男子常亮肝病复发,急需救命钱做肝移植手术,《北青社区报》报道后一周筹集22万余元。

报纸与自媒体相比较,优势就在于它的公信力,一篇报道体现出的记者细致的采访,编辑专业性的加工,针对性的发行,成就了《北青社区报》在居民心中的影响力。

跳出新闻办报纸

2015年,《北青社区报》举办了十余场全市范围的社区活动。社区广场舞大赛、社区足球赛、社区女神评选、社区萌娃评选、踏青晒图、献爱心捐冬衣等活动。通过线上线下的征集,每场活动都取得了超出预期的效果。《北青社区报》各版组还结合自身区域特点举办了上千场不同内容的主题活动。

2015年下半年,《北青社区报朝青版》与八里庄街道合作策划举办“八里庄好邻居”活动,每周都会评选出一对好邻居家庭,将好邻居故事刊登在报纸上,同时在微信上进行投票活动,并深入社区做了7场落地活动,该活动自2015年6月—11月持续达5个月之久,不仅拉近了报纸和读者的距离,还树立了邻里相助和谐社区良好风气。

2016年8月,《北青社区报》第二届萌宝大赛刚刚落幕,经过两个多月、20余场进入社区的落地活动,3名才艺出众、人气爆棚的小萌宝从3000余名社区宝宝中脱颖而出,成为第二届“佳兆业北京萌宝大赛”的前三名。

很多分社还举办了“社区报小记者”活动,《北青社区报朝青版》带小记者去大兴义利食品厂体验面包DIY,自2015年10月起至今,每两周定期举办小记者播音课活动一次,全年累计共举办小记者活动15次。很多家长也是通过孩子了解社区报,并成为《北青社区报》的志愿者。孩子是家庭的核心,通过培养小记者活动,《北青社区报》走进了千家万户。

打造政策解读、舆情疏导的权威性

从创办初,《北青社区报》就立志于打造政策解读、舆情疏导的专业形象。2016年《北青社区报》在全市各区县两会期间推出相应专版,刊发各类代表、委员议案提案千余条。在日常报道中,针对各类法律法规出台的报道,政策解读深入浅出。目前,《北青社区报》已与丰台、劲松、望京、什刹海、田村路、永定路、顺义、机场路、大兴等政府部门合作推出相应版面,得到了政府部门的认可和支持。

《北青社区报》的影响力要持续发展,必须得到市场的认可。2015年,《北青社区报》的营收比2014年增长近200%。2016年上半年,《北青社区报》营收同比增长也超过200%,预计全年增幅继续超过200%。

2016年,《北青社区报》在稳扎稳打的基础上继续做强做大。一是完善公司治理结构。借助市场化的手段,在经营、发行、人事管理等领域完善公司治理结构优化。强化《北青社区报》的造血功能,致力打造《北青社区报》的百年品牌。二是做实做好内容建设。作为一份创新型的媒体,内容是与其他社区服务机构最本质的区别。继续深耕社区,围绕社区做文章,跳出新闻办报纸,把社区资源和媒体资源有机结合,走出一条《北青社区报》的创新之路。三是完善跨媒体平台的建设。报纸、微信/ok家、社区驿站打造了《北青社区报》的多媒体平台,三者在新闻传播、社区服务领域有着不同的功效,报社将完善这一平台的建设,为北京青年报社的跨媒体尝试带来更多的经验,找到更合理的媒体突破方向。

作者系北京青年报社常务副总裁

猜你喜欢
北京青年报报纸居民
石器时代的居民
报纸
浅析新世纪以来我国记者职业理念的变与不变
《北京青年报》
卖报纸
可以吃的报纸
卖报纸
都市报头版设计创新探析
北京青年报:杭州:先发布出租车改革方案 专车草案已做好
高台居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