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中、西方舞蹈风格差异看地域性文化审美取向

2016-02-03 03:51张锦江
黄河之声 2016年9期
关键词:现代舞芭蕾舞蹈

张锦江

(四川音乐学院舞蹈学院,四川 成都 610021)

从中、西方舞蹈风格差异看地域性文化审美取向

张锦江

(四川音乐学院舞蹈学院,四川 成都 610021)

东方人含蓄内敛,西方人热情外放,迥异的性格特征对比如此鲜明,以至浸润到了生活的方方面面、点点滴滴,舞蹈更是淋漓尽致地体现这种差异的最好形式。提到西方舞蹈,芭蕾与现代舞无疑最具代表性。虽然二者当今都具有世界化的趋势,但究其诞生的根源毕竟源归西方。现代舞是一种反传统,寻求直接而张扬的内心情感。随着历史的脚步走到今天的中国舞蹈,已被划分为古典舞与民间舞蹈两大类别。面对雨后春笋般不断涌现的舞蹈精品荟萃,考验我们的已不仅仅是我们的博览能力,而是如何坚守高贵的鉴赏品质——对舞蹈作品背后文化审美的深度挖掘、深刻感悟和精神升华。

中西方舞蹈;现代舞;民间舞;审美风格

时至今日,舞蹈之于人类,已经外化为一门艺术表现形式,内化为一种生存方式。“为舞而舞”与“为活而舞”是天地之间风格迥异的两种境界,期间隔着万丈鸿沟。我们暂且抛开空间上的国家种族之别,经历了数千年历史跨度的舞蹈,让人类在抒情达性的同时,又在行云流水间的钩织起人类文明进步的宏伟篇章。今人论及舞蹈,绝非仅仅为欣赏,更应透过舞蹈本身去领会其文化审美,感受舞蹈艺术的博大精深。

东方人含蓄内敛,西方人热情外放,迥异的性格特征对比如此鲜明,以至浸润到了生活的方方面面、点点滴滴,舞蹈更是淋漓尽致地体现这种差异的最好形式。于平老师的《舞蹈文化与审美》一书,将世界舞蹈按地域及人文格局进行了划分,并对东、西方典型国家的舞蹈风格进行了文化分析。舞蹈从民族传统到国家象征,历经了千百年各种文化的选择、比较和熏陶,才得以形成和确立。如东方有日本的隐忍观,亦有埃及信仰与现实的并存无妨;西方有俄罗斯的贵族民俗风,亦有美国“鱼龙混杂”的兼容并蓄。该书以其立意之高远、内容之丰富、论述之独到、语言之唯美深深打动我们的同时,深入浅出、潜移默化地带给我们舞蹈文化的普及熏陶,让我们在世界民族精魂的广阔天地中快乐地流连徜徉。

站在观众的视角,让我们“反转”思路来审视这一问题。当观众欣赏舞蹈之后,往往会不由自主地将眼光投向作品的艺术风格、民族特色和文化审美上。这样的一种思维方式,让我们开始思考东、西方的舞蹈风格存在着怎样的差异,又对大众的审美感受与回馈发生着怎样的影响。

提到地域性的文化审美,我曾读过资华筠的《舞蹈生态学》,对它的核心因子分解,我最初认为是要对基本的舞蹈动作进行精确化的测量、分析,直至将其模式化和程序化。直到后来读到于平老师的剖析才顿悟,舞蹈本质上毕竟是一种娱人娱己的艺术表现形式,倘若真的如此刻板地去研究,必然会丧失艺术的本真和自我,更遑论艺术本质上的创造性。我们所研究的舞蹈理论,不能因循守旧,而应与时俱进,顺应时代发展潮流,多方面多角度的进行综合研究。

一、中、西方舞蹈风格差异

我们不妨以中国舞蹈作为切入点来探究东方舞蹈的风格美学。从汉代的百戏胡舞发展而来的《盘鼓舞》是史籍记载较为丰富的一支古代舞蹈。“绰约闲靡,机迅体轻”的技巧及肢体塑造感是汉代所独有的技术形态;“蹑节鼓陈,舒意自广,游心无垠,远思长想”的意境则昭示着“大乐与天地同和”的艺术追求。汉舞的舞姿风格,多与汉民族的古典戏曲、传统武术和民间舞蹈相融合。而唐朝的乐舞文化又一次达到高峰,拥有深厚文化积淀和广泛文化交流基础的唐舞场面壮观而富丽堂皇,气氛热烈而又不失轻柔,以纯粹人体形式作为抒发思想感情的手段,铸就了恢宏壮大的大唐气象。其代表既有公孙大娘“天地低昂,群帝龙翔”的《剑器》舞,亦有民族特色糅合而得的《霓裳羽衣舞》,风格多变却归统于中华多民族文化的大背景之下,也就变得有迹可循。

随着历史的脚步走到今天的中国舞蹈,已被划分为古典舞与民间舞蹈两大类别。来源于戏曲舞蹈的中国古典舞被认为是古代舞蹈的延续与重生,它的“拧倾圆曲”深刻融合在演员的一招一式之中,其向心性和集中性呈现回旋、圆转的动作形态,注重身体和呼吸的配合,对称的和谐统一之美,恰恰应和了太极主静重和的观念和意象。民间舞则被分为原生态民间舞和学院派民间舞,它们的不同在于自娱性和表演性之分。而无论哪一种民间舞,都有着自身独特的舞风舞韵,且更为注重贴近大地,如山东鼓子秧歌的低重心、东北秧歌的脚踏实地以及藏族舞蹈的一顺边儿等。对大地的亲近使得中国舞蹈表现出生长于大地的旷达踏实之美,而非单纯对精神世界及世外桃源的追寻。

提到西方舞蹈,芭蕾与现代舞无疑最具代表性。虽然二者当今都具有世界化的趋势,但究其诞生的根源毕竟源归西方。芭蕾的“开绷直立”人尽皆知,舞者追求向上的跳跃感以及外开的表现力,动作范围得到了空前的扩展,丰满的表现力造就了炫耀式的男子绅士风度与纯洁高贵的女子典雅风范。诞生于欧洲贵族社会的芭蕾在俄罗斯成为了世界语言,使得“向上”的身体观念风生水起。从《王后喜剧芭蕾》的演剧性诞生,到利己主义爱情情节与技术技能突破相结合的《吉赛尔》,再到《天鹅湖》的巅峰艺术形态建立,芭蕾的世界语言传播功能已日趋完善,并作为一种审美体验影响着越来越多的人。

现代舞是一种反传统,寻求直接而张扬的内心情感。可以说现代舞并没有规范化的动作系统,演员随性而舞,注重身体动作的形式感,使得现代舞比芭蕾更快的被世界所接受,被更多舞者采用来表达自身对世界的看法与心态。意在瓦解芭蕾体系的邓肯提倡自由舞,以内心情感作为动作发生的动机;玛莎格雷姆“收缩与放松”的训练体系映射出身体与自然和空间的密切联系,现代舞充满性格色彩的动作语言由美国诞生之后,一代代现代舞先驱们以高贵的个性抗拒世俗审美,为人们的精神世界开拓出了一片净土。

二、由舞蹈风格看审美取向

纵观中国舞蹈发展脉络,我们不难发现,纵使历经数千年的沧海桑田和时代轮回,舞蹈这个载体所反映出的中国人的文化审美取向并未发生根本性的改变。古代舞蹈对意境美的追求映射了大时代背景下“留白”式的艺术创作理念,旨在带给观赏者无限的思考想象空间;古典舞则始终遵循“起承转合”的回旋体势,讲究起势酝酿,承接自然,转折突破,收势圆满,无论是古典舞的结构编排还是动作轨迹无一不在遵循着这样的“中和之美”;民间舞蹈的风格深深受到地域特征的影响,藏族的“一顺边”来源于青藏高原的崎岖地形,蒙族对肩胸动作的注重、傣族多变的手势形象则在于对生活环境的模仿。但由于归统于中华文化之下,使得各族民间舞蹈皆沉稳于地,传承自中国传统的农耕文化让他们挚爱着脚下的土地,乐于安稳存活于世。幅员辽阔、地大物博的中华大地让人们更易于满足,从而得以寻求自身精神文化的提炼与沉淀。可以说,中国舞蹈自古至今始终追寻着庄子的“大美”说,“原天地之美而达万物之理”,即天地万物的兴衰从不假言辞,无须表白,皆源于宇宙变化与四时之和,而人们只需遵循其规律,接通宇宙的生命精神,演化对自身的生命感悟。

与东方的内敛沉稳截然不同,西方芭蕾始终向上的体态与动作语汇强烈地表达着寻求自由的渴望,仿佛试图摆脱地心引力的束缚,由地向天,甚至妄达于天,象征着西方人不断开拓的进取精神。从文艺复兴的人文主义思潮唤醒了人体美的探索,到法国古典主义思潮尊崇的秩序与规则,尚礼、尚雅的芭蕾文化成为了综合戏剧形式的开端。地域的狭小且港口众多,使得西方人开始与自然抗争,寻求自身的不断向上与领土的不断扩张。“芭蕾中的身体实属某种精心提炼和理想化的结果”,通过舞者对身体一遍遍的打磨精刻,使得人体成为艺术家追求完美的机器。

而在工业革命与垄断市场大背景下诞生的现代舞标新立异和不受制约,艺术家们开始从自然田园与古朴文化中寻找感性的真实和人性的力量;同时尼采“上帝已死”的观念传播使得舞者倡导不再依靠外力的幻影,开始恢复自我能力和尊严,人人都有自己的价值与追求价值的权利。“尊重差异,容忍异端”的创演方式让观众感受到的更多的是内容的空虚与情感的不明确,也让现代舞的受众群体始终有所局限,但终究代表着很大一部分西方人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弗里曼认为“美与快乐不必是艺术的唯一功能”,通过某种标准来对艺术追求的美进行区分,在很多时候只是人们的一种审美需要,让观众得以脱离世俗的不完美来感受艺术中所谓的完美;而现代舞的出现使“人们的希望通过想象得以传达”,以应对各种艰难困苦的事件和充满敌意的环境,因而横空出现了一片精神乐土。可以说,这两种艺术审美观念几乎同时存在于西方人的审美感官之中,区别在于每个人看待事物的角度与行为方式,从而使西方舞蹈风格明显分化。

三、结语

中、西方通过舞蹈表现出对待自然不同的态度:中国人信奉太极阴阳的和谐相调,以圆融的步伐和韵律表现着对“天人合一”的笃信和憧憬;起源于希腊的西方文明,则不断在探索突破人体的生理极限,似乎试图挣脱自然的束缚。而正是由于这样一种审美观念上的鲜明差异,使舞蹈种类更为繁多,风格更加多变,也让我们有幸得以细细欣赏品悟以至真正有所得。面对雨后春笋般不断涌现的舞蹈精品荟萃,考验我们的已不仅仅是我们的博览能力,而是如何坚守高贵的鉴赏品质——对舞蹈作品背后文化审美的深度挖掘、深刻感悟和精神升华。■

猜你喜欢
现代舞芭蕾舞蹈
因为你的表演,我爱上了芭蕾
春天的芭蕾
浅谈现代舞在综合性大学舞蹈教学中的开展与普及
学舞蹈的男孩子
舞蹈课
我爱芭蕾
探究现代舞艺术的发展
——东西方现代舞艺术的融合
校园舞蹈 多姿多彩
浅析中国现代舞的发展前景
论现代舞基训与现代舞编导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