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小康
南京森林警察学院学科建设二期工程核心抓手
——二论一流森林公安学科建设
赵小康
学科建设二期工程是学校“十三五”规划的重要任务。二期工程将更加突出维护生态安全的学科重点,强化森林公安、森林防火的学科特色。针对其总体任务和各项建设指标,结合学校实际和一期工程实施以来的经验,二期工程将以科研平台建设为核心抓手。
建设一流的森林公安学科,首要任务是明确其概念,把握其内涵,了解其基础。如此方能更有力地探索其建设路径。
(一)森林公安学科的概念构成
2015年末,国家林业局党组就国务院印发的《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批示学校“按照建设一流森林公安学科的目标,统筹规划,全力推进工作落实”。这是“森林公安学科”作为概念范畴被首次提出。依据学术内涵和实践领域,它主要涵盖了《学位授予和人才培养学科目录(2011年)》中的公安学、公安技术2个一级学科,并在不同程度上需要林学、林业工程、植物保护、农林经济管理、法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等一级学科的支撑。
因此,森林公安学科可以理解为以山水林田湖等生态保卫目标为研究对象的知识凝聚体。它主要由公安学、公安技术的学科交叉融合而构成,并涉及林学、法学等相关学科的知识单元,其理论基础、研究方法、研究史论主要来源于上述学科。
(二)森林公安学科建设的主要困境
依据森林公安学科的概念,建设一流森林公安学科就必须立足公安学、公安技术等学科的现状开展工作,研究其存在的问题,寻求可行高效的举措。
公安学、公安技术2个一级学科被纳入《学位授予和人才培养学科目录(2011年)》,工作实践和社会发展的需求因素大于知识单元和学术演进的凝聚因素。因此不可避免地存在知识量不够丰富、学术显示度不够明确等问题。
知识量的问题最突出地表现为二级学科区分度差。公安学下的治安学、侦查学、边防管理、禁毒学、经济犯罪侦查、消防指挥、警卫学、公安情报学、犯罪学、公安管理学、涉外警务、国内安全保卫、警务指挥与战术,以及公安技术下的刑事科学技术、消防工程、交通管理工程、安全防范工程、公安视听技术、抢险救援指挥与技术、火灾勘查、网络安全与执法、核生化消防、野生动植物物证技术,更多的是工作实践中的领域差别,而非知识单元上的构成差别。换言之,更多的是专业差别,而非学科差别。
学术显示度的问题主要表现为学术成果、学术阵地、学术评价的匮乏或失语。学术成果方面,高水平专著、论文、专利、标准、重大科研项目立项、学术成果获奖均显不足。学术阵地方面,跻身核心期刊、中国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CSCD)的公安类期刊屈指可数,国际和国内影响力重大的实验室、学术论坛凤毛麟角。学术评价方面,两个一级学科均未成为自科、社科项目评审和成果奖励评审的单独目录,承担此类高级别评审的领域内专家也不多见。
此外,目前生态文明建设和生态安全保卫领域的专家、成果、学术阵地、学术组织多分散于法学、工学、农学、管理学等门类下的学科中。而且从2011年以来的学科发展来看,向森林公安学科的凝聚趋势尚未形成。
针对知识量、学术显示度的问题,首要对策是促进科研创新,并进而实现学术成果的丰富和学术话语权的加强。而科研平台作为开展科技创新的基地,以及学科建设、人才培养、技术服务的载体,能够有效地承载学科建设发展。
科研平台正迅猛发展。随着《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的制定,国家各级科技管理部门加强了对科学和技术的投入。教育部科学技术司统计数据(2002-2011)显示,2011年全国高校从事科技活动的总人数为81.26万,其中科研平台从业人数为8.02万;全国高校科研经费支出为818.48亿元,其中科研平台科研经费支出为228.52亿元;全国高校承担科研项目32.15万项,其中科研平台承担科研项目为12.6万项;2011年底,全国高校有上级主管部门批准的研究与发展机构5010个,较2004年新增3091个。由此可见,科研平台的研发能力、承载能力正在逐步加强。
科研平台能有力支撑学科建设。科研平台是学科建设的基石,学科建设是科研平台的动力。二者在人才培养、团队建设、资源积累、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目标一致,交叉融合,互为补充。科研平台反映着学科建设水平,其数量、层次是高校的教学科研、人才培养、社会服务等方面的办学能力的重要展现。
科研平台能大幅促进创新能力。在科研平台的建设过程中,实现了技术、人才、设施的相对集中,有利于承担重大和专题科研任务,并不断深入。从而产出先进成果,促进实力提升,培育科研队伍。
科研平台能充分实现技术服务。科研平台建设必须顺应时代发展,围绕关系国计民生的重大科学问题,与国家重大和特殊需求紧密相连,与特定产业息息相关。所以科研平台的发展必然是战略性、前瞻性、关键性技术的发展和技术服务规模与水平的发展,彰显着高校服务社会的使命。
(一)科研平台建设可能遇到的矛盾
第一,协作矛盾。科研活动中必然涉及不同学者、学术团队的协作。即在一项科研活动中如何分工、如何确定角色、如何主导与配合的问题。当涉及科研平台管理决策时,容易出现学术权威与管理权力的冲突。当涉及学术观点碰撞时,容易出现“文人相轻”“同行冤家”式的冲突。这需要从平台管理、学术评价的角度加以解决。
第二,机制矛盾。高校的科研层次通常为“学校-系部-教研室”。人员流动受限,管理机制固定,存在条块分割和分散重复现象。在这样的管理机制下,科研人员的考评、辅助人员的配置、相关资源的调用都有限制,与科研平台的非实体性、平台人员的松散性存在矛盾。这需要从考核机制、奖励机制的角度加以解决。
(二)森林公安学科的科研平台
主流的科研平台应当是传统意义上的重点实验室、社科研究基地、协同创新中心等实体性平台。但结合高校发展的新趋势,也可以适当考虑虚拟平台和学生平台。
重点实验室应聚焦森林公安与森林防火实践中的核心问题与共性问题,具有相对稳定的中长期研究方向和明确的研究任务,顺应行业和地方发展,解决实际问题。社科研究基地应面向森林公安的决策管理和软科学问题,提供良好的政策建议和咨询报告,使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同步发展,建立知识创新机制。协同创新中心应具有广阔视野,将围绕共同主题的科研教育部门、司法实践部门、企业结合在一起,解决森林公安、森林防火的实际问题,发挥生态安全保卫职能。
虚拟科研平台作为辅助工具可借助多种技术。一是借助学科博客(Subject-Blog)传播特定学科的知识。其主体可以是系部科研人员,也可以是图书馆的学科馆员。其内容可以包括信息服务、前沿课题、业界新闻、国际学术会议主题、核心期刊、经典图书、精品课程、权威网站等,通过对特定信息的评价、组织、发布来满足科研需求。二是借助混搭技术(Mashup)实现网络协同的科学平台功能,满足科研人员的检索、项目管理、互动协作需求。在现有工具方面,SciVee平台实现了视频、音频、PPT、文献等知识的集成整合。三是基于移动信息服务构建移动科研平台。这要求相应工具能支持广泛的移动终端,如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等,以及适应Andriod、iOS、Symbian、Windows CE等操作系统。
学生科研平台是深化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举措。其着眼点不在于科研立项、科研成果的数量,而是提供学生参与科学研究,实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机会。在形式上,可以采用开放实验室、创新创业项目、学生科技项目、科技竞赛等。在组织上,应设置各级领导、各部门构成的领导小组,提供专项经费,提供实验室、耗材等研究环境,严格把握立项审批、中期检查、结题验收等程序。
在科研平台的主题方面,可围绕森林公安、森林防火领域中的装备、技术、文化、信息等科学问题开展建设。立项宗旨应是行业和地方急需,具有良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前景,具有较为扎实的工作基础。
在科研平台的构成方面,应以非在编的虚体组织为主。此类组织通常以首席专家为主导,辅以数人到数十人不等的科研人员,围绕主体开展研究。规模较小的平台可以中、初级专业技术人员兼职从事行政事务。规模较大的平台可以依托单位的行政人员兼职,或专门设置1名行政人员从事事务性工作。同一个实体部门可根据需求设置多个科研平台。与此相关,平台首席专家与依托部门领导并不必然对应。
在科研平台的考核方面,必须对考核周期、考核对象、考核标准、奖惩措施做出说明。考核周期应当以2年以上为宜,3-4年较为理想。如此更加符合科研活动规律。考核对象应以平台首席专家为主,或扩大到核心专家。考虑到首席专家的兼职身份,考核结果需要与其本职工作考核相结合,即平台工作成效的高低应成为本职工作考核的重要参照或主要指标。
以科研平台为我校学科建设二期工程的核心抓手,即把科研平台的立项、建设、考核作为“十三五”期间学科建设工作的重点、突破口,并以此为依据投入经费、配置人员。这将是我校学科建设工作,以及一流森林公安学科建设工作的重要起始。
(本文系国家林业局林业软科学研究项目“公安类学科支撑林业人才队伍建设的体系与路径研究(2016-R04)”成果之一。)
(作者单位 南京森林警察学院)
(责任编辑 卢维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