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小学音乐课中轻声歌唱法的作用

2016-02-02 17:08王晓霞
黄河之声 2016年15期
关键词:音准歌唱内心

王晓霞

(成都师范学院音乐学院,四川 成都 610500)

浅析小学音乐课中轻声歌唱法的作用

王晓霞

(成都师范学院音乐学院,四川 成都 610500)

“轻声歌唱法”是音乐课教学中一种可行性较高的教学方法,它在培养学生敏锐的音乐听觉、正确的歌唱方法及音乐审美、节奏等方面都起到了很大的作用,而且轻声歌唱法很容易被学生接受,在课堂中实用性较高,能够在较短的时间内获得良好的效果。本文通过三个方面来阐述“轻声歌唱法”的作用。

唱歌课;轻声;音准;听觉

“轻声歌唱”既是一种声音训练方法,也是声乐作品的艺术表现形式。在小学音乐课堂中这样的唱法能有效的培养孩子的内心听觉,掌握歌唱时的呼吸运用、稳定喉头,找到头腔共鸣位置等;它不仅能发声自然,还能轻松解决难唱的高音。这种声音自然、放松、音色统一和谐,具有音乐的美感。本文就谈谈它几点作用:

一、轻声歌唱能培养孩子敏锐的听觉能力

音乐是听觉艺术,听力是音乐基本技巧之一。达尔克罗兹指出:“一切音乐教育都应该是建立在听觉的基础上,而不是建立在模仿和教学运算的训练上”,也就是说良好的听觉是学习音乐的基本条件。一切对音乐的感受、认识、理解都是从听开始。听觉艺术既是内在的也是外在的一种艺术,是音乐教学中及其重要的一部分,尤其是唱歌课在小学阶段就特别重要了。我国新课标对歌唱的要求里也提到对于歌唱教学中演唱歌曲是中小学音乐教学的基本内容,也是学生最易于接受和乐于参与的表现形式。要重视内容标准中对演唱姿势、呼吸方法、节奏和音准等歌唱方法的培养。

根据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心理特点喜欢好表现,喜欢大声歌唱。教师要有针对性的引导和培养学生利用正确的轻声歌唱法进行歌唱。培养学生不仅自己能正确利用轻声歌唱法,还能在演唱时能听到别人的歌唱声音。这样轻声歌唱法就能有效的促进孩子掌握正确的音准和节奏,声音轻了孩子就会多用耳朵去听,用脑子去想,也就有利于孩子去思考音准与不准的问题。有家长常常会说:“我家孩子天生五音不全。”这个说法是不正确的。第一,不是孩子音不准,而是缺乏对听觉的训炼;第二是歌唱方法不正确。还有身边时常有爱好唱歌的朋友问我:“为什么我唱歌总觉得和音乐对不上呢,明明我是按照上边字颜色的变化唱的呀?”这就是典型的没有倾听的习惯导致的问题。即便是“卡拉OK”也会唱不对“位”了。因此,培养孩子从小就养成能合伴奏唱歌的习惯,是培养孩子听觉的一个重要手段。比如:课堂上在孩子对旋律不熟悉时,音乐老师常常会用钢琴弹着旋律引导孩子歌唱。这时如果孩子们的声音比钢琴大,他们就听不见琴声了,那些扯着嗓子“叫”、“喊”的孩子无论练多少遍最终还是唱不准。所以课堂上老师常常会问孩子:“你们唱的时候听见琴声了吗?你的音高和钢琴一样吗?。”其实,这既要求了孩子们轻声歌唱的状态,又强化了歌唱时的听觉,尤其是小学低年级的学生培养他们的听觉,采用轻声歌唱法更重要了。因为小学一、二级刚开始上音乐课,在教学中,要有意识的培养他们一边轻声歌唱一边认真倾听的好习惯。通过多年的实践,学生的音准节奏就会得到很大的提高。

课堂中让孩子学会轻声歌唱会加强听觉的感受,长期训练有助于孩子建立良好的音准概念。轻声教学也符合学生的心理特点,我认为倾听有两种途径,一种是通过耳朵直接感受到的;另一种是“内心听觉”。虽然这是一种内心感受,但在小学音乐课堂中,对于孩子的歌唱训练却非常重要。

内心听觉的自如运用是音乐听觉高度发达的标志。内心听觉是音乐活动中的一种心理现象,它是通过感知,内心记忆,音乐想象这几步完成。所以要提高内心听觉的能力需加强对学生感知记忆,想象力的训练。

学生在大声喊唱时所注意到的是吼叫时的快感,而忽略了倾听自己的声音。而轻声歌唱时则听觉感官会更敏锐。轻声歌唱的起初是因为唱小声了被迫去感受自己的声音,久而久之就会形成习惯,内心的感受被关注后逐渐被放大,会不自觉地去从心底感受自己唱出的每一个声音,渐渐的音准就会越来越好。不管是听自己的还是听别人的,都会有一个对音乐准确的判断了。大学生在上视唱练耳课时,老师总是要求学生很轻声的唱每个音,有一点点不准确都不行。而那种不准确是极为细微的,不专业的人根本就听不出来。这样训练音准的方法是非常有效的。这种“内心听觉”的训练,其实就和现在要求孩子们轻声歌唱锻炼“内心听觉”的道理是相同的。把听觉和感觉加在一起去感受音乐,这样会更精确。因此课堂中轻声歌唱让学生听觉更敏锐的好习惯,不仅在循序渐进中强化了孩子们的音准,更为孩子们今后的放声歌唱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二、轻声歌唱让孩子更能体会到正确的发声方法,解决唱不好的问题

小学教育是一项基础教育,我们要做到的是让大部分孩子提升到一定高度。对于平均四五十个孩子一个班的班额来说,如果课堂没有轻声歌唱,就不利于学生获取正确的歌唱方法。如果不从小学会轻声歌唱,学会控制音量,就会导致音乐课堂发出“千奇百怪”的歌声或是干巴巴的吼叫声,毫无美感!更有可能吼坏嗓子,使声带病变。正如一个好的合唱团,其团员一定是发声方法正确,音准节奏是准确的合唱队员。我们的每个班就像很多个合唱团,总有一个目标那就是都得掌握正确的发声方法,有准确的音高,有柔美统一的音色,这样歌声才能较完整的表达合唱作品的情感和意境。

三、轻声歌唱法能培养孩子对音乐的想象力和音乐审美力

歌唱艺术是以声音的音色、力度、速度等变化手段来表现作品情感的艺术,通过歌唱来唤起歌者与音乐作品间的情感共鸣。歌唱者的情感不只是来源于对作品表面的理解,渗透在声乐作品中的情感体验、意境领会都离不开想象力的作用。想象是贯穿在音乐表现过程中的要素,在歌唱技巧的研习中,想象起着深化表现的作用,能帮助演唱者理解发声的生理机能及心理活动,找到正确的发声状态。如果演唱者在歌唱之前缺乏对美好声音的想象,就很难演唱出美妙的歌声。

歌唱是一个心理创作的过程。一般情况下,思想上的声音总是只会并协调着发声器官的肌肉活动,通过想象形式的内在听觉,总是不自觉地预先支配着发声、呼吸、咬字与吐字,要正确处理一个音,所以,歌唱者必须首先有一个清晰完整的想象,在思想上形成一种准确的声音形象对歌唱是极其重要的。通过想象,歌者能进入角色和架起歌曲与自身感受之间的情感桥梁。如果学生掌握了轻声歌唱法,那么在演唱时就会运用自如,就会更尽情的丰富自己的音乐想象,表现音乐作品。歌唱艺术如同其他表演一样,从阅读作品、熟悉角色开始,就需借助想象的翅膀,将生活升华为艺术。想象是演唱者头脑中,将原有表象打造成艺术形象的心理过程,不仅仅依靠声音技巧,更重要的是在情感上精心雕琢,通过想象把自己置身于歌曲意境和人物心理之中,体会作品需要表达的感情。这样就达到了审美的效果。长期以来,许多中小学音乐教师已经形成了一套以训练为中心的模式,在儿童音乐教育活动中,无论是在制定活动目标,设计教法,还是音准节奏的训练等教师都自觉的或不自觉地把注意力集中在技艺的目标上,为小学的唱歌课付出了许多努力。

总之,轻声歌唱法教学是行之有效的方法,具有能进入儿童心灵,陶冶情操,形成润物细无声的审美功能,是最有效的教育手段。轻声歌唱法既符合儿童心理特点,又能保护他们娇嫩的声带。是一种自然的发声状态,不会给孩子造成不好的心理压力。这样的课程氛围是愉悦的、轻松的。在歌唱的同时儿童通过自己的发声器官直接体验到音乐的音准、节奏、速度、力度等的特点,能真切地感受歌曲的意境和情感,培养想象力,达到美育的目的。

[1] 寇忠全.在音符中徜徉的美育.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2011,12.

[2] 胥娟.论中小学音乐教育中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湖南第一师范学报,2006,1.

[3] 赵宋光.音乐教育心理概论.上海音乐出版社,2003,4.

[4] 伍晓萍.“聆听、表现、创造”审美活动教学模式初探.中国音乐教育杂志社,人民音乐出版社,2005,06.

王晓霞(1968-),重庆人,成都师范学院音乐系教授,本科,主要研究方向:声乐理论及教学。

猜你喜欢
音准歌唱内心
内心有光,便无惧黑暗
做一个内心有光的人
为你而歌唱
为你歌唱
原来占据你内心的不是我
合唱中的音准问题和训练方法解析
关于《村歌唱晚》的通信
把握歌唱关键期 有效培养音准感
歌唱十月
论影响合唱作品音准的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