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邢致远
博物馆“银发事业”发展道路的思考
□邢致远
摘要:文章阐述了博物馆已经对老年人开展的免费开放、服务措施、社区活动等工作,在归纳尚存不足的基础上,提出要推出适合老年观众的陈列展览、教育项目、服务项目、文化产品。同时,特别提出要积极发挥老年人的作用,培养老年志愿者、设计者、管理者、研究者。博物馆"银发事业"的发展就是要求能保障老年人尊严、尊重老年人抉择权利、保证老年人能够享用社会教育、文化、精神和文娱资源,让老人过上健康而有尊严的生活,这是博物馆管理者和工作者义不容辞的社会责任。
关键词:博物馆老年人发展思考
2013年7月1日,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老年人权益保障法》正式施行。新修订后的《老年人权益保障法》规定了老年人享有的基本权利,体现了老年人的特殊要求,不仅要保护老年人的合法权益,更应该从各个层面提高其生活质量与幸福满意度。根据老年人的特点和需要提供博物馆服务项目、教育项目和文化产品是老年人共享社会发展成果的重要手段,也是对老年人基本文化权益的保障。“银发事业”发展道路的探索是博物馆事业的发展要求,更是对博物馆社会责任和职业道德的重要考量。
免费开放中共中央宣传部、财政部、文化部、国家文物局《关于全国博物馆、纪念馆免费开放的通知》明确要求“全国各级文化文物部门归口管理的公共博物馆、纪念馆、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全部免费开放。”其中,文物建筑及遗址类博物馆暂不实行全部免费开放,继续对老年人等特殊群体实行减免门票等优惠政策。鼓励暂不能完全免费开放的博物馆、纪念馆实行低票价政策,继续对老年人等社会群体实行免费或优惠参观。在此之前,大部分地区的博物馆都已经实现对高龄老人的免费开放,或采取在重大节日、结合重要活动对离退休老年人实施免费开放。数据分析表明,博物馆免费开放后,在观众数量大幅增加的同时,观众结构也发生了明显的变化,学生和老年人逐步成为观众群体的主要构成部分。博物馆免费开放成为文博事业对于老年人最重要的文化福利之一。
服务措施老年人是特殊的社会群体,相对于其他年龄层次的观众而言,应该得到更多的照顾和关爱。文物行政部门和博物馆都在探索相应的服务手段和措施。北京市文物局《关于落实北京市老年人优待办法的实施细则》中要求博物馆提高对老年人的接待服务水平,根据老年人的心理及生理特点,继续补充完善博物馆的各项软、硬件条件;鼓励、倡导博物馆组织、策划吸引老年人关注的、适合老年人参与的活动项目,并提供了为老优待服务场所名单。首都博物馆领取免费参观门票预约系统特别说明,“老年人、残疾人和军人无需预约,凭本人有效证件可直接来馆参观”。苏州博物馆开放指南中说明,“70岁以上老人可由绿色通道入馆参观。举办的特别展览将酌情实行售票参观制度,面向高龄老人等特殊群体的各类优惠政策继续有效”。
社区活动博物馆除了向老年观众提供陈列展览和接待服务之外,还策划了一些活动。浙江省博物馆为老年人启动“金秋行动”活动,向老年人赠送书籍、光盘等材料。南京博物院举办了进入社区和老年公寓活动,策划了“重阳敬老”等活动。苏州评弹博物馆组织了老年戏曲票友的系列活动。一些设在社区的小型博物馆注重发挥服务老年人的功能。南京的石头城社区历史博物馆、丁山社区电影文化馆等,都由社区的老年人参与管理,并为其提供如图书借阅、电影观看等在内的社会活动。在服务老年人的同时,老年人无形的精神财富对社区成员、尤其是年轻一代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与此同时,相对于其他社会群体特别是未成年人而言,博物馆在为老年人服务方面还存在不足的地方,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展览内容和形式相对单一目前,与老年人相关的展览主要有两种形式,第一种是为老年大学、老年人活动团体等举办的老年人书画、摄影等展览,这类展览基本都不是博物馆自主策划实施,只是简单地为需求方提供展览场所和必须的展览条件;第二种是结合重阳节、国庆节等重要节日、重要活动或纪念日,组织老年人集体参观博物馆的展览。不论在基本陈列的更新、还是原创性临时展览的设计、或者引进展览方面,几乎都没有考虑过老年观众的需求。很少出现针对老年人的兴趣爱好举办的专题陈列展览。
社会教育项目几乎空白“国家一级博物馆运行评估指标体系”将博物馆教育项目作为重要考核指标。按照2012年重新修订发布的“国家一级博物馆运行评估指标体系”规定的分类,博物馆教育项目可以分为专题讲座、论坛、中小学教育项目、家庭教育项目、社区教育项目、教师培训项目和其他项目六个大类。中国博物馆协会《国家一级博物馆运行评估报告2011年度》的附录中,“有代表性的社会教育项目”以专题讲座、论坛和中小学教育项目为主,针对老年人的社会教育项目几乎为空白。国家一级博物馆尚且如此,各中小型博物馆更是没有予以足够的重视。
服务手段仍显欠缺就博物馆的硬件而言,展厅的灯光过于昏暗或太过耀眼,安全通道指示不清晰,博物馆大厅、走廊地面以及台阶过于光滑,无障碍通道不全,休息区域少,配套的专用卫生设施不足,楼层高的展厅没有电梯,特殊活动和节假日观众拥挤的时候,或是在高温、严寒、雨雪等恶劣天气情况下,缺少针对老年观众的应急预案,这些都成为老年观众参观时的安全隐患。就博物馆的软件而言,展品的说明牌和背板字号偏小,没有针对老年人的讲解服务和讲解词,没有给老年观众集体参观的单独时间安排,大部分博物馆重点关注的二维码、移动终端、语音导览、多媒体互动以及微博客、微信、数字化博物馆等服务手段普遍不适于大多数老年人使用。老年观众在参观博物馆时难以享受到专属服务。
适应老年观众的陈列展览在展厅总体设计方面,应该按照人体工程学要求,针对老年人的身体条件,注重展厅的空间分割、展线的长度、参观路线的设计,休息空间、灯光、音效、温度、湿度,展品的数量和体量、展柜的高度;在展览的内容设计上,选取老年人熟悉的生产、生活事件,体现怀旧、重现的审美心理需求;在展览的形式设计上,不必过度追求高科技展示手段,更多依托实物、视频进行直观、简洁的展示,对于展品的说明应通俗易懂、形象生动,减少大篇幅的文字介绍和专业术语,以便于老年观众接受和理解。适宜的陈列展览手段能有效减少老年观众参观时身体的疲劳和心理的恐惧,提高其参观兴趣和意愿,增加其进入博物馆的次数并延长在馆参观时间。
适应老年观众的教育项目很多国家已经将图书馆、博物馆等各种科学文化设施都纳入教育的范畴,建立家庭、社会、学校教育一体化的终身教育体系,促进教育的社会一体化。我国的老年大学、文化宫是目前提供老年教育最主要的文化场所,相比而言博物馆具有不可比拟的特殊优势。博物馆除了有必备的教育场地、专业人员,还有成系列的丰富的藏品资源。博物馆可以根据自身优势,提供文物鉴赏、文艺创作、戏曲表演、园艺种植、法律法规、公共关系、疾病预防、卫生保健等诸多方面的培训、讲座、进修等教育项目。
适应老年观众的服务项目在公民基本文化权益都应该得到保障的前提下,老年人等弱势群体更应该得到博物馆的关注。西方发达国家在这方面已采取了可行的措施,值得我们学习借鉴。博物馆新建或改造时,应适当参考涉老工程建设标准和无障碍设施建设标准,为老年人等特殊群体安排专门的休息区和卫生设施。已建成的博物馆应为老年人提供专门的讲解导览服务,以及眼镜、轮椅、拐杖、饮用水、常用药品等储备,并购买意外伤害险等保险。对于老年人集体参观团队,可以适当调整和安排在观众数量少的时间段,并安排专人陪同参观。在了解老年观众对博物馆的需求、评价的基础上,策划为老年观众喜爱、认同的文化服务项目,开展和推出有针对性的主题活动、系列活动、精品活动,提高博物馆老年服务项目的品牌意识。
适应老年观众的文化产品随着购买能力的增强和消费观念的转变,中国老年人消费市场潜力巨大,具有广阔的增长空间。相关统计数字显示,2012年老年消费规模达1.3万亿元,预测2020年将达到3万亿元。博物馆文化产业发展理应在这一发展趋势之中抢得先机。博物馆文化产品的老年消费群已经从被忽视到逐步被关注,并已有比较成熟的文化产品出现:一种是主要为满足老年人生活需求的养生、保健产品,比如已经在全国博物馆文化产品创意设计推介活动中的获奖产品——拐杖、枕头,以及茶具、酒具等;另一类主要为满足老年人精神需求的各类文化体育娱乐用品,如书籍、文房四宝、乐器、音像制品等。此外,随着旅游业的兴起,越来越多的老年人走出家门,加入了旅游的行列。因此,研究老年人旅游意愿和偏好,也将成为博物馆文化产业发展的重要增长点。
20世纪90年代后期,世界卫生组织开始采用积极的老龄政策,并将“积极老龄化”界定为“参与”、“健康”和“保障”。积极老龄化将使老年人生活更加舒适、更具尊严、更有价值,是人类老龄观的重大变革。老年人的经验、智慧和创造是社会的宝贵财富,合理挖掘老年人潜能是发展博物馆事业的重要力量来源。
博物馆的老年人志愿者老年人从事博物馆志愿服务具有不可比拟的优势。博物馆志愿者主要从事讲解导览、秩序维护、发放材料等,老年人大都具有更强的责任意识、公益精神、团队意识和集体荣誉感,在志愿服务中更有耐心、细心,特有的亲切和随和的形象能更快拉近博物馆与公众的距离,也更容易化解与公众之间的不和谐因素。如果博物馆能通过完善的管理体系和激励机制,使其拥有成就感、归属感和认同感,这其中一部分具有良好知识背景的老人将成为博物馆志愿者的重要力量。如能提供老年专家学者的讲解服务,将更能凸显博物馆的综合实力和学术水平,彻底撕掉讲解工作的“花瓶”标签。
博物馆的老年人设计者博物馆陈列展览、教育项目、宣传活动都由博物馆人员设计,与社会公众的喜好和要求有一定的差距。可以吸引老年观众共同参与、共同设计相应层次的教育项目。老年人除了代表自身年龄群体的需求,还可以代替博物馆对家庭成员、社区成员进行调研,获取最真实的第一手信息。在对信息进行对比、分析、研究的基础上,共同参与设计的博物馆服务和活动项目既有一定的可操作性,又能更好地满足观众的实际需求。共同设计的过程就是博物馆与社会公众增进互相了解和沟通的过程,也是公众近距离接触博物馆的过程,本身就是有效地传播博物馆文化的途径。
博物馆的老年人管理者观众参与管理在西方博物馆已经取得成功经验,但是在我国还没有得以有效推广。目前存在的小型博物馆、社区博物馆是地方文化的中心,为基层观众提供文化产品。可以尝试在这些博物馆中率先推进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的改革和创新,探索便于公众参与的管理与运行体制,试行理事会和监事会机制。理事会是博物馆的决策机构,由地方文物行政部门代表、博物馆管理者代表、社区居民代表共同组成。老年人具有知识、经验、技能、时间的优势,有更强的社会责任感,有能服众的权威,可以成为当之无愧的社区“语言领袖”,代表社区居民参与博物馆的管理。“去行政化”不仅是事业单位改革的大趋势,也必应成为博物馆法人治理结构改革的核心和要素。有老年人参与管理的博物馆,也将更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
博物馆的老年人研究者随着离退休人员的迅速增长,老年人才的队伍将不断扩大。在中小型博物馆专业技术人员相对不足的情况下,结合工作需要,可采取长期聘请、短期聘请、项目聘请等多种方式,邀请老专家参与重大决策咨询,从事藏品修复、文献整理、教育培训、外文翻译、方案论证等符合其特点的工作,充实或改善博物馆学术委员会结构,创造条件促使离退休专家通过多种形式培养中青年专业人才。争取离退休专业技术人员社团的支持,由其组织、推荐离退休专业技术人员特别是高级专家继续发挥作用。
关心老年人精神需求已成为人类社会面临的共同任务。从1991年联合国大会通过的《联合国老年人原则》、2002年《马德里老龄问题国际行动计划》,到2013年中国政府新修订实施的《老年人权益保障法》,都无一例外地强调了保障老年人尊严、尊重老年人抉择权利、保证老年人能够享用社会教育、文化、精神和文娱资源等基本原则,让老人过上健康而有尊严的生活。作为集优秀传统文化与现代人文关怀于一体的公益性组织,博物馆将以服务老年群体为己任,积极探索“银发事业”的发展道路,这也将成为我们博物馆管理者和工作者义不容辞的社会责任。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组织部、宣传部,教育部等16部委《关于进一步加强老年文化建设的意见》(全国老龄办发〔2012〕60号)。
2.文化部《关于加强老年文化工作的意见》(文社图发〔1999〕27号)。
3.全国老龄工作委员会办公室《中国人口老龄化发展趋势预测研究报告》。
4.吴江、田小宝主编《中国人力资源发展报告(2011-2012)》,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2年。
5.段勇《当代美国博物馆》,科学出版社,2003年。
6.中国博物馆协会编《国家一级博物馆运行评估报告2011年度》,译林出版社,2013年。
7.楚良勋《日本老年教育特点及其对我国老年教育的启示》,《继续教育研究》2006年第4期。
8.吴振云《我国老年心理学的发展与展望》,《中国老年学杂志》1996年10月。
9.吴振云《老年心理与积极老龄化——从心理学视角看待积极老龄化》,http://www.doc88.com/p-69519666969 87.html。
10.张宁《博物馆要关注老年观众》,http://www.doc88. com/p-6486710894066.html。
11.江留敏《关于积极老龄化与老年人才资源开发问题研究》,复旦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作者工作单位:江苏省文物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