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 轶
(佛山粤剧传习所 广东 佛山 528000)
试论角色创造中的四要素
陈轶
(佛山粤剧传习所广东佛山528000)
戏剧舞台艺术是集体性艺术,主要通过演员的表演艺术创造出活生生的艺术形象并传递给观众,而这种艺术形象的创造和传递必须是真实的和鲜活生动的。当一个演员在塑造人物的时候,准确细腻的分析理解把握住人物内心世界并找到恰当有效的外部表现手段,真实可信的将角色人物形象展现出来显得至关重要。
剧本分析理解与感受想象真实与信念感
剧本分析和演员的人物形象树立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在剧作排练之前,一般导演都会对剧本进行导演阐述,演示他的理解和分析。但作为演员,绝不可以觉得有导演的剧本解释就够了,而是应该在导演分析的基础上通过自己的理解,真正去了解与感受剧本的内在实质和潜埋在台词表面之下的精神本质。
1、了解时代背景
时代背景是人物生存的总环境。研究时代背景,实际上就是研究剧本中人物生活时代的社会状况。因为剧本中人物的思想和行为不可能不受到他所生活的时代的客观因素所影响。比如在清朝,当时的人出门习惯骑马、男人要留长辫,要是当今有人这样一身行头出门,那肯定是个精神病,会被抓起来的。所以,演员在创作时必须先弄清楚剧本的时代背景,才有可能真正认识人物的思想和行为。
话剧《康有为与梁启超》是以康梁二人37年师生情谊为主线,讲述清末民国初期,康有为、梁启超、谭嗣同等有志之士,为了国家命运前途,不断探索、甚至英勇牺牲的故事。该剧创作之初,演员就必须首先去了解清末民国初期那个时候的社会状况;应该了解如“戊戌变法”等剧中核心事件形成的原因;应该知道当时的政治、经济、哲学、道德等方面都存在着怎样的形式;更应该了解当时清廷的政治政策、人民心中的怒火是怎样积压的、外国列强是如何欺压中国、康梁等人是在怎样的情势下开始变法维新的等等。
演员了解时代背景,是为了让自己能够对人物生活的时代感同身受,所以除了理性的了解和分析外,还应该通过一些感性的材料来进行多方面的补充,让你要感受的那个时代立体起来。比如排练《康有为与梁启超》的时候,导演就要求演员多看那个年代的纪录片和人物传记,以及反映当时社会事件的文学作品,从中了解那时的生活、了解他们在那个时代所经历的一切。这些感性的材料让演员更容易捕捉到那个年代的脉搏。
总而论之,演员应该尽可能具体的去捕捉那些当时时代的方方面面:当时的重大历史事件、政治和经济是什么特点、社会上的新思潮都有哪些、都有什么样的习惯和风俗等等。一言以蔽之,了解的越详细、越细致、越具体越好。否则就很难创作出符合那个时代的人物形象来,更有可能闹出啼笑皆非的笑话。
在戏剧作品中,除了反映近代、现代生活的剧作外,还有很多是反映历史的甚至是远古的、神话的。这些剧作所描写的时代对演员来说就会更不熟悉更陌生,这就要求演员更应该下大力气去了解剧本所呈现的时代背景。这种了解,一方面来自演员本人的历史知识和修养,例如一个演员平时对三国感兴趣,对三国鼎立时期各政权的建立、兴盛到衰落以及其中人物比较了解,那么当他有一天需要演曹操或者刘备、关羽的时候,这些历史知识和修养都会在他创作人物时起到重要的作用。另一方面,必须大量的搜集文字资料和形象资料来研究当时的历史。在深入研究时,特别要注重形象资料的搜集,因为往往形象资料能够帮助演员展开想象,能够更加真切鲜活的让演员感受到那个时代的风貌。
2、弄清规定情境
规定情境与人物行动之间的关系仿佛唇齿相依,因此,在分析剧本的时候弄清楚规定情境对演员的创作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如果说了解时代背景是为了让演员能够认识角色总体生活环境的话,弄清楚规定情境则是为了使演员可以把握角色的具体生存环境。
繁漪在《雷雨》第一幕中就说:“这屋子怎么这样闷气,里里外外,好像发了霉。”对于要扮演繁漪的演员来说,这句话可以理解为是繁漪对她的生活环境的最真实的感受。如果要真正掌握繁漪对这种生活的感受,就必须展开想象:她曾经是怎样生活的?为什么会来到这个家里?她和周朴园到底现在处于什么样的关系?后来她和周萍又有着什么样的关系?她现在每天过着怎样的生活?她每天什么时候起床?什么时候睡觉?她和周朴园在一起时会说什么?和周萍在一起时又会谈些什么?周朴园每天让她喝的药到底是什么?她每天如何消磨这些难耐的时间?只有展开想象回答出这一系列的问题之后,才会感受到什么是“闷气”和“发霉”的生活状态,也才有可能真正获得人物生活环境和心理状态的真情实感的实质。只有在把握住了人物的生活环境和心理状态的核心本质的基础上,演员才有可能捕捉到人物思想的根源、人物行动的逻辑准则。
除了剧本总的规定情境,在每段戏中还有具体的规定情境,而且这种具体的规定情境是不断在发展变化的。因此演员必须一段一段的弄清所有的规定情境,才能把握好每段戏中人物的行为和心态。
所有的舞台形象创作都要以理解剧作为基础。在排练至演出的过程中,演员只有在对剧作整体的时间背景、人物背景、历史背景以及全剧主题、矛盾冲突、人物事件结构等问题有了深入理解之后才能有效的进入角色创作的第一步,即对所演角色的剧本文学形象进行分析。当演员着眼于对全剧的认识来分析角色时,应该要有以下几个核心内容:1.角色在剧本中所处的情境;2.角色与其他角色之间的关系;3.角色在全剧中的贯穿行动、最高任务,即行动贯穿线;4.角色在行动过程中的态度和行为方式,即角色的行为逻辑。演员要明确分析以上几点并把它们加以综合归纳,引申出角色应具有的性格特征因素和因这些性格特征因素所形成的角色性格总体体现。所以理解剧作分析人物是创作人物的前提,表现人物是理解人物的结果。
感受力与适应力是演员创作中必不可少的基本创作素质,它是演员在表演时能够真正的进行交流与适应,真实的、有机的、有效的进行相互互动的基础,同时也是演员在表演上能够创造出角色的情绪体验的基础。
感受力与适应力,是要在表演中的此时、此地、此景中,真实的、敏锐的接受对手所给予的刺激,以及真挚的、准确的、鲜明的传达自己的思想情感给对手。
想象力是和演员的生活素养、生活经历、文化修养有着密切联系的,在演员创造角色的第二个环节——角色的形象创造中,想象力的展开将是打开艺术创造的钥匙。当演员对角色的文学形象有了分析和理解认识之后,就能激起对现实生活中相似人物类型的联想,或根据这个联想的形象去真实的生活寻找类似的人群进行观察和模仿体验,这就是用想象将自己与角色联系起来的必经过程。当演员以积累或观察到的生活素材作原料,在对角色认识的行为逻辑带动下,开展创作想象进行角色形象构思时,便能通过自己大脑的想象“看到”未来舞台上自己所扮演的角色形象。与此同时,想象力也是帮助演员建立真实的信念的重要因素。
当演员通过想象的激发对角色有了一个比较清晰的形象轮廓后,下一个环节至关重要,那就是要通过这种想象与现实积累素材的对比,不断进行修正,不断接近更加贴近真实生活中的人物形象,既是将虚构中的艺术形象创造成为令人信服的艺术真实,这是表演艺术的特性之一。有人说“人生如戏、戏如人生”,也有人说“戏剧源于生活但高于生活”,这正是对艺术真实的最佳写照。无论是剧作中的故事情节、情景设置、人物关系,还是布景道具,一般来说都是虚构假设的,即使是电影电视剧也不可能完全实景真实拍摄,所以从总体上来说都是一种艺术的虚构。演员的任务就在于在这些虚构的艺术假设中做到“以假当真”、“弄假成真”,这就要求演员在创作中必须具有真实的信念感。
斯坦尼斯拉夫斯基指出:“在实际生活中,真实就是确实的存在,人们确定知道的东西。而在舞台上,是把现实里所没有的,但可能发生的事情称为真实。”他认为从表演艺术的角度来说,这种真实主要表现在“演员心灵中所产生的,有现实中并不存在的舞台虚构所激起真实而正确的体验”上。因此,在剧场中,重要的不在于罗密欧喝下的毒药是不是真的有真实毒性,而在于罗密欧喝药自杀的内心情感是否正确充实和诚挚真实。这就是我们所追求的剧场中的真实,也是演员所追求的舞台真实,没有这样的真实与信念就没有舞台艺术。
然而,从很多创作经历中发现,舞台上的表演真实并不像生活中的真实那样自然而然地出现,它与是否能掌握正确的创作方法和演员的创作素质紧密联系在一起。记得小时候玩游戏时,我们会为“生病”的布娃娃而焦急忙碌;会为被毁坏的积木“城堡”争吵哭泣,我发现,小时候的信念与真实感远比现在要真挚。这是因为儿时的我们想法更单一、更纯粹、杂念更少,也就是相信一件假定事物的信念更坚定。所以信念和真实感是不可分离的。
正如斯坦尼斯拉夫斯基所说:“舞台上的真实是指我们在自己心里以及在我们对手心里和观众心里所真诚相信的东西。”
凡是优秀的演员,一定是内心单纯、阅历丰富、信念坚定、积淀深厚的,并且具有相当开阔的想象力,借助它们,才能更好的接近角色并成功塑造角色形象。所以,优秀的演员必须不断提高自己的生活阅历积累与文化修养,就像有句话所说:“要想演好戏,先要做好人。”
陈轶(1982--),男,四级演员。研究方向:表演艺术。现任佛山粤剧传习所演员。
〔1〕梁伯龙,李月.戏剧表演基础.文化艺术出版社,2013(3):P49-2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