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立红
天山脚下浇灌共融和谐花
□王立红
在天山脚下,二师二十四团与和硕县等4县7乡1场10多个村的上万名各族群众亲如一家,互称兄弟姐妹,肩并肩、手把手浇灌着民族团结之花。
“去掉无用的芽和新梢,疏除过多的花蕾,改善通风透光条件,使枝条发育充实,提高产量和品质……”4月21日,园三连连长孔祥森正在向和硕县新塔热乡布茨恩查干村干部及村民讲解葡萄修剪技术。
“你帮我,我帮你。”一直来,二十四团通过实际行动和和硕县等周边乡镇、村保持着友好往来。
2005年,二十四团党委面临大农业市场行情低迷,团场人多地少的问题,为了积极寻求出路,主动与和硕县政府积极联系,最后通过协商达成协议,和硕县将靠近二十四团团部以北范围内万亩的戈壁荒滩无偿提供给该团使用。该团党委利用戈壁荒滩引种葡萄来调整产业结构,经过多年的改良培育,如今二十四团在万亩戈壁荒滩上开垦出了集生态、绿色、有机于一体的万亩葡萄基地。
该团依托万亩葡萄园还创建了葡萄酒基地、番茄酱厂、辣椒色素厂、葡萄酒加工厂、育肥猪场等,形成了“基地+农户+公司”的一条完整的产业链,不但解决了团场职工就业增收问题,通过几年的发展改善了“和库”高速公路两旁的生态环境。荒凉的戈壁滩现已呈现在绿的海洋之中,成为职工群众致富的“主战场”,影响带动和硕县实现了在荒滩戈壁滩上发展10万余亩葡萄园的梦想。
多年来,二十四团党委与地方建立长期合作交流机制。每年分批次选派专业技术人员到周边县乡指导培训葡萄栽培管理技术,加压滴灌、育苗移栽、设施农业、葡萄覆膜机械盖土等先进科学技术。
据不完全统计,该团每年为和硕、焉耆、和静、博湖农民育辣椒、西红柿苗达130多万盘,有效拉动巴州北四县区域两红产业的发展。2015年为和硕县葡萄种植户无偿提供了100吨有机菌肥;2014年和2015年向和硕县塔哈其镇、曲惠镇、苏哈特乡、新塔热乡、乌斯塔拉乡免费赠送葡萄专用肥200吨。
“天下相亲与相爱,动身千里外,心自成一脉……”5月6日,伴随着《相亲相爱》歌舞表演,二十四团与和硕县沙井子村开展的“加强民族团结、促进社会和谐稳定”兵地结对子文艺汇演拉开了序幕。
多年来,二十四团与周边镇乡、村共同开展科技、教育、卫生、文化、体育等交流活动,加大在社会事业的交流与合作,树立”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观念。该团利用先进的医疗设备和医疗技术,每年为和硕县域各族群众开展2次义诊、防病治病活动;二十四团中学每年接纳300名周边乡镇、村学生就读,进行义务教育;每逢民族团结教育月、古尔邦节、肉孜节、祖鲁节、春节等,组织团场连队文艺骨干队伍与共建乡村相互开展“军兵地新春文艺晚会”“和硕县文化惠民公益演出”“篮球友谊赛”“龙舟赛”等形式多样的文体活动,促进兵地文化传播、交流。
据了解,2015年该团先后组织文艺队伍到周边县、镇、乡、场、村开展文艺演出和文化交流30余场,更多次参加焉耆县春晚、和硕县春晚,表演的节目深受当地居民的欢迎。多年来各种不同形式的文化交流,让兵团精神、兵团文化真正起了示范引领作用,使兵地水乳交融,共享文化盛宴。
“亚克西,亚克西!”如今二十四团周边的乡村干部提到冯建就有夸不完的话,他们常说,他是民族团结、兵地共建的实干家。
冯建是二十四团行办主任,长期在离团部40多公里外的26片区工作。他工作的周边住着和硕县塔哈其乡、曲惠乡、新塔热乡、乃仁克乡的维、蒙、回等少数民族村(牧)民。连与村之间有的是以渠为界,有的以路为界,还有的以沙包为界,近在咫尺,唇齿相连。独有的地理位置和社会环境,形成兵地各族群众和睦相处,守望相助的格局。
1998年夏季,塔哈其乡牧业队蒙古族同胞多布袋等6户牧民在和硕县野生胡杨林安家放牧,因没电没水。冯建得知此事后,为多布袋6户牧民架1公里电线,打一眼水井,为多布袋家等6户牧民解决人畜饮水问题。
2013年春节过后,多布袋又遇到了新的麻烦。二十四团26片区北干渠南面新修了一条灌渠,因设计的渠道高出地面近2米,造成牧民们放牛羊出行难,冯建把情况详细地向团党委作了汇报,经团党委同意给居住在和硕生态林里的7户牧民修一座出行便利的“连心桥”,不仅如此,还留一渠口给牧民牲畜饮水用,并修一道围栏防止牲畜掉进渠里。
“亚克西,亚克西!”牧民多布袋看着修建的“连心桥”通了,边说边竖起了大拇指,眼圈里顿时泛起了泪花。
据了解,今年全团有13个连队与周边村队建立了共建对子,扎实开展“七共”(组织共建、活动共办、党员共管、困难共帮、资源共用、成果共享、维稳共抓)活动;组织38名副科级以上领导干部与新塔热乡布茨恩查干村贫困户结为“亲戚”。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在冯建等党员干部的带领下,该团的党员干部也积极参与到民族团结工作中,在这片热地上当起了民族团结的实干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