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交网络对大学生的影响及其引导对策

2016-02-02 08:16彭圣清
科技经济市场 2016年1期
关键词:社交网络对策大学生

彭圣清

摘 要:社交网络诞生以来一直在互联网应用中占有重要位置,至今仍在强势发展。大学生群体中社交网络的普及率非常高广受欢迎,影响着他们生活的许多方面。本文在问卷调查的基础上,分析了社交网络给大学生带来的正面效应和负面效应,并提出了一些高校的引导对策建议。

关键词:社交网络;大学生;影响;对策

社交网络主要有三大类:社交网站、即时通信工具和微博。社交网站、即时通信偏向沟通、交流、互动,微博则偏向信息传播,三类服务互为补充。

在中国大陆地区,知名的社交网站有人人网、开心网、百度贴吧、豆瓣等,常用的即时通信软件有QQ、飞信、YY语音等,微博则是新浪微博最具影响力。近几年随着移动互联网的发展,移动社交应用也越来越普遍,比如微信朋友圈、陌陌、唱吧等。大学生既是网络上的活跃群体,又有着旺盛的社交需求,社交网络对他们的思想观念和学习生活有着不容小觑的影响。

1 大学生使用社交网络的基本现状

为更好地了解大学生使用社交网络的现状,本文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取得有关数据,对安徽大学的学生进行随机抽样调查,收回有效问卷242份。大学生使用社交网络的基本情况如下。QQ、微信、微博是现在大学生最常使用的社交网络工具,日常会用到它们的大学生分别占95.5%、72.7%、51.7%。百度贴吧、知乎、人人网和豆瓣也是大学生较常使用的社交网络平台。大学生常用的社交网络功能是更新状态、分享和转发、上传图片、写日志,日常使用率分别是72.3%、64.5%、61.6%和37.6%。比起写日志更加倾向于发状态和微博,在某种程度上代表了群众意见表达形态的演进,状态和微博语言简短表达手段自由多样,只需很短时间就可以随时更新自己的信息。

大学生使用社交网络的时间长、频率高。27.8%的大学生每天花费2~3小时,20.7%的大学生每天花大于3小时,即将近一半大学生每天花2小时以上。61.2%的大学生每隔几小时登陆一次社交网络,27.3%的大学生每天登陆,间隔几天的和很少登陆的大学生只占百分之十左右。大学生使用社交网络的主要目的有:联系朋友和老同学、了解好友动态、结交新朋友,分别占比81.4%、54.1%和47.1%。说明参与社交正是大部分学生用社交网络的原因。还有48.3%的大学生是为了休闲娱乐,42.1%是为了记录自己的心情和状态,30.2%是为了获得有用和有趣的信息。说明也有不少大学生把社交网络当做放松玩乐、记录生活和获取信息的途径。

2 社交网络给大学生带来的影响

(一)正面效应

(1)减少了社交成本,扩展了社交范围

社交的成本可以分为时间成本和经济成本。通过社交网络可以同时跟几个朋友互动,沟通的效率高速度快,省去花在路上的时间,也比打电话或发短信的方式交流频率快。然后生活中与朋友聚在一起难免要有一些消费活动,用手机通讯也会根据通话时长、短信条数等计算资费。除了能帮助大学生节省时间和金钱,社交网络更大的作用是拓宽了人际交往的范围,67.4%的大学生认为社交网络扩大了自己的交际圈。通过社交网络既能快捷地寻找到过去的熟人跟朋友,也能结识不同城市、不同年龄段、不同职业的新朋友,可以认识志趣相近的同好,也可以与背景阅历迥异的人交流。

(2)大量丰富的信息来源,即时自由的获取方式

自媒体的兴起,改变了传统媒介掌握话语权提供定量静态资讯的局面,任何用户都可以用社交网络随时随地发布自己的见闻和感想,每个人既是传播者也是受众。社交网络上有身边同学的生活动态,也有异国他乡的风土人情,有官方媒体较权威的讯息,也有自发群众“草根”的号召力。71.2%的大学生认为通过社交网络能获得更多资讯。社交网络的开放性、群体性、便捷性等特征使得信息传播速度极快,热门话题、实时热搜榜、好友的分享等让用户能够即时了解最新讯息。而且在社交网络上能更自由地获取信息。一方面可以自主关注感兴趣的领域,另一方面,自媒体传播过程中的媒介制约因素和公众制约因素大大削减,传播环境更宽松和自由。

(3)展现自我的舞台,满足多方面心理需求

从填写个人介绍布置个人主页开始,到记录生活、抒发感悟、展现爱好和特长等,每个社交网络用户都可以呈现想要呈现的一切。网络的虚拟性,使人能够抛开现实中身份、地位、外表等顾虑,更尽情地表现身上的闪光点。这对大学生来说是个展现自我的舞台,同时在这个过程中别人的反应比方点赞、评论、关注、来访等,反映了他人对自己的态度,可促进自我认知。社交网络还能满足大学生其他方面的感情需求,比如表达喜怒哀乐,与人倾诉和沟通,有助于排遣情绪和压力;结识同好交流共同兴趣和观念,获得尊重和归属感等。53.3%的大学生认为社交网络的正面影响包括减轻了压力和孤独,满足情感需求。

(二)负面效应

(1)过度沉迷,影响正常学习和生活

如前面的调查结果所示大学生使用社交网络频繁,很多人一天不接触社交网络就不同程度的焦虑不安。倘若没有较强的自制力,大学生很容易浪费太多精力在社交网络上,前几年流行社交小游戏时不少学生熬夜蹲点只为了“偷菜”、“抢车位”,近几年则是频繁刷新微博看有没有新消息,或者不论做什么事情都时不时要拍照发在朋友圈。沉迷社交网络会让大学生产生晚睡、长时间盯着屏幕、上课玩手机、拖延课业等现象,影响健康和学业。而且,过多地沉湎在虚拟世界里缺少与他人面对面地互动,乃至热衷扮演自己塑造的形象,只与网上特定圈子的人交流等,会导致大学生对周围的人和事反应淡漠与现实脱节。

(2)泛娱乐化和碎片化充斥着社交网络

如今是一个信息爆炸的时代,也是一个娱乐至上的时代。娱乐本是人们在生存中放松身心的基本需要,但在泛娱乐化时代大众传媒用制造娱乐来谋取商业利益,制造过多的娱乐,制造低级品位的娱乐。如此背景下社交网络自然也不能避免,64.2%的大学生表示平时最常关注的热点是娱乐方面。社交网络上被广泛注目的多是明星艺人、网络红人、段子手,热门话题经常是娱乐八卦、感情问题、搞笑、宠物等轻松浅显的主题。即使是新闻也常在报道方式上故意博人眼球,网民在探讨法规、政治、民生等严肃问题时也多是感性的想法,乃至调侃和“吐槽”。这样的风气对大学生的审美品位、科学文化水平等无益。此外,社交网络上到处都是碎片化的内容,是跳跃的、分散的信息。迅速浏览各种信息的浅阅读方式会使注意力分散,养成习惯后不利于需要长时间专注力的深阅读,也不利于整合信息的能力。

(3)个人信息暴露太多、隐私泄露等安全隐患

对社交网络不满意的地方56.2%的大学生选择了个人信息和隐私缺乏安全保障,仅次于广告等无效信息太多。首先在注册时,尤其是实名注册,会要求用户提交自己的姓名、手机号、学校、单位等信息,其次很多人会在社交网络上公开自己的经历、生活状态、近照、手机定位的地理位置等,并且社交网络会将用户的人际关系网暴露出来。这些信息都可能被某些人恶意利用和窃取,进而盗取用户的网络账户,或者对用户及其亲朋好友进行骚扰和欺诈。社交网络蕴含的海量数据有着巨大商业价值,越来越多的机构和组织开始收集和分析用户的数据,藉此推测用户的消费倾向、工作情况、婚恋状况等。此类信息收集虽然没有对用户造成明显侵害,但其用途的不明确性和对隐私的窥探,另很多人感到不悦及担忧。

3 高校的引导对策建议

(1)营造和谐友爱的校园氛围,鼓励线下社交

社交网络提供了一个方便快捷的人际交往平台,然而网络社交不能代替现实交往,在网虫、拇指族越来越多的今天,教育工作者应该鼓励大学生多参与线下社交。校园氛围是指学校中被成员所体验并对其行为产生影响的、相对持久而稳定的环境特征(Hoy&Hannum,1997)。良好的校园氛围能使大学生在无形中受到熏陶和影响,有助于培养健康的心理和健全的人格,高校应努力营造互相尊重、友爱和谐的校园氛围,这是大学生进行健康社交的基础。其次,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举办丰富多元的校园文化活动,给不同爱好不同性格的学生们更多展现自我、认识彼此的机会。

(2)提高媒介素养,合理利用社交网络上的信息

网络信息去中心化、传者与受众一体化的传播方式使“把关人”角色弱化,给了用户更多自由选择的空间,但鱼龙混杂的信息对媒介素养的要求也变高。高校可以通过以下几种途径来提高大学生的媒介素养:将媒介素养教育作为一门通识课;以校园媒体为平台,积极开展大学生媒介素养实践;展开多种形式的社会媒介素养教育。媒介素养教育除了要提高分析、判断、传播信息的能力外,更根本的目的是让大学生合理利用媒介信息促进自身发展。大学生应多利用社交网络上的信息资源来增长知识和见解,多关注文化、科技、教育、民生等有意义的话题,自觉抵制低俗内容、偏激言论,不过分沉浸在肤浅的娱乐中。

(3)加强网络安全意识教育

大学生因为网络安全意识欠缺而遭受损失的事件时有发生,学校应加强网络安全意识教育,尤其要针对大学生普遍使用、暴露个人信息较多的社交网络进行指导。大学生首先要注意网络账户安全,尽量避免用同一个邮箱和密码注册多个网站,密码不要太简单且隔段时间修改一次。其次,增强隐私保护意识。使用社交网络时,注册时阅读下服务协议里关于隐私保护的条款;填写资料涉及到真实信息应考量是否都如实填写;分享自己的情况时注意设置访问权限。最后,通过网络较难全面地认识一个人的品行,大学生在与网友交往时不要轻信谨防诈骗勒索,也不要随便与网友单独会面。

参考文献:

[1]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2014年中国社交类应用用户行为研究报告[EB/OL].(2014-08-26).http://www.cnn

ic.net.cn/hlwfzyj/hlwxzbg/201408/P020140822379356612744.pdf.

[2]蒋永峰.从博客到微博客看网络公众意见表达的形态演进[J].新闻世界,2010(7):217-218.

[3]王璐.社交新媒体微博的传播学分析[J].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4):142-144.

[4]金璐.大众传媒泛娱乐化倾向批判[J].新闻爱好者,2011(1):21-22.

[5]邱均平,李艳红.社交网络中用户隐私安全问题探究[J].情报资料工作,2012(6):34-38.

[6]王丽.新媒体时代大学生媒介素养的培育和提升[J].新闻知识,2011(4):73-75.

猜你喜欢
社交网络对策大学生
诊错因 知对策
对策
面对新高考的选择、困惑及对策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防治“老慢支”有对策
大学生之歌
让大学生梦想成真
他把孤儿院办成大学生摇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