韦萍
习作的修改是习作教学的重要环节,但在实际教学中评改的指导并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各种修改环节的教学与实施并没有得到有效的落实。因此,学生的习作修改也就一直停留在可有可无的尴尬境地。那究竟该如何进行习作的修改呢?
一、聚焦共性问题,集中修改
学生习作写好后,教师不必忙着让学生自己进行修改。教师可以结合自己批阅过程中出现的典型的共性问题,引导学生共同关注,分析问题产生的原因,集思广益,提出自己的修改意见,让学生在批判中吸收,为自行修改指明方向。
例如,在教学完《寻隐者不遇》后,要求学生将这首诗改成一篇记叙文。虽然诗歌的内容很简单,但改写之后的记叙文仍旧问题多多。此时,选用了两篇典型的病文通过实物投影展示在学生面前,引导学生共同探究问题所在,明确修改的方向。首先,有的学生提出这两篇习作没有能够抓住诗歌中借助典型意象虚拟刻画“隐者”形象的写法,集中提出的修改建议是:模仿《三顾茅庐》中借景喻人写法,通过对诗歌意象转化,想象事情发生的环境,借以烘托“隐者”的形象特点;其次,诗人与童子的对话要么提示语缺乏变化,要么对话内容苍白无力,提出的建议是:结合对话内容尝试通过添加人物对话时的动作、表情以及心理活动,丰富提示语的内容,灵活机动的变化提示语的位置,让提示语从呆板走向灵活。
二、夯实保底要求,自主自改
老舍先生曾经说过:修改文章的秘诀就是“读!读!读!”。唯有放声朗读,才能发现文字表达上的不足与问题,才能在自改之后确保文章的“清通”。所谓“清”,就是通过自身语言的组织将自己意欲呈现的内容表述清楚,语言简洁而不重复,不使用生僻词语;而所谓“通”,是对表达内容前后顺序的设置符合逻辑,安排富有条理,行文语言连贯流畅。小学生写作无需对精彩词句有过多的要求,只要准确地将自己所见、所闻、所感通顺地呈现出来。因此,“清通”应该是写作和修改的保底工程。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进行分步走:首先,放声朗读自己的习作,发现存在的错字或病句,及时进行修改。如果有不会写的字词,能替换的用别的词语替换,不能替换的可以暂时打上记号;其次,默读自己的习作,以反思的视角叩问每段话的意思是否已经真的讲清楚了,语段之间的联系是否自然,尤其是针对每次的习作要点看看自己的习作是否体现了这些要求;最后,找出这篇习作中自己觉得最满意的语句,写写自己认为精彩的理由,旨在激发学生习作的自信心,同时也为之后眉批的撰写奠定基础。
三、引导小组合作,同伴修改
俗话说:当局者迷,旁观者清。习作是自己的创作,实际上很多时候自己的思维已经局限其中,很多的问题自己已经无法发现,这就需要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请其他同学从“旁观者”的角度进行修改,才能保证习作的修改起到应有的效果。而在小组成员的匹配上,要依照不同类型的层次进行训练,让后进生在修改过程中受到方法的熏陶,让中等生在实践历练中享受成功的愉悦体验,让优秀生的辐射面更广。这种方式不仅让个人的修改能力得到提升,更通过相互合作、彼此影响促进了学生整体习作能力的提升。
教师也可以引导学生从三个步骤出发:第一,每个人在小组内交流分享自己认为写得出色的词语和语段,旨在创设良好的交互氛围,提升学生的写作自信;第二,依据本次习作的基本要求,在组长的协调下,两两结合,在能力高低搭配过程中相互聆听、合作修改;第三,针对学生的习作,尝试撰写眉批和最后的总批,并将习作发还给本人。
四、推进反思调整,“回味”修改
在小组合作交流过程中,学生与他人的交流,甚至是争辩之后,加之自己阅读了其他小组成员的习作,对自己原来的习作一定也有了不一样的想法。因此到这里,才是修改为重要的阶段。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在有所体悟的基础上,对自己的习作进行再次“回味式”的修改,从而提升自己的修改水平。
修改的内容大致可以包含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对学生提出的修改意见,尤其是眉批和总批中的建议,进行合理化地批判吸收,将其中有益的意见融入到修改过程中;其次,将自己阅读他人习作中学习到的写作经验通过修改运用过到自己的习作中去,从而博采众家之长,提升自己的表达能力;最后,如果觉得自己的文章的确不尽如人意的话,可以考虑尝试重写一篇。
好文章不是写出来的,而是改出来的。很多教师在习作教学中也仅仅重视习作的新授,学生也是一写了之,而对学生习作的修改环节则是毫不问津,这显然违背了习作教学的基本规律。教师只有让学生历经习作修改的全部过程,才能真正实现学生习作能力的有效提升。
(作者单位:安徽巢湖市庙岗乡方集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