权锡鉴
(中国海洋大学 管理学院)
书评
评《中国东部沿海地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问题研究》
权锡鉴
(中国海洋大学管理学院)
这部专著是王兆君教授等人在教育部人文社科项目研究的基础上,经过深入研究和系统扩展而形成的,是一部探索新常态下我国东部沿海地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转型升级的重要参考文献。
东部沿海地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伴随着该区域的改革开放与经济的快速发展,率先获得了农村经济的大发展。然而,随着我国工业化与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农业与农村发展表现出许多新的特点和问题,出明显的转型特征。尤其近些年来全球经济的波动,对地处改革开放前沿阵地的东部沿海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产生了巨大影响,城镇化的推进,农村产业转型升级、农民就业、社会稳定等问题十分严重,沿海地区新农村建设陷入了新的困境,甚至有人担心拖了沿海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后腿”而使我国陷入“中等收入的陷阱”。本书正式在上述背景下,经过不断探索与思考而产生的。
本书从科学发展观的视野出发,运用发展经济学、区域经济学和农业经济学等经济学理论,在对韩国、日本、美国等发达国家新农村建设的发展历程、制度变迁、经验和教训进行比较研究的基础上,对东部沿海地区新农村建设的问题与难点进行了深入地剖析,并运用数量经济的方法对东部沿海地区新农村建设现状与态势进行了实证分析,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东部沿海地区新农村建设转型期的建设模式、战略重点和推进机制。其主要特点在于:
(1)研究视域宽阔。本书运用制度经济学、区域经济学等理论对国外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农村建设的发展历程、制度变迁以及经验和教训进行了比较研究,通过研究总结出新农村建设的经验教训与启示。尤其是根据我国的地理位置和社会文化与韩国和日本有着更多的相似之处,特别是东部沿海地区地处我国大陆东部最接近韩、日两个亚洲发达国家的位置的情况,本书重点对韩国、日本新农村建设规律的研究对东部沿海地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2)研究成果实证基础强,结论可信度高。本书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运用定性和定量的分析方法对东部沿海地区新农村建设现状、问题、优势条件和难点进行了系统分析,并运用灰色关联度分析法通过五年的数据分析,对沿海地区10省市新农村建设水平进行了评价,并对其发展趋势进行了分析,还就各要素维度进行了比较分析。结合定量分析与调查研究的结果,得出东部沿海地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正处于转型升级的关键阶段的结论,并找出了目前制约东部沿海地区新农村建设主要问题,包括新农村建设仍存在“大帮哄”的盲目建设现象、农村产业发展结构调整进展缓慢、农村城镇化与农业园区建设的土地配置与管理混乱、农村中的水利、环境和基础设施严重落后、农业生产要素的“空心”现象比较严重和农村人力资源素质偏低等。本书提出破解上述难题是当前东部沿海地区新农村建设转型的切入点和关键。
(3)研究的成果“接地气”,可操作性强。本书在深入系统的理论分析与实证研究的基础上,针对东部沿海地区农村发展的不同类型提出了不同的新农村建设模式。如通过大量调查研究,运用统计数据根据乡村指数(RI)把东部沿海地区农村各区域分为四个类型发展区域,借鉴韩日及美国等发达国家农村建设的经验,从区域和村镇层面提出了适合不同地区实际的10余个新农村建设的综合发展模式,并对各模式的内涵与实施条件进行了研究。同时也根据农村不同的区域发展类型,提出了都市主导型、内外兼容主导型和生态主导型的现代农业多元化模式。为解决东部沿海地区新农村建设中存在的缺少特色的“一般化”和“大帮哄”问题提供了可操作性的决策参考。
(4)针对东部沿海地区新农村建设转型的态势和亟待解决的问题提出了东部沿海地区新农村建设的战略重点。如对农村土地资源管理混乱、农业基础设施供给不足、农村的“空心化”问题以及村镇建设、社会保障制度建设和农村生态环境改善等方面问题都提出了切实可行的对策建议。
本书的研究也体现了作者的探索与创新性精神。如作为我国系统研究我国东部沿海地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第一部专著,本书运用系统论的观点和方法,将东部沿海地区新农村建设置于区域发展与城镇化进程的大背景中,充分考虑新农村建设目标的阶段性和地域性,视城市与乡村协调系统为区域生态经济社会系统的自组织子系统,从区域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视角,对我国东部沿海地区新农村建设发展态势、模式选择、战略重点和推进机制进行了系统研究。避免了以往研究城乡的割裂的问题。本书还突破了现有研究多是概念式地论述新农村建设模式的状况,通过大量调查研究,将东部沿海十个省市农村地域按县域和村域根据一、二、三产业比重和乡村指数划分为不同类型区域,提出了适合不同区域的新农村建设模式。
总之,本书是一部系统研究我国东部沿海地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力作。
其成果对于正确地把握我国东部沿海地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发展态势与面临的新问题,找准目前制约本地区新农村建设的“瓶颈”与着力点,实现东部沿海地区新农村建设的转型升级具有重要的理论与实践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