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习古代兵法的三点体会

2016-02-01 23:49
孙子研究 2016年3期
关键词:兵书兵学兵法

王 珏

研习古代兵法的三点体会

王 珏

我们研习古代兵法的目的是什么?寻找问题的答案,需要重温一下最初阅读经典兵书时的放松状态:当满怀着“敬意和温情”开卷之后,古人精神世界的高古深邃,每每让我们服膺震撼!惊喜之余,自然会有许多烂漫的思考。若是有心人,还会生发出“古人得我心”的欢快,而禁不住想“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了。可是,作为兵法的研究者,却还要向古人要启示,弄得整日搜索枯肠,想淘换出一番现实意义来,殊不知这样极其容易步入“悬空”研究歧途,弄丢兵法灵魂,忽视练兵之道。

一、避免步入“悬空”研究歧途

兵学是最古老的学问,存世的军事文献浩繁且驳杂。一个人不可能也没有必要阅尽所有资料,古人便披沙拣金,不断取其精华,遴选出可以传之后世的著作,作为中国军事文化的传播载体。 时至北宋神宗元丰六年(1083),始将足以载道的《孙子》《吴子》《司马法》《李卫公问对》《尉缭子》《黄石公三略》《六韬》刊定为“武经七书”。揣摩前人将好的兵书尊为“武经”的深意,并非希望将经典空空地码放在高处,以待后来者随时拿出来引用一下,启示一下,指导一下。前人其实是在警示后世:“武经”中没有打赢战争的现成方案,更不会有和平时期做好军事斗争准备的成套启示。就研习过程而言,弄明白古人的想法只是第一步,更深刻的要求在于秉承古人的精神。以孟子与王守仁之间的传承为例,据《孟子·公孙丑上》所载,孟子自言“四十不动心”,并自陈“我知言,我善养吾浩然之气。”千年之下,有多少人强作解人而不得要髓,只有明代儒将王守仁悟得孟子的真意。据王氏高第钱德洪回忆:“德洪昔在师门,或问:‘用兵有术否?’夫子曰:‘用兵何术?但学问纯笃,养得此心不动,乃术尔。’” 王守仁由此获得孟子指引的正确思维方向。“武经”中的字字句句是由胜利的经验凝结而成的,也是由流血的教训实打实铸就的。如果得此精神内核,天地即刻宽广,心地自然光明。然而,《诗经·大雅·荡》云:“殷鉴不远,在夏后之世”。黑格尔亦云:“历史给我们的教训,就是我们根本没有从历史中领受教训” 。千百年来,很少领受经验教训恰恰也成为中国历代建军治军的常态,以清朝为例,八旗军和绿营军相继腐朽后,曾国藩编练湘军,湘军解散后,李鸿章再练淮军和北洋军队……虽然,军队败亡的惨剧接踵而至,但是,前车之鉴兀自为前车之鉴,有谁引以为戒过?历史经验依然是历史经验,有谁从善如流过?大臣们面向朝阙呼天抢地,又有何用?可悲啊!

反观今日,虽已无法统计兵法研究领域的产品数量,但毋庸讳言,自面世之日起便无人问津的“悬空”研究成果并不少见。这种制造学术废品的做法一直被引为大忌,为严谨的学者所不取。顾炎武《与友人书》云:“尝谓今人纂辑之书,正如今人之铸钱。古人采铜于山,今人买旧钱名之曰废铜以充铸而已,所铸之钱既以粗恶,而又将古人传世之宝舂剉碎散而不存于后,岂不两失之乎!承问《日知录》又成几卷,盖期之以废铜。而某自别来一载,早夜诵读,反复寻究,仅得十余条。然庶几采山之铜也。” 克劳塞维茨《战争论·说明》亦云:“为了避免用这样罗苏(啰嗦)的语言吓跑有头脑的读者,为了避免在少数好东西里掺入清水,冲淡它的美味,作者宁可把自己对战争问题经过多年思考而获得的东西,把自己同许多了解战争的天才人物的交往中和从自己的许多经验中获得的和明确了的东西,铸成纯金属的小颗粒献给读者。” 不论“采铜于山”,还是“铸成纯金属小颗粒”,顾炎武与克劳塞维茨的思维路向其实一也,可总归为一句话:学术研究不可失之于空疏,唯贵在创新而已矣!顾炎武宁肯即山采矿,亲自鼓铸,得其新铜少而精,亦宁缺勿滥。每思其言,如受针砭,惕然汗颜。学人存于世间,当有“其书足以匡时,其言足以救世”的志向,今后我们要从经验教训中汲取智慧,戒除脱离实际空谈启示的虚妄陋习。

二、防止弄丢兵法灵魂

中国智慧最重灵性,无论是中医治病、将军用兵,还是高僧悟禅、美人意态,皆属此类。所谓“意态由来画不成”“丹青难写是精神”,说的就是生命之灵性无法复制,亦无法准确传递。兵法自有灵魂在!与兵法相关联的有兵书、兵学和致胜能力。具体而言,“综观上下千载兵事,详考成败得失之故,断之于心,笔之于书者”为兵书,对历代兵书“考镜源流、校勘版本、注解章句、缀辑故实、阐释解诂、寻绎体系者”为兵学,“指挥千军万马,战必克攻必取者”为致胜能力。兵书、兵学和致胜能力合在一起组成兵法的生命体。其中,兵书和兵学不过兵法的躯体而已,兵法的灵魂实为生鲜灵性之活物——致胜能力。研习兵法的难点在于识得兵法的灵魂,若不得要领,用研究一般学问的方式下死功夫。目光只盯住兵书和兵学,便丢了兵法的灵魂,只剩下躯壳在人间。因此,研究兵法要下两种不同的功夫:第一是静态探寻的基本功,搞明白兵法“躯壳”层面的东西。第二是动态把握的高阶本领,善于作兵法“灵魂”的捕手。

兵法关乎生命的本质。人的良知在,兵法的灵魂就在。兵法的灵魂与兵书、兵学以及军队的关系,如同治病之汤剂与良方以及良药之间的关系。清代乾隆年间的徐大椿《医学源流论·用药如用兵论》云:“圣人之所以全民生也,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而毒药则以之攻邪。故虽甘草、人参,误用致害,皆毒药之类也。古人好服食者,必生奇疾,犹之好战胜者,必有奇殃。是故兵之设也以除暴,不得已而后兴;药之设也以攻疾,亦不得已而后用,其道同也。故病之为患也,小则耗精,大能伤命,隐然一敌国也。以草木偏性,攻脏腑之偏胜,必能知彼知己,多方以制之,而后天丧身殒命之忧。”这里不妨再作进一步思考,因为治大病的机理不分古今,按古代良方炮制药剂的效力“不增也不减”。“兵者,凶器也”,良药有时也可能是剧毒之物,与其它药物搭配使用,再加以炮制,成为治病的汤剂。汤剂的药效是合力,跃迁之后有了灵魂,汤剂的治病之效就是灵魂。捕捉兵法的灵魂同样有一个“炮制”过程。1936年12月,中国共产党最杰出的军事家毛泽东写成《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为我们指明了通往致胜秘境的坦途:“重要的问题在善于学习”“我们要求事实上的常胜将军,这是从古以来就很少的。我们要求在战争过程中一般地打胜仗的勇敢而明智的将军——智勇双全的将军。要达到智勇双全这一点,有一种方法是要学的,学习的时候要用这种方法,使用的时候也要用这种方法。什么方法呢?那就是熟识敌我双方各方面的情况,找出其行动的规律,并且应用这些规律于自己的行动” “读书是学习,使用也是学习,而且是更重要的学习。从战争中学习战争——这是我们的主要方法。” 毛主席要求我们,第一要读书。书中埋藏着兵法灵魂的信息,同时,每个人的灵魂深处也埋藏着传统文化的原生力量,很多人得益于此而不自知,研习经典就是激发这种潜能的不可或缺的重要途径。第二要从战争中学习战争。和平时期的军队没有战争实践,就要从古今中外的经验教训中寻求,更要从实战化训练尤其是实战化对抗训练中寻求。毛主席还把致胜本领叫做“战争的游泳术” 。毛泽东所论字字句句皆闪耀着人类的灵性之光,从孟子的“我善养吾浩然之气”,到王守仁的“养得此心不动”,再到毛泽东的“我们必须提倡每个红军指挥员变为勇敢而明智的英雄,不但有压倒一切的勇气,而且有驾驭整个战争变化发展的能力”。唯此血脉赓续绵绵不绝的中国高阶军事智慧,方为驱散所谓“战争迷雾”的光明之炬。学会了毛主席的方法,所有战争难题皆如汤沃雪,一浇即化。

三、切忌忽视练兵之道

用兵与练兵如车之两轮,鸟之两翼,缺一不可。然据实而论,《孙子》虽也讲过“士卒孰练”,但所论多为用兵之道。《孙子》之后的历代兵书,也很少论及练兵的事情。有感于此,战国时期,《韩非子·五蠹》喟然叹道:“境内皆言兵,藏孙吴之书者家有之,而兵愈弱,言战者多,披甲者少也。”就是这样一种极为吊诡的社会现象,在后世中国却频频重现。试想,若“披甲者少”必无兵可用;若无兵可用,又何谈战胜?“有可用之兵”是《孙子》理论体系的预设前提,而实战将领们最急切的困难往往是如何拥有一支能打仗的军队。

每一王朝的末世莫不面对“养兵虽多却几无可用之人”的窘境。以大明朝为例,陆上本有卫所军队防守,海上则有战船巡哨,但承平日久后,长期豢养的军队沾染暮气,战斗精神退化。到了嘉靖年间,军队缺额半数以上,战船所剩无几,尚存士卒多为老弱残疾不堪作战之辈。戚继光奉旨抗倭,不得不大费周章地编练军队。戚继光留下的《纪效新书》(十八卷本)《练兵实记》《纪效新书》(十四卷本)重“实”重“效”,详论练兵规律,诚为有史以来分量最重的练兵著作。清代沈兆沄《兵武闻见录·序》评价说“世称孙、吴、司马三书为精。嗣是代有著述,如《三略》《素书》《李靖问对》《太白阴经》《虎钤经》,指不胜屈。惟戚继光《纪效新书》《练兵实记》,士大夫犹奉为圭臬。盖本诸躬亲试历之余以著为法则,非徒托空言,未尝见诸实事者之纸上浮谈,故足以信今而传后也。”今人范中义《戚继光兵法新说》给予更高的评价:“《孙子》之后,对军事科学贡献最大的非《纪效新书》和《练兵实记》莫属。在中国军事思想史上,《孙子》是军事科学的奠基之作,但主要是在谋略方面,而完整的治军思想则是由《纪效新书》和《练兵实记》创立的。军事科学最重要的两个方面:一个是军队建设,一个是军队使用。《孙子》解决了军队使用问题,而《纪效新书》和《练兵实记》则解决了军队建设问题。军队建设是军队使用的基础,近年来,人们对《孙子》推崇备至(这是应该的),但除了一些研究军事思想的人对《纪效新书》和《练兵实记》加以推崇外,《纪效新书》和《练兵实记》基本还是处于被冷落状态。这和他们在军事思想史上的地位是很不相称的。”

末世固然可以练出可用之兵,末世练兵的特殊之处就是必须有一个强有力的核心人物,如岳飞、王守仁、戚继光这些杰出将领。但更为吊诡的是,末世练兵的特殊之处却包藏着末世新军的致命弱点,这就是“核心人物亡则新军废”!名将与新军的悲凉际遇,发人深思。

(责任编辑: 周淑萍)

Three Gains from Studying the Ancient Art of War

Wang Jue

2016-4-17

王珏,军事科学院军事历史和百科研究部研究员、历史学博士。

猜你喜欢
兵书兵学兵法
兵学商用人物
——刘家文
兵学商用人物
——徐小林
兵法大师
不是兵书的兵书——从吴起说《左传》
“ 孙子兵学与建军之路征文”启事
熟读兵法,何至两极?
《孙膑兵法》对《孙子》兵法的发展
“兵学泰斗”——蒋百里
《中国古代兵法精粹类编》简介
古代兵书览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