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以来伍子胥研究述评

2016-02-01 23:49刘庆俊
孙子研究 2016年3期
关键词:伍子胥研究

付 朝 刘庆俊

改革开放以来伍子胥研究述评

付 朝 刘庆俊

引言

伍子胥研究在改革开放后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其主要表现:一是注意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积极引入新理论新方法,开拓了一些新领域、提出许多新课题。如文化传播和产业开发研究等;二是注意综合研究和全面发展,使一些新老课题都得到长足进展。在文献研究、人物研究、艺术形象研究和文化产业开发研究等方面都取得许多重要成果;三是注意为文化发展和现实需求服务。如经大量调研论证使纪念伍子胥的苏州端午习俗与秭归、汨罗和黄石西塞神州会端午习俗一起被纳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为文化发展和产业开发提供了理论依据;四是一大批中青年学者脱颖而出,成为研究的中坚力量等。在此基础上,如何面对大数据时代范式转换的新形势和文化产业开发4.0版等新要求,使伍子胥研究进一步实现整体性的创新突破,就成为一个重大课题。这既是严峻挑战,也是难得的机遇。为此,笔者根据网上丰富翔实的资料对其研究概况加以综合分析。这是一种尝试和探索,也为学术研究提供了一种方法和路径,应不失为一件有益的事情。

一、文献运用的多重维度

长期以来,伍子胥研究主要沿两条主线进行:一是历史人物研究;一是艺术形象研究。因历史文献是其生命活动的重要记载,亦为其艺术化过程提供了依据,所以二者都离不开文献的搜集整理和分析鉴别。于是文献研究成为其重要的基础性工作。有关伍子胥的文献大体有三类:正史记载、野史杂记和文学演绎等三种文本。因流传过程中的相互影响和渗透作用,三种文本各有其不同的价值意义,所以要进行一番分析整理工作。

对此,前人已做过一些研究,改革开放后亦迅速成为热门话题。无论是专题研究还是综合性研究,首先确定文本性质及流传演变情况几乎都成为必备内容。其重要成果有:刘树胜《正史·传说·讲唱文学》①、顾永新《伍子胥故事丛考》②、黄亚平《伍子胥故事的演变》③、高云萍《伍子胥故事的历史演变》④和《伍子胥故事研究》⑤、孙莹莹《从历史到传说》⑥、张志娟《伍子胥传说研究》⑦、刘丛《从正史到杂史—伍

既然在所用资料大体相同的情况下很难突破,那么不妨改变思路,以求创新。于是有人就另辟蹊径,将其作为传说来研究。如张志娟就在《伍子胥传说研究》中力图在新的理论框架下重新审视其研究情况,并对1927年郑振铎发表《伍子胥与伍云召》以来的研究文献进行了系统评估。认为以往研究的重点不外乎是单篇或多篇文本的形象研究,着意于探究其美学意义及文化内涵;或着意于故事发展的历史演变(主要以故事和变文为例);或是探究戏曲的系列划分及意象变化;或是研究其精神信仰及地方风物;或对相关事迹的考辨等。认为虽然都取得可观成果,但由于基本使用大体相同的材料和研究范式,甚至将故事记录史和人物生命史混为一谈等,如不进行认真反思,将很难取得新的突破。这就对伍子胥文献研究提出了新的期待。当代阐释学认为,文本是通过书写固化下来的生命表达式。一切思想意识、文化心理和个体的欲望体验等都被记入其中。这是一个构造起来的整体,既是客观存在,也是心理联系。因此哲学释义学主张将本体论、方法论和认识论结合起来,从哲学意义上予以统一。⑩所以,以伍子胥传说为主题,将其作为生存方式和人生智慧来研究,这就摆脱了长期以来汲汲于本事考析和文本论辩的困境,从而在范式转换的意义上取得新进展。

同时,考古发现和新文献的出土也为伍子胥研究增添了活力。随着湖北云梦睡虎地等一大批汉简等早期文献的出土,许多资料首次面世。如睡虎地77号汉简《伍子胥故事简》即为其故事演化研究提供了可靠依据。学者据此推断伍氏复仇情结的基本来源,说明在秦汉以后虽然大一统社会的形成和君权思想不断加重,但其血族复仇和以理抗君的做法依然受到重视。而张家山汉简《盖庐》篇的面世亦为研究伍子胥思想和吴越学术思想提供了新资料。虽然对其文献性质还存在争议,但通过进一步探索争鸣亦将有助于学术发展。

二、生平事迹的客观评说

改革开放后由于解放思想,打破禁区,在历史人物研究方面也取得许多新进展。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生平研究、思想理论研究和历史贡献研究。

在生平研究方面,学者注意将史籍、方志、家谱、传说和实际走访相结合,在文献研究的基础上重新铺排其生平事迹,取得一些重要成果。如李光荣《万里寻访伍子胥》一书不仅加强了伍子胥前半生研究,还通过大量调查在一定程度上填补了后裔繁衍研究的空白。对一些疑难问题,如对掘墓鞭尸等说法的真伪(鞭尸说、鞭墓说和无鞭说),学界也力求通过探索争鸣而深入探讨。同时,还注意将其活动置于大国争霸的历史环境之中,在比较中分析其历史特点。如20世纪90年代初《孙子兵法》研究成为显学,伍子胥与孙子的关系也成为一大热点。在吴国崛起过程中伍子胥周围聚集了诸多人才,如楚国的伯嚭、齐国的孙武及吴国本土的专诸等,而伍子胥正是其相互联系的节点和纽带。正是由于其反复推荐孙子才受到吴王接见,登上春秋争霸的历史舞台。有人还收集二者关系的大量资料在网上发表,受到广大网友关注。随着生平研究的不断深入,对其历史分期亦日益明朗。因生平分期有助于对人物简历的明晰化了解,过去也有过一些不同分法。如有的从艺术表现出发将其分为孝子复仇和忠臣遇害的前后两期;从历史人物角度也有三、五、六、七等不同说法。笔者认为,其分期的主要依据应为历史记载、重要活动和社会影响。据此,以分为五段为好:1、父兄遇害,舍命出逃。大胆走上叛逆逃亡的复仇之旅。2、逃亡途中的严峻考验,增加了对社会的全面认知,也进一步磨练了坚强意志。3、辅佐阖闾夺权,实现吴国崛起。这是伍子胥一生中最重要的时期。他自吴王僚五年至夫差十二年遇害在吴国活动长达38年之久。其治国安邦的杰出才能得以充分展现。4、失宠吴王,忠不见用。主要原因是在国家战略和目标选择上与吴王的分歧越来越大,形成不可调和的矛盾。伍子胥坚决主张先灭掉越国以大规模增加国家实力,然后再问鼎中原。吴王则迫不及待地要通过伐齐会盟诸侯以图霸业。这就注定了他忠而遇害的悲剧命运。5、赐剑自刎,遗恨终生。吴国人在江边设立祠堂,取名胥山。并由此而形成祭奠伍子胥的风俗和精神信仰等。

在思想理论方面,以张家山汉简的出土为契机迅速形成一大热点。学者深入分析其思想背景和文化环境,并在此基础上对其治国用兵的理论实践做出全面评价。如王宏强《伍子胥思想研究》一文即据此对其思想理论做出全面评价。认为伍子胥的思想理论是强调以人为本的治国理念,坚持恩怨分明的伦理道德观,在识君用人、忠贞直谏等方面均具突出特色。认为伍子胥的思想重点是以治国用兵为目的;而孙子的思想则集中于兵学理论,二者相辅相成,共同构筑其吴国崛起的理论双璧。并将其思想理论概括为:“是以治国用兵为目的内涵丰富的有机整体,是春秋晚期南方地区思想发展的一个缩影,带有深刻的时代和地域烙印。”

在历史贡献方面,伍子胥一生出将入相,先后辅佐两代君王,成就了一个大国的奋发崛起。学者纷纷肯定其历史贡献。如王卫平《试论伍子胥与吴国的强盛》一文即充分肯定其在吴国发展壮大和江南经济开发中的历史贡献。认为他协助吴王确立国家发展的战略方针,主张大力发展生产,建立巩固的国防,并亲自督建姑苏城防,为吴国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在军事上以股肱重臣的地位全力支持孙子的英明指挥,取得一系列辉煌战绩等。认为“如果没有伍子胥,春秋后期吴国的诸多历史事件将会完全以另一种方式演绎。”所以,伍子胥不愧为一个杰出政治家、军事家、战略家和谋略大师。

三、艺术形象的交相辉映

建设民族文化离不开文艺,艺术形象研究被称为第二主线。这一时期重点关注三个方面内容:题材样式的发展流变;现实创作的理论指导;优秀作品的鉴赏分析。

首先,研究题材样式的发展流变情况,既可说明文学发展的历史规律,也可为创作改编提供参照。如为何此类题材能成为创作的热门话题而绵延不绝,以及各时期的变化特点和表现形式等。前述故事、传说、变文和史传文学等研究就都涉及作品的内容处理和艺术特点。关于戏曲方面的成果也较多,重要的有王海燕《元明伍子胥戏研究》、童宏民《古典戏曲中的伍子胥形象》、吕文丽《元明戏剧舞台上的伍子胥形象及其审美特征》等,均着重分析其艺术形象的美学特征,以发掘人物塑造的创作经验。还有一些比较研究也都很有特色,如单芳《伍子胥变文与伍员吹箫杂剧比较》、愈樟华《论伍子胥列传与伍员吹箫对伍子胥故事的不同演绎》和廖小君《论史记人物塑造对左传的超越-以伍子胥为例》等。有的比较相同情节在不同作品中的演绎情况,有的比较不同体裁中的艺术特色,有的比较不同历史时期对同一题材的不同处理等,对新时期伍子胥题材的文艺创作改编和鉴赏分析都不无益处。

其次,是研究当下流行作品,以提出针对性建议。目前的流行作品主要有两大类:历史小说和戏曲影视。都有大量保留节目和新编作品。如何不断提高艺术水平以扩大社会影响,这也是伍子胥研究的重要内容。如姚海英《论伍子胥故事的现代演变》,集中分析现代京剧、地方戏、讲唱文学、安徽新戏和历史小说等不同作品对伍子胥故事的处理方式,深入探究其传统故事如何在新的时代焕发活力,并散发出迷人的艺术风采等,同时提出许多宝贵的建议。目前,此类研究还有待加强,以便进一步扩大其社会影响。

最后,是对优秀作品的鉴赏分析。优秀作品中的伍子胥形象闪耀着耀眼的光彩,是我国文艺宝库中的明珠。通过鉴赏分析有助于提高人们的艺术审美能力,特别是一些融入现代意识的优秀作品已引起强烈关注。如著名诗人冯至的历史小说《伍子胥》就成为现当代文学研究的一大热点。学者们深入探索其如何以“独特、超前和个性化”的创作方式对传统题材加以颠覆与超越,以及如何将一个传诵千古的复仇故事转化为生存价值的不懈探求,将其生命的勇气成就为一种诗意的审美,以引导人们在浓郁的诗情画意中体验叛逆逃亡的心路历程,从而反思其生命存在的价值意义等。随着影视文化的迅猛发展,伍子胥形象也大步迈入影坛。据不完全统计,从20世纪80年代以来涉及伍子胥的影视剧作已达十几部之多。如何使伍子胥形象在影视作品中脱颖而出还是一个新鲜话题,也都值得认真关注。

总之,伍子胥题材的创作之所以经久不衰,是因其悲剧命运所蕴含的美学内涵。他不惧强权而奋起反抗,并通过艰辛逃亡和长期隐忍最终实现其复仇的宏愿。这种大无畏的反抗精神和坚强意志超越了历史、时代和阶级的局限,成为一种伟大的精神力量。这些作品充分展示了个体生命在面对强权暴力摧残时艰苦卓绝的反抗精神,展示了生命为争取存在而奋斗的崇高和壮美,所以其时代英雄的壮志悲歌必将永世长存。

四、开发研究的平台建构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随着文化学术研究氛围的趋前向好,文化产业开发也日见兴隆。文化产业开发已成为文化传播的载体,也是学术研究延伸的平台。特别是某一地域、某一历史事件、某一历史人物的有价值的学术研究,通过文化产业的开发,又进入了一个新的学术研究的过程。伍子胥在吴越地区的文化产业开发,引起了多方关注,并取得相当的成果。

伍子胥文化产业开发研究,这是近年来的新课题。无论是学术研究也好还是经济发展也好,其最终目的都是要尽量满足人们的物质和精神需求。按未来学家的说法,人类在经历狩猎、农业、工业和信息社会后将进入一个以关注梦想、历险、精神和情感生活为特征的社会,所以历史文化必将成为产业开发的重要源泉。以吴越文化和伍子胥研究会的成立为标志,以伍子胥端午习俗被纳入国家非物质文化名录为契机,伍子胥文化产业开发研究也取得长足进展。围绕其理论思路、产业需求、区位优势、竞争环境和发展模式的研究不仅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也具有强烈的现实意义。

就理论思路而言,积极探索其民俗信仰的发展源头、区位特点及其广泛传播的深层原因,以为文化产业开发提供理论依据。并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广泛运用文献研究、实地调查、个案分析和区域比较以及人类文化学、民俗学、符号学、传播学等方法,积极搜集传说故事、探访历史遗迹、研究祭祀形式和相关习俗等,使伍子胥研究焕发出空前的活力。如宋颖在《端午节研究:传统、国家与文化表述》一文集中研究其纪念习俗,从传统与现代、传承与变迁、民间与官方等关系中全面探讨端午节的源流与发展。认为端午节是一个动态发展的文化构建过程,而不仅仅是一种强大的民间传统和文化现实。端午节的纪念风俗在商业化社会中必然发生剧烈变化,使这一承载民俗信仰的纪念活动不得不走向国家舞台和国际舞台。如秭归汨罗就出现由政府组织的的赛诗会和龙舟竞赛;西塞神州会的仪式也在政府干预下悄然变化等。说明在其流传过程中,作为民间活动宗教性观念逐渐融入了政治性、公共性元素。这就从早期研究的事象记录、起源追溯、功能认定、结构分析逐渐向国家权利、大众传媒、文化表述相靠拢,为充分扩展文化产业开发的路径提供了依据。还有专家发现苏州纪念伍子胥的习俗要早于秭归等地200多年。并从三国开始即从苏南、浙北迅速蔓延至山东、河南、河北等地。对其间一些看似矛盾而无法调和的现象也力求通过深入研究给出合理解释。如吴恩培在《关于吴越文化融汇的古代例证》一文中运用文化层累理论加以分析,认为历史上互为仇雠的吴国、越国和楚国共同祭祀崇敬同一位老臣,甚至将其神化为涛神,其实是出于文化交相融汇的结果。伍子胥作为文化载体的历史人物既折射出春秋时期吴楚文化的相互融合,更折射着后世吴越文化的相互融合,所以才能以其丰富的内涵成为“长三角”经济圈的主体文化。这就不仅回答了人们的思想困惑,也为区域文化的产业开发提供了依据。目前,各地区积极搜集传说故事、整理有关文物、整修活动遗址、组织纪念活动等。如湖北监利县进一步整修伍子胥祠堂和衣冠冢,将传说中的跑马界、打鼓台、斩龙渊等遗址都清理出来。其传说故事、文学作品、历史遗迹、传世文物和出土文献等都作为重要的文化遗产受到重视。其历史价值和现实意义也被不断揭示出来,成为各地文化产业开发的生长点。其相关研究也由精英汇萃而大步走向民间,大大扩展了伍子胥研究的社会影响。

实际上,对伍子胥的信仰和民俗文化的形成,承载了强烈的民族精神。春秋时期正处于所谓文化发展的轴心时代。当时世界上形成了几个大的文化系统,对后世发展产生了至关重要的影响。两河流域产生了摩西时代犹太教的一元上帝观;印度河流域产生了早期的婆罗门教对超越的向往;古希腊致力于对物质最后根源的探求;以及中国从百家争鸣到以理想人格追求为中心的儒家文化等。那是一个风云变幻和狂飙突进的历史时期,也是一个大浪淘沙英雄辈出的伟大时代。无数哲人志士以其鲜活的血肉铸成了中华民族发展的物质基础,也成就了数千年绵延不绝的文化传统。所以,伍子胥留给我们的不仅是一些脍炙人口的传奇故事,更是一笔丰厚的文化遗产。这也正是其文化产业开发的重要基础。随着伍子胥研究的不断深入,其文化产业开发方兴未艾,必将取得新的喜人的成绩。

五、新理论新方法的强势引入

20世纪中后期以来,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涌现出一大批新理论新方法。伍子胥研究也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积极引入新理论新方法,从而开启了新的篇章。这些新理论新方法主要有:人类文化学、民俗学、符号学、传播学、新史学等。如徐海在《伍子胥信仰研究》中运用人类文化学和民俗学等方法全面分析其信仰的形成、主要特点及更迭变迁的历史。将其分为分散传播、认同发展和衰落复兴三大时期。还特别分析了“白马素车”的主流形象及其受佛道两大宗教影响等情况。对先民的精神世界和传统文化的地域特色做出许多新的阐释。黄智咏《伍子胥故事在朝鲜半岛的传播与接受》一文,运用文化传播理论研究伍子胥故事的跨文化传播,深入揭示其对东亚文化圈的影响。陈明聪《伍子胥的博弈》一文,则运用博弈论思想分析伍子胥面临的人生选择,尝试从科学决策角度给出答案等,均给人以耳目一新之感。

新理论新方法的引入,极大促进了对相关问题的综合性认知。当前学科发展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不再局限于个别事实的考析和独立篇章的论辩,而是注意运用系统思想进行综合分析,以便从更为宏观的理论视角在相互联系中发现问题。不管正史或野史,还是故事传说等体裁,都不外是物质运动和人类精神活动的反映。其产生发展和最后结局应该是一个交互流变的过程,如局限于某一特定角度就很难全面把握其间错综复杂的联系。所以人们注意打通不同学科间的隔离而努力进行综合分析。如高云萍《伍子胥故事的历史演变》,即通过对题材处理的综合分析将其概括为早期的孝子复仇和后期的忠臣悲剧形象,以深入揭示其美学内涵。再如虞海娜《试论伍子胥文化意象》一文,则综合分析其意象间的矛盾:既是忠臣孝子,又是残暴的复仇者;既是流亡乞食的落难者,又是英雄豪侠和不朽的潮神。并根据三种不同的文化传播途径加以概括:作为民俗意象,既是忠臣意象,又是复仇意象和怒涛意象;作为艺术形象,既是英雄豪侠意象,又是流亡意象和乞丐意象;作为地方信仰,既是海神意象又是本地土神意象等。这就立体化地展现了意象内容和发展历程,并试图从相互矛盾的表象中揭示其深层的理论内涵等。显然,这些从社会心理和文化传播角度进行的综合分析,开阔了人们的理论视野,提升了人们的理论认知。

新理论新方法的广泛应用不仅为解决具体问题提供有力工具,更重要的是为范式转换和框架选择提供参照。按美国科学史家库恩博士的观点,理论不是在相同思维框架内连续发展,而是在不断改变思维框架的前提下而突飞猛进,取得突破性成就。他将这种思维框架随时代变迁而转变的情况称为范式转换。目前,随大数据发展的强烈冲击,曾经流行的研究范式正受到前所未有的挑战。伍子胥研究同样面临这一严峻课题。如怎样运用大数据思想对伍子胥研究进行统筹规划;如何以大数据视野中的文史哲融通观来研究伍子胥的数据文献;如何通过数据分析和数据挖掘来开拓新的课题,以及通过文献分析将数据挖掘和GIS相结合,以从海量信息中搜寻其事件、人物、联系;或对其所有相关人物的生平、仕宦、贬谪、升迁、交游等进行考察,以生成数字化的表格和地图;如何通过结构化文本的数据分析对相关作品的外部体式、语用题材、文体互动及言说模式等加以深入研究等,都不失为一些意义深远的前瞻性课题。所以,新理论新方法的引入和新领域的开拓必将促进范式转换和框架选择,从而实现伍子胥研究的跨越式发展。

综上所述,可见伍子胥研究在改革开放后取得了长足进展,硕果累累。这些重要成果都与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积极运用新理论新方法有关。但在所用资料和研究范式大体相同的情况下亦面对创新突破的困境,所以研究范式的转换、理论框架的选择和新领域新课题的开拓,均具重要意义。一些直接为现实服务的课题,如作品分析、艺术鉴赏和文化产业开发等,亦不应忽视。而运用大数据方法的一些前瞻性课题则更具强大生命力。因此,伍子胥研究还任重道远、前景广阔。

注释

① 刘树胜.正史、传说、讲唱文学[J].沧州师范专科学校学报,1999.4.

② 顾永新.伍子胥故事从考[J].国学研究从刊,2002.

③ 黄亚平.伍子胥故事的演变-史传系统与敦煌变文为代表民间系统的对比[J].敦煌研究,2003.2.

④ 高云萍. 伍子胥故事的历史演变[J].枣庄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4.1.

⑤ 高云萍.伍子胥故事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04.

⑥ 孙莹莹.从历史到传说-先秦两汉伍子胥故事的流变[D].北京大学,2008.

⑦ 张志娟.伍子胥传说研究[J].北京大学学报,2011.

⑧ 刘丛.正史到杂史-伍子胥复仇故事在史传系统中的流变,河南科技大學學報,, 2011.1.

⑨ 杨华,冯闻文.伍子胥故事的文本流变和中国古代价值观[J].长江学术,2013.3.

⑩ 张汝伦.意义的探寻[M].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1986.12.

(责任编辑:刘庆俊)

A Review of the Studies on Wu Zixu Since China's Reforms and Opening-up

Fu Chao Liu Qingjun

2016-2-28

付朝,渤海大学中文系教授;刘庆俊,山东孙子研究会副会长、学术研究委员会主任、《孙子研究》执行编委。子胥复仇故事在史传系统中的流变》⑧、杨华、冯闻文《伍子胥故事的文本流变和中国古代价值观》⑨等。这些成果均试图从不同的视角来厘清其历史本事和故事演变之间的复杂关系,并对其发展流变做出说明。如《伍子胥故事研究》即对其早期记载进行了穷尽性研究,逐条筛选考析其重要记载:包括《左传》 6条、《国语》2条;伍子胥同时代及战国时期学者的评述,包括《韩诗外传》《说苑》中涉及孔子、子贡、子石、遽瑗、屈原、乐毅、陈軫、李斯等记载11条;诸子中的《庄子》《荀子》《鶡冠子》《韩非子》《吕氏春秋》等诸多记载;汉代《战国策》《公羊传》《谷梁传》《新书》《盐铁论》《说苑》《新序》《论衡》《法言》等记载;以及《越绝书》《吴越春秋》等相关内容。认为伍子胥故事在《左传》《国语》中还只是零星记载;经过《韩非子》《吕氏春秋》的集中加工才使其形象丰满起来,事迹的叙述也有了故事化倾向;至《史记》为伍子胥作传,首次形成完整系统的叙述。后经《越绝书》的进一步渲染,至《吴越春秋》基本定型;遂形成后世小说戏曲等文学创作的基础。并试图从历时性角度理清相关文献发生发展的脉络,将其文献分为历史文献时期(战国到西汉)、历史文献向文学文本的过渡时期(东汉到魏晋南北朝)和文学文本(隋唐到明清)三个时期。在回顾伍子胥故事发展演变情况时还试图对各类文献的文本性质及其价值意义加以说明,应为有益的探索。但真正说清其本事文本与故事传说之间的复杂关系并非易事,对某些重要文献的文本性质及其记载的真实性等也还都存在争议。所以,对伍子胥文献的考析梳理还很难尽如人意,也还有很多工作要做。

猜你喜欢
伍子胥研究
FMS与YBT相关性的实证研究
“千金”的由来
2020年国内翻译研究述评
辽代千人邑研究述论
东周列国志(10)
视错觉在平面设计中的应用与研究
伍子胥遇救赠剑
EMA伺服控制系统研究
千金小姐
伍子胥的传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