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琪
南京工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江苏 南京 211816
浅析非理性主义对大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影响
王 琪
南京工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江苏 南京 211816
在世界文化大熔炉的今天,世界各个地方都已经有非理性主义思潮的渗入,尤其对当代大学生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产生很大的影响。在非理性主义思潮影响下,对大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培养过程中既有积极的促进作用,也有消极的制约作用。在大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培养过程中,辩证的对待非理性主义思潮对大学生的影响,消除非理性主义思潮的消极影响。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领下,让非理性主义大学生在社会上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的过程中起到积极引导作用。
非理性主义;大学生;社会适应能力
从哲学的角度来看,理性主义与非理性主义是辨证的,并不存在绝对的划分界定。理性主义哲学片面强调理性,从而走向了绝对主义;非理性主义哲学片面强调非理性,以致走向了虚无主义。人应当在理性的主导下发挥非理性的积极作用,去伪存真,只有克服理性主义思潮的局限性并积极吸收非理性主义思潮的合理性,才能正确认识人性,才能真正实现人的全面自由和发展。[1]非理性主义的产生于19世纪末期,是对之前构建的“理想王国”的理性主义的一种批判性的哲学思潮。理性主义认为人们之所以能够对世界上的各种事物现象作出自己的认识是来自于人的理性和经验的。但在经过各种学者的发展,理性主义出现了下滑的趋势。学者对理性主义的反思,通过把某些非理性的因素比如意志、直觉、本能等置于第一位,从而形成非理性主义的哲学学说。其强调人的精神生活中各种意志、情绪、本能欲望、直觉、潜意识等非理性因素,无限夸大非理性的作用,并认为其在认识和实践中具有决定性作用。
社会适应能力是指社会个体能准确认知他人与社会,对情境与环境作出准确判断,并能通过正确的反应达到与他人顺利沟通、与社会环境协调、达成自身目标应具备的素质和能力等。对于大学生而言,社会适应能力是大学生与社会保持和谐状态下所应具备的学习、工作、生活和社会交往等方面的能力。[2]非理性主义思潮顺着这个世界历史的发展应运而生,对此,非理性主义视域下大学生社会适应能力应该包三个方面:首先,大学生作为社会个体在某一社会环境中正常生活的能力、基本劳动能力、能融入社会的交际能力;在职场环境中,大学生个体掌握所需要的职业技能及相关能力;了解并适应社会发展动态的能力。其次,大学生在社会实践中的社会交往能力还应该包括用道德规范约束自己的能力。最后,作为大学生,接受学校给予书本和社会实践知识能力并掌握运用能力也是大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体现。
当代90后大学生作为社会中最活跃、最敏感的群体,理所当然的也受到了非理性主义思潮的一定影响。因此,确立大学生社会的实现自我价值目标,提高大学生在社会上所应该具备的各种能力,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正视非理性主义思潮对大学生社会适应能力培养的影响是势在必行的。用辩证的角度看,非理性主义对大学生社会适应能力既有积极影响,也有消极影响。
(一)强化大学生的社会主体意识,提升与社会环境协调的能力
非理性主义文化思潮特别注重人作为社会个体存在,简单讲就是注重区别个体与群体。受到非理性主义强调个体存在的影响,激活了大学生在社会中的主人翁意识,逐渐融入社会这个大的群体环境,积极把自己参加到各种社会活动中去。并在这些社会实践活动过程中,进一步强化大学生的独立性、创新性以及实践性。大学生社会主体意识的提高,使得大学生在社会中不断增强自信心,丰富自己经验,多方面提升与社会交际能力,减小个人与社会存在的差距。
(二)认清当前中国和世界的关系,缩短个人实际能力与现实之间的差距
在人与世界的存在关系中,非理性主义主张紧密将理想世界与现象世界、人与人以及人与自然和人与自认、人的命运联系在一起,从主体与客体的统一中观察世界。大学生在提高社会适应能力过程中,能够了解中国当前的形势、中国与世界各个国家之间的关系以及全球性的问题,能够充分调动大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得大学生可以分析出实际能力与现实之间的差距,从而尽最大可能挖掘自己的潜能,以便更好地适应社会。[3]在提高社会适应能力的基础上,有利于大学生清楚认识到当前国际关系和生态环境存在的全球性问题。意识到问题的存在就能进一步树立大学生关注国家、关注世界的全球意识。作为以后推动我国继续积极参与全球化发展的关键力量的当代大学生来讲,社会需要大学生自身以公民的主人翁身份和积极参与国际发展的态度,发挥自身的力量,凝聚到一起,继而更好地推动国家和人类社会的和谐与进步。
(三)加强实践锻炼,解决社交和就业心理恐惧问题
非理性主义文化思潮激发大学生的参与热情,主要是从强调人的价值和尊严理论基础上体现出来。可以从两个方面的实践活动,逐步消除大学生在社交和就业上产生的恐惧心理。一方面,是高校应该各个专业的大学生多多参与专业学习,把在课堂上学到的理论知识真正的融入到实践中去。这样才能把知识转化成能力,克服就业恐惧的困难。另一方面,鼓励大学生多多参加志愿服务活动。志愿服务活动不仅是服务社会的,对于大学生而言,也是提高大学生社会适应的自觉性,成为大学生自我教育的新途径。
(一)强化公德意识进程缓慢,淡化法制观念
非理性主义相比较理性主义要求人们摈弃一切理性的东西,把人自身的意欲、激情、灵感等情感因素与自身的认识紧紧联系在一起,一定程度上夸大了人的主体性。现代大学校园内90后的大学生群体占据校园人口的主要部分,受到的非理性主义思潮的影响也较之严重。当面临一些问题的时候,容易感情用事,缺乏冷静的思考和分析,把自己的情绪化方面展现在处理事情方面,不能通过冷静思考和理智来梳理问题和支配自己的行动。从近几年来,高校发生的一些案件看,大学生法制观念弱化,公德意识淡薄,也阻碍了大学生社会适应能力提高的空间。
(二)消极的处事待人态度,缺乏社会责任感
非理性主义融入到现在社会中,逐渐形成了嘲笑崇高,游戏人生,向往平庸和及时行乐的观念。90后的大学生即便是社会中充满着朝气,有着积极向上的处事热情的主要群体,一旦受到非理性主义思潮的影响,很容易对未来社会存在迷茫态度,一度沮丧,自信心也被打压下来。90后的大学凡所表现出没有责任感、失去理想或者存在得过且过的态度,是阻碍了大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提高进程。
(一)推进道德教育和法制教育,培育大学生契约精神
通过契约形成的法制观念和道德意识成为现代社会公共精神的根本。公民在拥有了契约精神的前提下,又加上契约精神来自于公共精神的理论基础,那么公民就会结合自身道德而合作,从而能形成相互诚信友爱的道德规范。大学生作为即将进入社会的新鲜血液,在面临非理性思潮的消极作用的同时,大学生有必要努力提高自己道德修养,时刻培养大学生自身的法制观念和道德意识,在此基础上,达成契约精神的要求。大学生的道德修养和法制观念提升了,推动的不仅是作为社会法律首善之地大学校园的法制法规的宣传工作,而是整个中国社会的法治进程也在潜移默化中加快。
(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升大学生文化修养层次
高校文化应该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中心,引领社会各种思潮。对于高校来说,培养大学生社会适应能力有效路径就是建设和谐的校园文化。学校应该把握学生特性,结合校园文化组织各式各样的社团活动,将学生思想往积极向上的方向引导,杜绝低级的组织思想乘虚而入。营造开放自由的学术与研究氛围,对于提高学生思想觉悟,增强抵制腐朽思想与不良习惯入侵的能力起着积极的作用。[4]把握住非理性主义对大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积极方面的影响,并进一步科学化的发展下去,消除校园文化中一切消极因素的影响。在健康、积极向上的社会思潮中,培养大学生社会适应能力。从个人、社会、国家三个层面,积极引导大学生在非理性主义思潮下,提升大学生文化修养层次。
[1]戴晓琳,眭国荣,熊中宏.非理性主义思潮对大学生公共精神培养的影响探析[J].理论观察,2014(10):168-169.
[2]刘青.论高校大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提高[J].徐州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1(4):21-23.
[3]王雁.提高大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路径探讨[J].浙江青年专修学院学报,2010(2):35-38.
[4]刘聪,刘宏鑫.非理性主义思潮对高等教育的影响[J].沈阳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3):132-134.
G
A
王琪(1992-),女,江苏盐城人,南京工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