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 墉,陆作领
(1.天津市畜牧兽医研究所,天津 300112;2.天津市畜禽健康养殖技术工程中心,天津 300381;3.天津市武清区畜牧水产发展服务中心,天津 301700)
规模化猪场疫病综合防控
马 墉1,2,陆作领3
(1.天津市畜牧兽医研究所,天津 300112;2.天津市畜禽健康养殖技术工程中心,天津 300381;3.天津市武清区畜牧水产发展服务中心,天津 301700)
近年来,随着养猪产业向规模化、集约化方向发展,猪场疫病的频发,养殖业的疫病风险越来越大,科学地制定猪场综合防疫技术显得尤为重要。本文从消灭病原体、切断传播途径、保护易感动物三大控制猪疫病的原则入手,通过规模化养猪场在控制病原侵入、传播的基础上,加强主要疫病的免疫程序优化及监测、养猪生产各阶段精细化饲养管理及关键阶段、关键时期的药物保健,提高猪特异、非特异性免疫力,清除或降低猪体内病原菌数量,从而提高猪的抗病能力,减少猪的疫病发病率和死亡率,实现规模猪场疫病的综合性防控。
猪场;疫病;防控
近年来,随着养猪业的大发展,规模化、集约化程度不断提高,猪舍内空气质量差、传染病易传播等弊端随之出现,规模猪场猪疫病的有效防控成为养猪生产健康、稳定发展的基础[1]。目前,猪病复杂多样,旧病非典型化,新病不断出现,多病原多重或混合感染、病原细菌耐药性广泛存在成为普遍现象[2];管理措施不力,动物疫病防控技术水平跟不上,造成猪病不断发生和流行[3];患病风险成为养猪业的主要障碍之一。因此,规模化猪场要坚持树立“预防为主.防重于治”的观念,完善基础防疫设施、全面有效消毒、无害化处理病死猪及产品,通过对规模化养猪场在控制病原侵入的基础上,加强主要疫病的免疫程序优化、生产流程的精细化管理及生产过程中关键阶段、关键时期的药物保健,提高猪特异、非特异性免疫力,清除或降低猪体内病原菌数量,从而减少猪的疫病发生率和死亡率,提高生产性能,减少药物的使用。
1.1 坚持自繁自养,防止疫病传入
建立健康猪群是控制规模化猪场疫病的基础。坚持自繁自养,是建立猪场生物安全体系的重要环节[2]。规模猪场必须建立较完善的繁育体系,至少应建有良种繁育场和商品繁殖场,根据发展计划培育自己的基础母猪群[4]。繁殖种群过程中,倡导人工授精,避免交叉感染[5]。通过自繁自养可以有效地防止因引种不慎而将疫病传入猪场的风险[6]。
引种是规模化猪场不断更新猪种品质的必要途径[7],但引种同时很有可能将病原微生物引入场内,导致本场暴发这些相应病原引发的疾病[1]。必需引种的,按照农业部规定的无规定动物疫病区有关检疫要求,在引种前,对一些重要疫病要进行血清学检测,确认无相关病原后方可引种,引入动物应该与场内动物隔离45~60 d。确定无异常情况并免疫猪瘟、口蹄疫、高致病性蓝耳病疫苗后7 d再转入猪舍混群[3]。
1.2 饲料原料及产品控制
目前生产中采取了许多防控猪疫病的措施,但对饲料病原菌的检测环节薄弱。病原菌同样可以污染饲料,畜禽食用了被污染的饲料后发病几率更高。因此,使用的饲料及原料应特别注意生产、保存、运输过程中是否被病原菌和有害物质污染过,在使用前应进行检测,必要时进行熏蒸消毒。
1.3 妥善处理病死猪尸体、粪便
1.3.1 病死猪处理
病死猪是病菌的携带者,带有大量的病原微生物,能扩散病原体,造成恶性循环。猪场病死猪无害化处理是消灭疫病传播源头,切断疫病传播途径的重要手段,规模化猪场在生产中一定要按照国家有关规定、规范处置病死猪,一律就地焚烧深埋等无害化处理,严禁扔掉、食用或出售[8]。需要剖检的病死猪要到场外指定的地点进行剖检,严禁在猪场内进行,剖检后尸体连同污物一起就地深埋、消毒,剖检的地方应彻底消毒[8],确保有效扑灭病原微生物。
1.3.2 粪便处理
粪便含有大量的细菌和病毒,是猪场内有害生物污染的主要来源,粪便采用堆积密闭发酵的方式无害化处理是规模化猪场卫生管理的重中之重。保持良好的环境卫生,不仅降低病原体的污染程度,而且提高消毒的效果[9]。
2.1 猪场选址及猪场设计
猪场的场址选择及猪场设计是规模化猪场疫病防控的关键因素,科学的选址可以很好地避免传染源的产生和传播。猪场选址应远离村镇、交通要道等其他污染源,场区外围设置隔离沟、隔离墙等建筑隔离带[2]。场区布局实行独立的分区式设计(生活管理区、生产配套区、生产区和病猪隔离区),生产配套区包括饲料生产车间、仓库、兽医室、消毒更衣室等,生产区包括公猪舍、配种舍、怀孕舍、产仔舍、保育舍、育肥舍和装猪台,按主风方向由上风向下风向排列,生产区内净道要与污道合理分设。养猪场生产区大门设消毒池和消毒人行通道,并配备消毒机,各猪舍门口设小消毒池[7]。猪舍应采用相互独立、互不交叉的多单元设计,同一单元应实行全进全出。每批出栏后对空栏空圈彻底消毒,能有效地控制传染病的发生[8]。
随着国外先进的养猪理念及设施设备的引入,一些规模养猪企业已经开始建设全封闭、空气过滤的智能化猪场。通过过滤器进入猪场内的空气中被过滤器捕获平均粒径为0.3~1.0μm 介质的效率高达95% 以上,能够有效地清除空气中的细菌、病毒、飞沫及尘埃,切断了疫病传播途径,大大降低了传染病传播及发生几率[1]。
2.2 加强消毒措施
消毒是防疫的基础措施之一,是切断传播环节、防止疫病传入、控制疫病传播和扩散的重要措施,消毒可以杀灭环境中的病原体,显著减少病原体的数量,防止疫病的发生和蔓延[2]。
规模化猪场有四道消毒屏障杀灭病菌,即第一道大门、第二道生产场区、第三道猪舍入口的环境消毒和第四道猪舍内部。
第一道屏障“大门”,包括场区大门和生产区大门:建有消毒池和消毒室,对进出猪场的人员和车辆必须经消毒后方可进出,从而切断传播途径。
第二道屏障“生产区”:病原也可通过空气、灰尘传播,场区消毒可对这些病原菌起到杀灭作用。场区消毒每周2次,采用喷雾消毒。
第三道屏障“猪舍入口”:猪舍入口消毒池主要为工作人员的靴底(进出车辆的轮胎)消毒,池内采用火碱水消毒。第四道屏障“猪舍内消毒”:猪舍内消毒分为带猪消毒和空舍消毒。猪舍内带猪消毒,每周带猪消毒一次。消毒前应进行清扫干净,消毒液应现配现用。3~4种消毒剂交替使用达到更好地预防效果。舍内食槽水槽、保温箱及卫生清扫和饲喂用具、接产、治疗用具严格消毒避免人为传播病原菌。空舍消毒,全进全出制猪场,多采用进猪前彻底熏蒸消毒。
2.3 灭蚊虫、鼠类等,减少传播媒介
蚊蝇等昆虫及老鼠、野生动物都是疫病传染的主要传播媒介,杀虫灭鼠是切断传染途径重要环节之一。首先要搞好猪舍内的清洁卫生,及时清除舍内地面及排粪沟中的积粪、饲料残屑及垃圾;其次,保持场区内的环境清洁卫生,对猪场场区以及猪场周边的蚊蝇栖息地、孳生地进行喷洒灭蚊虫药[10]。
2.4 实行全进全出管理
每栋猪舍不能清空的循环进猪饲养方式是猪场疾病绵延不绝的罪祸之一[4]。全进全出制度是指同一批猪群同时转入或同时转出猪舍,是当前规模猪场控制疫病的基本条件和重要手段[11]。制定合理的生产计划,在生产线各个主要环节上分批次安排猪的生产,做到全进全出,切断不同日龄和不同猪舍的猪只的病原微生物交叉感染,有效切断疫病传播途径[2]。
3.1 免疫接种
免疫接种就是使用各种疫苗等生物制品在平时对猪群有计划的接种,在疫病发生或发生的早期对猪群行紧急接种,以提高猪体对相应疫病的抵抗力[8]。疫苗免疫是预防重大传染性疾病发生的关键性措施,能使猪体产生特异性的抵抗力[4],是使易感机体变为非易感机体的唯一手段,也是在一定时间内能控制和预防许多疫病发生的主要方法[2]。
3.2 科学制定免疫程序
猪场要建立切实可行的防疫制度,应根据当地疫病流行种类和流行特征、结合本场实际情况、猪的日龄、母源抗体水平,并结合抗体检测情况,制定科学的免疫程序,采用可靠的免疫方法,并根据猪群的检测结果随时调整免疫程序[4]。
疫苗可分为2类,一类是国家强制免疫的疫苗,如猪瘟疫苗、口蹄疫疫苗、猪蓝耳病疫苗;另一类疫苗是可选择的疫苗,如猪伪狂犬疫苗、猪细小病毒病疫苗、猪乙型脑炎疫苗、猪流行性腹泻疫苗、猪链球菌病疫苗、猪传染性胸膜肺炎疫苗、仔猪黄白痢疫苗等。对种猪场,猪伪狂犬病、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猪细小病毒病、猪乙型脑炎等一些繁殖障碍性疫病,必须进行预防免疫接种[8]。
3.3 确保疫苗免疫安全有效
要确保疫苗免疫安全有效,必须从以下几点保证疫苗质量、免疫操作规范。
1)从正规渠道选购有批准文号、有效期、生产厂家的合格疫苗,并按照不同种类疫苗的保存要求,保证疫苗的冷链运输与保存。疫苗血清型与本场相同,新增设的疫苗宜先做小群试验[1]。
2)检查疫苗外包装,包括瓶盖松动,疫苗瓶破损,标签完整,包括疫苗名称、批准文号、生产批号、出厂日期、使用方法及生产厂家等内容。疫苗质量和说明书不符的不能使用。
3)疫苗稀释应使用说明书上规定的稀释液,以免降低疫苗效价。每瓶疫苗启用4~6 h内必须用完。
4)免疫接种工作要有专业人员按规程要求接种,规范操作。免疫接种前要观察猪群的健康状况,接种时猪应处于安静状态,减少免疫应激;在有寄生虫病和其他疾病流行时不应实施免疫,以防造成免疫失败。若是个别病猪,应剔除、隔离,然后接种健康猪。
5)根据疫苗规定和猪龄选择合适的针头,注射器和针头应洁净,并进行过严格的消毒。接种时针头逐个更换,不得1只注射器供2种疫苗混用。严禁用“飞针”注射疫苗,这样易造成注射部位不准,注射剂量不足。
6) 在疫苗接种前3 d和后4 d.禁止使用抗生素、抗病毒药物,以防降低疫苗效力[2]。
7)免疫过程中,当猪发生过敏性反应时,根据猪的体重、身体状况及时注射肾上腺素、地塞米松、强力解毒敏等抗过敏药物,并进行对症综合处理,处理过的猪只必须重新免疫。接种过程中,须规范填写免疫注射登记表,方便以后查阅。
只有科学免疫,提高免疫质量,才能使猪只获得坚强的被动免疫,达到常规预防免疫接种的目的。
3.4 抗体监测
抗体监测是制定免疫程序和引入预警预报机制的基础工作[5],最大限度地确保疫病的防控。猪场每4个月场内进行猪健康状况检查和免疫抗体状态监测1次,使猪的免疫抗体保持在较高的水平,确保免疫效果。免疫抗体水平接近临界点时,应及时进行加强免疫。定期进行病理剖检和实验室血清学监测,排除所有潜在的危害因素,及时淘汰野毒阳性猪和无治疗价值的猪,维持场内最大限度的健康群体[1]。
科学、精细化的饲养管理是畜禽防病的第二道免疫屏障。生产过程中应激反应,特别是长期慢性应激反应是造成猪免疫抑制的因素之一[9]。在养猪生产中,如高温、低温、密度过大、有毒有害气体、饥饿、饲料变化、断奶、转群、去势、注射等均可引起应激,导致免疫力下降,对一些传染病易感性增强,导致各种疾病的流行[4]。因此在生产中应通过正确的饲养管理,规范操作流程,减少应激,提高猪的非特异性免疫力,增强抗病性,即使病原微生物和有害物质侵入了畜体,没有生存繁殖和扩散的机会猪也不发病或发病的几率很低,从而提高生产性能。
4.1 提供营养全面的日粮,保证良好营养水平
猪群整体有良好的健康水平是减少传染病发生的首要条件。日粮中各种营养物质在机体维持最佳免疫状态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良好的营养在促进生长的同时,还会改善免疫系统。任何营养物质的缺乏或摄入过多都会给免疫功能带来危害,增加机体对疫病的易感性,蛋白质或能量下降,可引起机体淋巴组织广泛性萎缩,淋巴细胞数量明显降低,导致营养性获得性免疫缺陷;维生素、微量元素及氨基酸的缺乏都会使机体的免疫功能下降,特别是仔猪早期发生营养缺乏,对免疫系统危害极大,营养极度不良,使机体的抵抗力及吞噬细胞的吞噬能力下降[4]。
饲料要营养全面、平衡:日粮作为猪只营养来源,务必确保配比的营养全价。根据不同类群猪的生长、生理特点,给予不同类型的配合饲料[2],满足不同日龄阶段的正常繁殖与生长的需要,提升猪只抗病能力,增强其免疫能力[5],切不可为了片面追求产量而过量提供蛋白质或能量饲料及高铜、高锌等矿物质,既造成浪费,又会导致机体代谢紊乱,使肝、肾及心脏的负担过重和血脂过高,降低防御功能,影响猪的健康。
大量研究表明,肽制品可提高动物肌体的免疫能力和生产性能,增强抗病能力和抗应激能力。可在猪饲料内添加0.2%的生物活性药物,能有效克服仔猪断奶应激,提高免疫力[3]。
4.2 精细化管理
4.2.1 提供良好的生长环境
猪病的发生和传播与环境有着密切关系,当动物机体受到环境不良因素的影响时会发生生理状态的改变,会造成猪只免疫力和抵抗力下降,严重时会引起猪只的死亡。影响猪疾病发生的环境因素是多方面的,生产中猪出现不同程度的应激反应,导致猪体的抵抗力下降,动物接种疫苗后不能取得相应的免疫效果,表现为抗体水平低,细胞免疫应答减弱。如果环境差,猪处于应激状态,且环境中有大量的病原菌,即使抗体水平较高的动物群体,也可能发病。改善猪舍环境,保持猪舍的干燥、清洁、卫生,做好猪舍的通风、换气,降低氨气浓度,以保证和改善猪舍的空气质量,减少应激因素[4]。
温度:温度是非常重要的环境条件。成年猪对高温敏感,会引起种猪热应激,造成生产性能下降;仔猪对低温敏感(冷应激),特别是刚断奶的仔猪,寒冷会导致仔猪采食量减少,抗病力下降、腹泻、呼吸道疾病增多。夏天防暑降温、冬天防寒保温,为猪提供适宜的温度是保证提高猪生产性能的关键措施[9]。
湿度:湿度影响尘埃的数量和空气的质量。高湿度时氨气浓度升高,猪容易腹泻;低湿度会增加空气中的尘埃浓度,并可黏附很多细菌和病毒,导致呼吸道疾病的增加;同时高温高湿和低温高湿会加重猪的热应激和冷应激,猪舍内保持相对湿度在65%~75%能有效减少疾病发生[9]。
通风:有效的通风是降低室内有害气体浓度、降低湿度的重要措施,但通风和保温是一对矛盾,根据猪的不同生长阶段调整好温湿度,加强猪舍通风,保持舍内地面干燥、空气清新[9]。
有害气体:NH3、H2S、CO 、CO2等有毒有害的气体浓度高会增加猪的应激反应,使猪感染或诱发呼吸道疾病。为了保持猪良好卫生清洁、舒适的饲养环境圈,转群后前几日要训练猪定点排粪,每天在喂猪后l h及时清扫粪便,仔猪舍每天清扫2次;残存饲料等要及时清理,否则就会滋生病原菌和蚊蝇,产生有害气体,对猪只的健康造成损害[10]。
有效的控温和通风设施:规模化猪场通过不断地更新先进的设备来满足仔猪舍内的环境条件,在众多的改善舍内环境的设备中,全气候环境控制系统设备在为数不多的规模化猪场中发挥了比较明显的效果[7]。
4.2.2 合理分群,改善饲养环境
根据猪的生物学特点和习性,改善猪的福利设施。因福利设施不仅能提高猪肉质量,更主要的是能有效地保证猪的身心健康,增强非特异性抗病能力。每个猪栏内饲养猪的头数尽量不要超过15头,减少猪群转栏和混群的次数,减少应激,使猪群有一个舒适、安静、干燥、卫生、洁净的生活环境[3]。
4.2.3 加强日常管理
进入养猪场的饲料及饮水必须清洁安全,定期对饮水进行病原体、重金属元素的检测,定期对饲料进行细菌、霉菌和有害物质的检测,饲料中动物源性物质必须符合兽医防疫的相关要求才能添加[1]。饲养人员必须做到“三勤”,即勤观察、勤换水、勤打扫,不能饲喂霉败、变质的饲料[12]。饲养用饲槽、水槽等用具要定期清洗。猪转群或出售后猪舍要及时把粪便、垫料、污物、剩料清除干净,用高压水枪对猪舍的地面、墙壁、房顶、笼具、隔板、料槽等设备进行冲洗,然后消毒[3]。
生产中除对猪群加强饲养管理、及时进行免疫接种外,必要时配合药物预防。药物预防是对疫苗预防的补充和应急措施,对提高猪成活率,促进生长发育都有重大作用,特别是对饲养水平和条件较差的养殖户来说极其重要,甚至必不可少[4]。
预防性投药是针对近些年疫病发生和流行特点,根据猪场与本地区猪病发生与流行的规律、特点、季节性以及不同生产阶段定期在饲料或饮水中添加安全有效的药物进行群体预防,是集约化养猪的重要防病内容,是控制养猪场疫病发生的必要措施,可减少疫病的发生,起到防患于未然的效果。树立预防为主、群防群治和主要致病菌为主线索的观念[2]。
药物预防要有针对性地选择高疗效、安全性好、抗菌谱广的药物用于预防,切不可滥用药物[2]。不同的药物,达到预防传染病作用的有效剂量是不同的。用药剂量过大,既造成药物浪费,又引起副作用;用药剂量不足,不仅延长用药时间、达不到药物预防的目的,还可能诱导细菌对药物产生耐药性。药物预防应定期更换不同的药物,防止耐药性菌株的出现,同时还要考虑猪的品种、性别、年龄与个体差异[2]。
饲料中随意长期添加抗生素类添加剂,对猪的免疫应答都有一定的影响,会破坏和干扰机体的正常免疫系统的生理功能,降低机体的抗病能力,易产生耐药性。有些抗生素类制剂与免疫疫苗产生颉颃作用,免疫失效,长期大量服用后抑制了体内有益菌的存活,使有害菌产生耐药性,造成了肝肾器官实质不可逆转性的积累损伤,降低了机体解毒和排毒的先天性防御功能[3]。
用药还要注意配伍禁忌和遵守停药期规定。无论用药物饮水或拌料,要求浓度均匀一致,饮水用药前应停水2~4 h,注意保证疗程。一般预防用药5~7 d,用药期间应密切注意猪的状态,发现异常及时处理[3]。
此外,猪发病早期症状不明显,需要认真细致观察方可发现。在集约化条件下疫病发生后快速诊断至关重要,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是防治动物疫病的基本原则[2]。
[1] 邱进杰,何炬.规模猪场生物安全控制关键技术[J].猪业科学,2012,29(11):82-83.
[2] 孙明家.规模猪场疫病综合防控措施[J].中国畜牧兽医文摘,2014,30(6)117-118.
[3] 周秀兰,熊金芬,王岩相所,等.浅谈规模化养猪场猪病的综合防控措施[J].畜禽业,2015(9):12-13.
[4] 付春海.规模化猪场疾病综合防控措施[J].山东畜牧兽医,2012(1):41-42.
[5] 彭昌贤.生猪养殖的疫病防控策略[J].中国畜牧兽医文摘,2015,31(l0):147.
[6] 赵守红.猪疫病防控及治疗措施[J].新农村(黑龙江),2014(2):172.
[7] 韩战强,李鹏伟,刘燕,等.规模化猪场仔猪疫病防控关键技术[J].畜禽业,2013(5):27-28.
[8] 李全球,王官祥,王吉传.猪场加强疫病综合防控的关键措施[J].畜禽业,2015(3):50-52.
[9] 罗晓琳.规模化养猪场疫病综合防控措施[J].云南畜牧兽医,2013(6):8-10.
[10] 王永东.规模化猪场疫病综合防控措施[J].畜牧与饲料科学,2013,34(4):64-65.
[11] 梅书棋.生猪标准化饲养技术讲座——生猪疫病综合防控技术[J].湖北畜牧兽医,2011(7):4-6.
[12] 李睿,卢建兵,刘素红,等.规模养猪场疫病的综合防控措施[J].河南畜牧兽医,2008,29(10):38.
2016-08-03)